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恒 酒江涛 王艳想 刘董欢 苏金乐
摘 要: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通过以商丘市京港绿地的景观改造设计为案例,探讨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社区公园的改造思路与方法,结合公园现状的分析和定位,在基于改造与设计的原则上,完成布局空间、海绵设施、景观元素等的改造设计,从而为商丘市乃至中原地区的社区公园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社区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3.017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n the countr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orm ideas and methods of community parks integrated with sponge city, by taking landscape redesign of the Jinggang green in Shangqiu as a cas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and location of the park, it whi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sign completes the renovation of layout space, sponge facilities and landscape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andscape renovation of community park in Shangqiu city even in the central China.
Key words: sponge city; community park; landscape modification; design
1 研究背景
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对自然水文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城市的地表径流增加,进而出现局部积水、城市涝灾、水体污染恶化等等一系列水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讲话:“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次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明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1]。随后中央下达的一系列文件让建设海绵城市这一任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营建自然做工的海绵城市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社区公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城市社区公园的建设逐渐出现了实际使用与设计意图不符、景观功能的单一、活动场地不足、多样化的服务设施缺乏等問题,且由于多数园区管理滞后,导致后期景观观赏效果不佳等等,这些问题都日渐难以满足周边市民的活动和游憩需求[2]。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现代城市的生活需求,是社区公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海绵城市理念与社区公园的景观改造设计有机结合,以商丘市京港绿地景观改造设计为例,对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社区公园改造进行探讨。
2 海绵城市与社区公园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3]。
“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4],是居民户外休闲娱乐活动最频繁、最贴心的场所,也是城市公园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5]。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性功能,其改造设计更应响应国家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
3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3.1 项目概况
京港绿地项目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处于神火大道与合欢路交叉口西北角,西起金银路,北起东方锦江国际花园,南至合欢路,东到神火大道。主入口临神火大道,周围主要为居住用地,部分为商业用地。西侧为自然式微地形假山,地形呈长方形,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面积约39 672 m2,于2001年建设完成。
3.2 现状分析
由于公园兴建时间较长,且缺乏有效的维护与管理,现状存在多方面问题:(1)空间布局无序。园区功能分区不明确且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来拓展丰富的游憩空间,可供市民休闲活动的场地缺而少,市民大多在黄土裸露的场地活动。(2)海绵设施缺少。除了西侧存有微地形,公园总体地势平坦,无自然河湖水系穿过,也没有一系列海绵设施。(3)道路系统缺失。园区内道路系统缺失,不完善,没有形成便捷有效园路系统,部分铺装陈旧破败。(4)景观体系单调。园区内景观不具特色,内容单调,没有构成且形成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景点,且部分景点破旧失修,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景观特色与功能。(5)植物景观单一。园内植被空间、季相、种属配置单一,局部植被退化,黄土裸露,显出荒凉迹象。(6)服务设施落后。园区内坐凳缺少且陈旧、老化,材质为石材;没有指示性或警标性的标识系统;唯一的一座位于西侧微地形上的景观亭也由于做工和管理等原因,显得粗糙破旧,景观效果不好(图1)。
4 公园的定位与改造原则
4.1 公园的定位
社区公园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它的服务对象,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并在此基础上,满足邻近居住区居民的日常休憩娱乐、健身活动、邻里交往等一系列的需求[5]。因此,我们力求使改造后的社区公园成为一个集生态海绵、休闲娱乐、科普体验、体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区级开放式公园。
