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华,舒 燕
(文山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传统图案元素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受“中国风、民族情”的影响,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其中不乏对民族传统图案的研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研究。而此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产品中,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则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苗族传统图案的分析研究,试图总结概括出苗族传统图案组成的形式规律,将苗族图案加以符号化分解,并按照这些符号制作出简单的模具,运用压印的原理,在陶泥未干时进行压印,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重新组合,使陶艺教学具有一种新的方式,赋予陶艺制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进而探索苗族传统图案的符号元素运用到陶艺实践教学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苗族服饰是物质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水平和历史条件,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1]222。其服饰中所蕴含的图案凝聚着民族内心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敬畏之情,逐渐形成现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
苗族传统图案纹样常见的有“云波纹”“螺丝纹”“蝴蝶纹”“城池纹”“回形纹”等几大类型,以及其他类型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大多以几何图形、动物图形、植物图形为表现形式,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被固定在特定的图形中,如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这样的图形会让画面更加的生动灵活。而连续的纹样处理方式,是对一个或者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无限复制,从不同方向拓展,增加图案的反复性和多样性,如二方连续的花卉图案,相互衔接部分既是一种组合方式,又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和谐与美感(见图1)。
图1 图形组合样式
基于苗族传统图案的特点,在教学中抓住苗族传统图案具有重复并可分解的“单元性”特征,将苗族传统图案元素进行符号化分解,结合陶艺教学过程中的手工拉坯、图案刻绘等实践环节,制作相应的符号模具,结合“压印”原理,在陶艺教学过程中对陶艺制品进行具有苗族图案特征的刻绘,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教学成果——陶艺产品。
该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增加了相应的见习考察和观摩环节,设定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围绕目标和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对开发特色产品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苗族传统图案构成规律的组合运用,难点在于把握压印过程中的力度控制,呈现的效果是否突出苗族文化元素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除了需要了解陶艺的制作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外,还要在陶艺的制作中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元素,如果仅仅是查阅文字资料,学生的兴趣点不是很大,为了使学生在陶艺课程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见习考察活动,增强其对苗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参观考察,收集第一手图案素材,随后进行分析、提取与加工处理,绘制图案,其重点是图案后期在陶艺上的“画、刻、印”的探索实践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苗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主要承载物即服饰文化,其发展与变化经历了从简到繁的演进过程,并始终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观念更替相伴随[1]。要从美术学的角度重点关注苗族服饰的图形特点,形成对苗族图形元素最基本的认识。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苗族图形的基本构成元素,通过想象、聚散、排列等方式,结合生活实践,围绕学校标识,以陶盘为研究对象设计具有一定特点的图形画稿(见图2)。
图2 图形画稿
通过资料收集和博物馆的参观考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工制作模具。将了解到的苗族传统图案的表现方式,用解构的手段,将图案细化分解为图形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如一字形、三角形、菱形、正方形、圆形、多边形等,用木、竹等材质制作出来。
“十形纹”的提取。“十形纹”是苗族几何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称的特点,在课堂中就提取简单的“一”为符号基础,采用实心与空心、大小的不同模型来制作模具,在未干的陶泥上采用交叉组合方式,进行压印,可以组合成 “十形纹”“X形纹”“□形纹”“田形纹”“=形纹”等较为复杂的图形样式。“一”符号模具可以变化多样,长短粗细均可制作,且简单易行,学生制作起来非常方便。
“几何形”的提取。苗族传统图案几何形主要有三角形、菱形、正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几种类型。这几种图形符号的模具需要进行削、磨工序制作,每种符号可以根据压印的图形大小制作不同大小的模具,然后在陶泥坯上进行组合、压印,丰富陶艺品的图形肌理,使压印出的图形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力。
“曲线形”的提取。曲线形花纹主要是螺旋纹、水波纹、云纹等几种纹样。螺旋纹又称为螺丝纹,蕨尾纹。苗族在漫长的迁移历史过程中,对大自然中所见到的东西产生了特殊感情,这在传统服饰图案纹样中均得到反映。在文山州博物馆见到的苗族印花模具,其纹样均可分解与组合,通过制作的简单模具重新组合而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考察等活动,既丰富课堂知识,又加强对苗族传统图案的认识,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兴趣点,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模具的材质可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竹、木等制作,学生制作起来比较快捷、方法较为简单,容易掌握。用树枝、筷子、铅笔杆、画笔杆等均可制作不同形状的几何模具符号,且成本低廉,在教学中容易组织实施。同学们通过发挥一定的自由想象,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工具(见图3),压印出不同组合的丰富多样的图形及效果。由于几何形模具的压印组合,效果丰富、变化多端、形式多样,凹凸变换又是另一种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见图4)。
图3 各种不同形状的模具
图4 不同模具组合压印出的图形
本课程以陶盘为载体,要求制作出具有民族特点的陶盘。根据设计的图稿,在拉坯成形的陶盘上进行压印、组合,痕迹体现了雕刻和印痕的特征(见图5)。不同方式的组合使陶盘的图形变化多样,使陶盘的民族特点明显。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压印的力度需要均衡,深浅要一致,呈现出来的图形效果更明显,工艺性更强。最后是陶盘的艺术加工与后期处理,待陶盘干透后即可烧制,高温烧制后的陶盘可进行上色或填色训练,形成彩陶工艺品(见图6)。
图5 压印过程及效果对比
图6 (一) 上色前后对比
图6 (二) 《陶盘系列》
图6 (三) 《茶具》
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既加强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又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课内到课外,从直观感受民族文化到切身体验民族文化,从图案到花纹的组成,从普通的陶泥土制作到有民族特色的陶盘工艺品。学生学会了动手制作工具、动手制作陶盘、动手绘制图案以及图案的转换运用,最后形成课程作业成品展示(见图8)。使本课程从体验陶艺制作到研究陶艺产品有了一个质的提升——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对民族图案内涵理解不深、图案提取不够完善、制作工艺不够精细、陶盘产品的市场性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加强训练指导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好的条件。可聘请专业行业人士到课堂进行锲入式教学,使学生的课堂作品与市场产品有机结合,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产品,推进产学研的良性发展。
本次实践教学以苗族传统图案元素在陶艺教学中的运用实践为主,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普及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课堂教学与民族工艺品开发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对推进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图8 课程作业展示
[1]颜恩泉.云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