施霁耘
摘 要: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研究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以创新教学为手段,提高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职专业;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审美鉴赏;整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6-0017-02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高,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美术欣赏课作为高职的公共选修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美术欣赏是一门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以美育人,以情感人,通过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路得到拓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审美的判断力。
然而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面对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时很难会感受到很大的情感冲击或者审美认同感,部分学生会觉得美术欣赏课没什么用,学不学都无所谓,这就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本文对高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创新,以求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使之在美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在欣赏中转换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欣赏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調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才能得到好的效果。传统的欣赏教学是以教师讲解介绍作品为主,学生只是负责听讲和看图,这种单方面的教授,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因无法产生同感而对课程产生无聊的抵触情绪。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互动已成为美术欣赏教学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种模式。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欣赏作品、观看视频、听老师讲解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相对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渠道,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同时,教师要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表见解,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大家交流和共享,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作品进行交流与辩论。
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通过主观参与,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而且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提升。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当然,不论采用哪种教学形式,教师都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度,把控好教学目标和课堂走向,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
二、在欣赏中深挖内涵,突出作品的人文价值
目前大部分的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都会侧重于介绍某些特别著名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然后分析其经典作品和艺术价值等。这种纯理论式的教学,学生往往会认为对自己的专业及以后的工作没有影响和帮助,既没有动力也提不起兴趣,更不会去进行知识点的记忆和消化,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对于美术作品,学生除了对其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专业性较强的环节进行分析和鉴赏外,还可以通过探讨作品的内容和含义来感受作品。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创作者本身的经历、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思想等都会融入其作品中,尤其是作品的文化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表现技法,还要横向拓展,进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时代发展思潮中,深挖创作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欣赏记忆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接受一些故事、神话、新闻聊天式的介绍。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是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天顶画的面积是14米×38.5米,中部由九个叙事情节组成,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分别为“分开光暗”“划分水陆”“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亚祭献”“洪水汜滥”和“挪亚醉酒”。米开朗基罗以自身处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解最终让西斯庭天顶和创世记言归一体。在对《创世纪》进行讲解赏析时,除了介绍米开朗基罗和作品本身外,教师也需要向学生介绍当时文艺复兴的社会思潮。如考古发掘上的成绩激发了世人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情,《拉奥孔》等一系列艺术珍品发现于这一时期、哥伦布的探险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已初露萌芽。正像《创造亚当》中上帝与亚当互相牵动的手,相握而立。基于此,要使学生认识到,画中亚当立身的意义是做工的平等意识,做工即包含了创造的基因,放弃上帝相携的手而争取社会上的诸多平等,包括自由的平等。由此伸展出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活动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工匠,而是一位创造者,和诗人、智者一样,人们心目中把艺术家奉为天才的概念由此而生,为以后的职业化社会预设了伏笔。
同样,现代艺术流派很多都是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发酵促成的。现实主义口号的提出是针对人们心中的乌托邦情结,印象主义是受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精神鼓舞,其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从东方与非洲流传来的艺术中得到了启发,等等。
所以,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普及一下画家的生平与主要代表作,同时在作品赏析中融入画家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思潮,从较深层次去挖掘作品蕴含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等于接受了一次思想教育,明白一件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性外,还有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欣赏中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审美
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作品整体审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融入了艺术家丰富情感体验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品,没有情感的融入,再出色的构图、再细腻的线条,都像一尊雕刻精美的陶瓷娃娃,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学生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种情感,才能算真正理解、欣赏了这幅作品。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带领学生领略体会作品中的“情”,在情感的共鸣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创新性。
如凡·高的《星月夜》,也被译为《星夜》,这是凡·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凡·高在这所精神病院里共呆了一年零八天,这期间还在不断地进行创作,把他的感受、体验和情感,都刻画在了一幅幅作品中,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像海浪及火焰一样起伏翻腾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其中最为出名的代表作,就是油画《星夜》,这幅画展现了一个极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对凡·高来说,他强烈的情感体验,都通过画中的图像传达了出来。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背景的介绍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感受表达、讨论,并辅以音乐营造氛围,将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的感觉烘托出来,让学生体会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学习了解画家是如何将这么强烈的情绪用画笔表达出来的:巨大的、扭曲旋转的星云,一团团夸张的星光及那一轮极具冲击力的橙黄色明月,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的旋涡……学生只有理解了这种情感,并且被这种充满情感张力的笔触、画面、色彩所触动,才能从赏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自己的创新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美术欣赏课程要由传统的讲解技法、图片欣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同时,教师要利用创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使他们在欣赏和感受优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丰富心灵情感体验,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审美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鸿昌.浅析高校美术欣赏教学实践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0(26).
[2]邵丽平.高职院校美术欣赏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02).
[3]李晶.“欣赏—合作—体验”高职高专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1(06).
[4]吴鸿昌.浅析高校美术欣赏教学实践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