4.2 改造原则
复合性原则——功能互动。公园功能的多样性和土地复合利用性是公园充满活力的基础 [6]。改造设计时,在强调园区内部空间结构系统布置整体性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组合的协同性和互动性,针对每个不同的景观片区塑造特色,以达到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活需求的目的,为其提供多元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富有吸引力的景观空间。
生态性原则——自然做工。将海绵城市理念与社区公园改造有效结合,坚持生态为本,遵从自然循环规律,结合场地的原有条件、水文现状以及商丘市的降雨特点,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地表径流,收集和储存雨水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设计,选取不同的海綿设施,例如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等,促进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的自然做工。从而达到雨水资源合理利用目的,体现生态性价值。
保护性原则——尊重现状。2001年距今已有16年,周围居民对公园都有很深的感情,本次改造要充分顾及周围居民对公园的情节,在对公园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对场地现状的保护和利用,并进行合理的调整、补充和优化。
文化性原则——个性文化。社区公园在设计营建时,要结合地域的独特性,充分的挖掘自身特色,以至于展示出自己个性的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名片”[7],以此来增强公园的可意象性和认同感。
人性化原则——服务优先。公园需要改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它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使用需求[8]。因此,在进行公园改造时,要以服务居民为根本目标,以公园使用人群的需求为出发点,去完善公园的布局、游憩设施、配套服务等项目,创造高效有序、尺度宜人、安全舒适的都市户外空间环境,实现现代社区公园的新活力。
5 改造设计方案
5.1 优化结构——整合空间布局,完善公园功能
在充分了解公园内原有功能分区以及公园与周边环境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功能分区、景观空间的调整和补充,实现整体景观结构的优化,使改造后呈现“一环两轴九区”的特点(图2)。
5.1.1 一环 是公园的主园路,呈环线形,构成贯穿全园的主要景观环线。
5.1.2 一轴 为从东门进入后贯穿东西的景观长轴,此轴上景观节点丰富,同时容纳园区的大部分客流。
5.1.3 九区 主入口区、果岭草坪区、宿根花卉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文化活动区、娱乐交流区、运动健身区、林荫休憩区。
主入口区——京港印象。原公园入口为一座孤零零的子母鹿雕塑,景观效果欠佳。在保留原有子母鹿雕塑的前提下,在圆形广场后面设计文化景墙,体现京港公园的文化底蕴,树立公园主入口印象,同时也要考虑人流的集散以及游玩活动。植物配置:滨菊(地被)—大叶黄杨球(点状种植)—早樱+海棠(自然种植)—油松(背景林片植)。
果岭草坪区——苒木林影。现状是比较杂乱的植物,在现状的基础上改造设计游步道,营建草地广场,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静态空间,此外,由于该地方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一系列休闲型的个人和社区活动,例如休息聊天、晒日光浴、欣赏风景、阅读交流等等。植物配置:马尼拉(地被)—木本绣球(点状种植)—美人梅(自然种植)—雪松(背景林片植)。
宿根花卉区——花海漫步。原有区域植物茂盛,在现状的基础上加入林下多种花卉,打造花海漫步的浪漫场景,并设置讲解标识,为观赏的市民科普花卉知识,在花海中感受浪漫,增加知识。植物配置:二月兰+紫花地丁+薰衣草+玉簪+郁金香+鼠尾草+细叶美女樱(地被)。
老人活动区——空竹梁音。原有场地林下黄土裸露,市民在黄土地上练空竹,尘土飞扬。改造增设林下广场,为空竹锻炼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并加入廊架、亭子等构筑物,设置桌椅坐凳,便于活动人群休闲、下棋、打牌、聊天,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植物配置:竹(丛植)—红梅+丁香(自然种植)—香樟(背景林片植)。
儿童活动区——杉林童趣。现状铺装破损陈旧、受光面积比较大、缺乏林下活动空间,考虑到全园内缺乏儿童活动场地,因此在此处开辟一片儿童活动场地。针对儿童活动需求的特殊性,为其创造营建具有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功能齐全的多样性活动场所。场地中设置不同型的智力和体力活动设施,如五彩塑胶场地、翘翘板等,并在周边布置坐凳等休息设备,供陪伴的家长使用。植物配置:葱兰(地被)—五角枫+红枫(自然种植)—金桂(树池列植)——水杉(背景林片植)。
文化活动区——剪花映木。在此处规划改造设计一片木平台场地,配以剪纸雕塑和异形花坛坐凳,打造一处别具商丘特色的文化活动空间,让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文化的熏陶。植物配置:红花酢浆草(地被)—红花继木球(点状种植)—红叶李(自然种植)—重阳木(树穴点植)。
娱乐交流区——梨园廊曲。现状场地空间比较杂乱,廊架样式陈旧、无景观观赏效果,改造将廊架焕新,并种植紫藤等攀援植物、适量增加景观树池数量、添置休憩设施(图2)。植物配置:紫藤(廊架顶攀援)—法桐(树穴点植)。
运动健身区——健身芸林。场地中只有一处多功能球场,基础良好,但羽毛球场地较为简陋。结合市民生活的需要,增设休闲健身场地(如门球场和乒乓球场地、羽毛球场地)、林荫活动场地、公园服务设施等,为市民提供一个设施健全、环境舒适的健身休闲场所。植物配置:细叶麦冬(地被)—法桐(列植)—大叶女贞(背景林片植)。
林荫休憩区——夏山春坞。场地内山体坡度很陡,植物覆盖率不高,构筑物破旧简陋。改造设计在原有微地形基础上局部重新塑造微地形,并用植物将山体覆盖,种植迎夏,将坡线降缓,筑石修路,并将破旧的亭子移除,做新的古建六角亭。植物配置:马尼拉+迎夏+(地被)—碧桃(自然种植)—柳树(微地形上片植)。各区域景点分布如图3。
5.2 融入海绵——建设海绵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
本次对公园的海绵设计将绿色的海绵设施与园区的景观设计有效结合,充分运用“渗”、“滞”、“蓄”、“净”、“排”这5个技术途径,以此来达到对雨水径流的流量、污染程度的控制以及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与路线(图4和图5)。
5.2.1 渗,就是渗水 本次设计通过采用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海绵设施,将自然生态手法融入工程与布局设计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率。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填土方形成的低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主要设计分布在公园入口广场和中心活动场地周边,此外部分雨水花园就原有的低洼地带进行设计,以减少生成不必要的土方工程量。这样一方面可以收集处理公园大部分硬质铺装产生的雨水径流,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公园绿地产生的雨水。雨水花园设计蓄水层250 mm左右,种植土层400 mm,砂层150 mm,砾石层300 mm,并在蓄水层上设溢流口,连接至公园调蓄水塘[9]。
下凹绿地:对树池、种植池以及广场周围绿地进行改造,使绿地标高低于广场,形成下凹式绿地,使园区内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汇入其中。下凹绿地深一般以50~200 mm为宜,最深不大于200 mm。
透水铺装:京港绿地中原有的广场和道路是不透水性的铺装,导致雨水径流量大、渗率和利用率低,因此要着重对道路和广场的铺装进行改造设计。根据公园原有场地条件、整体设计风格将不透水性路面替换成透水性材料,例如透水性地砖、卵石铺地、碎石铺装和嵌草砖等。此外,为了使广场中的雨水能够及时排到周边绿地中,广场要设计有一定的排水坡度,宜控制在1%~3%之间。
绿色屋顶:对位于东入口的厕所进行屋顶绿化改造,在公厕屋顶设置结构层、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隔离滤水垫层、蓄水层和种植基质[10],最后进行植被层设计,植物优先选择抗风能力、抗寒抗旱能力强,无需过多修剪的,例如:八宝景天、月季等。
5.2.2 滞,就是滞水 通过设置植草沟等雨水滞留设施,增加雨水在场地中的滞留时间。
植草沟的设计主要布置公园道路的两侧,局部或配合卵石、砾石,布置成旱溪景观,或搭配本土湿生、水生植物,營造特殊景观效果。植草沟底部一般宽1.0~1.5 m,深500 mm左右,自然曲线式的边坡,同时留有30%左右的坡度[9],以便周边绿地中的雨水能够及时快速地排进其中。
5.2.3 蓄,以蓄水为主 雨水主要通过植草沟、其他排水入口以及沿周围绿地地形走势汇入湿塘,达到雨水补充和更替的目的,进而形成雨水湿地景观。
湿塘的设计原则为现状利用、适当整理,在尽量最小动用土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状凹地,适当整理地形进行布置,并设置溢流口,实现雨水蓄积和排放。塘的设计长宽比大于2∶1,深度约1.2 m,设置1.2~1.8 m的植被边坡,塘底做防渗处理。5.2.4 排,分为自然排放和管网排放 公园绿地大多采用自然排放,雨水通过地形自然排放,进入周边的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和湿塘。管网排放:在湿塘位置通过溢水口处连接的管网,将雨水排进市政管网。
5.2.5 净化,就是对水质的净化 主要依靠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绿地和蓄水塘的水生或湿生植物来实现。
5.3 梳理路网——整合游路系统,连贯交通路网
园区内缺乏连续、完整的交通系统,甚至出现断头路,现状交通比较混乱,不能形成循环游线,原有公园游线与园区景点联系不够,不能为游客提供有效的引导。改造设计将公园内部园路分为二级,为主环路和游步道,人们通过主环路可以畅游各个分区,在通过游步道到达景观节点,交通连续有秩、疏散井然(图6)。
5.4 营造特色——增加植物群落,丰富景观层次
植物是重要景观设计要素之一,具有围合空间、调节气候、营造景观等作用,是景观设计区别于其他设计的特征元素,也是海绵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11]。公园植物现状长势良好,绿量大。植物改造设计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改造,既要根据环境条件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乡土植物,又要保证植物按照姿态、体形、高度等要素进行搭配,在构建乔、灌、地被的复层结构植物空间,形成有层次、有起伏的植物群落的同时,运用特色植物来营造和点亮空间。
5.5 完善设施——优化服务设施,注重以人文本
在进行公园设计时要注重以人为本,特别要优化服务等基础设施,要增加无障碍设计、增加休息座椅、桌凳、景观灯等,此外还要增加公园的标识系统甚至播音和监控系统,考虑到活动人群晚上的使用,公园还应改善照明系统,优化服务。
6 结 语
社区公园作为与人们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公园形式,普遍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因此对其改造要从长远角度出发,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社区公园改造有机地结合,使公园像海绵一样能够吸纳宝贵的雨水资源,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达到创造出富有弹性的、可持续性的景观目的,以至实现景观生态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骆天庆,傅玮芸,夏良驹.基于分层需求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构建——上海实例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2):113-117. [3]罗碧虹.基于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高密度城区下凹式绿地量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纪芳华.社区公园设计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6]苏丽萍.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改造设计的探讨——以榆次火车站广场更行改造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5(11):105-107.
[7]傅玮芸,洛天庆.国内外社区公园研究综述[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8]张芬,张云路,李雄.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的理念探索[J].山西建筑,2016,42(18):205-206.
[9]彭乐乐.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10]孟兆祯.风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11]王诗鑫.城市公园中雨洪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