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

2018-03-23 11:40王进国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王进国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进入到我们生活各方面,并在各行业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思维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中也是信息发展的的必然结果,可以帮助高校接收最新的信息资源,为高校管理提供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将其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效的结合,发挥互联网快捷、广泛、高度共享等特点,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 互联网思维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64-02

互联网技术应用已广泛进入到社会各行业,并对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深远影响。其快捷便利,信息高度共享等特点得到人们广泛认可,这种认可已不仅表现在人们对互联网的依恋上,而是已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高校学生而言,这种互联网思维模式特点更加突出,学生更乐于通过网络完成对日常生活学习等日常事务处理。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模式,高效的进行管理。

1.互联网思维概述

1.1互联网思维定义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来的概念,是用新型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是在社会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影响下,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将市场、企业、产品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整合贯穿,使其达到快捷方便顺畅的一种模式。这种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科学技术创新的产物,是对传统思维模式进行了整体审视的并且探索创新的产物,为社会,企业和人们的生活模式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从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2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传统理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提升或转变。不是实际看到或实际应用技术那样易被发现,而是一种概念。我们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潜移默化的引导人做事思考的方式向互联网靠近,依靠互联网的技术进行思考并完成所需要处理的事情。互联网思维满足不同思想者的要求,提倡多方思想者的思维多样化融合,通过网络技术处理,形成一种共同参与,思想共赢的网络环境。这种多方思想的汇聚,构成信息化网络主体,同时通过对各个思想进行分析整合,将需求和利益准确判断,从而实现互联网的整体运行,满足不同人的思维需要。

2.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融合的必然性

学生课余生活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成了学生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思维已成为高校学生中生活常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互联网思维是共享的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信息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最大优势是可将传统封闭的信息资源进行广泛共享。在互联网的网络里,每个人都置身在网络中,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发布的信息都可成为别人共享资源。信息共享构成复杂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真正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模式。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互联网思维开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思想可充分进行分享。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及时有效收集学生群体,学生间的各种想法,并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资源思想的互通。这种互联网思维的交流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沟通交流模式。其次,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打破地域和人群界限,不同地域,人群的思想充分共享后往往可激发出更加多元的思想。高校学生可接收各种政治思想,少数不良思想言论往往会给高校学生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共享性的同时,将正确的政治思想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免走歧路。

2.2互联网思维是平等性的思维

互联网中由无数的点构成,每个人都是互联网的一点,共同形成了共通功效的信息网络。在这个信息网络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地域,贫富和行业的差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权。这种互联网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言语权,权威认知,使发言权平等,极大的促进了思想的解放。高校的大学生在长期的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已经树立了互联网平等性的思维。同时,广泛的信息思想的共享,已经使高校学生可以顺利的去了解外面世界,并形成自己的一套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标准,学校老师的思想言论已不能作为学生完全信任的主体。在互联网平等思维的时代,学生的主体性已越来越明显,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因此放弃对于学生的正确指引,抛弃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责任。高校老师应该在融入学生互联网平等思维的同时,以平等的思维去完成学生的思想整合教育工作。

2.3互聯网思维是多元性的思维

互联网的信息网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行业的限制,真正形成了各个行业的资源共通,同时将这些资源关联性的资源信息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形成了新的多元性的信息关联。互联网的这种多元性的资源共享共通,对各个行业都起到了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作用。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每个人的思想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间,环境,学习经历等的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有积极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有用之人。因此,如果单纯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而忽略了对学生有深刻影响的环境,文化等思想传播,那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者只有充分借鉴互联网的跨界性思维模式的原理和经验,通过对学生涉及的校内外互联网环境,文化氛围等综合的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

2.4互联网思维是快速反应,不断创新的思维

互联网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和提取而发展起来的,这本身就是时刻变化,不断创新的过程。快速变化并不断创新,成为了互联网思维的典型特征。在现代的电商平台模式中,互联网的创新性思维随处可见,新的创意,新的产品会在人们的需求下快速的被创造出来,并且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快速的推广出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的产品优缺点,质量反馈及用户的满意度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快速的收集起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有效的改进。这种快速反应,不断创新模式对传统的商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快速的收集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点等信息,并且创新的做出回应,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互联网思维中表现出的快速反应,不断创新的思维模式从而从中获得启发。人类的创造性是与生俱来,人类自身的优秀特点,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值得教育者去探索挖掘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模式是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

3.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的途径

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严格执行选聘机制,吸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强化队伍建设,同时在工作中积极对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进行创新,从大局出发通过建设开放透明的平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质量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思政教师应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不断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3.1严格选聘机制,把好职业准入关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通过吸纳具有创新、开放、以人为本精神的工作人员建立一只稳定、可靠的教学队伍。这就需要制定严格的选聘标准并严格执行,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及方式积极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思政教学水平,此外高校应注重充分发挥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给予工作者更多的施展机会的平台。

3.2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面对不少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不断与时俱进,直面当前教学工作中的诸多不足及落后之处,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思政教学中的优势,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教学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并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意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学习乐趣,提高教学效果。

3.3全面布局,多方合作,构建“大思政”体系

“大思政”教育观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流趋势,这将是高校开展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这需要高校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将思想政治与大学生活等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校园活动等方面都能体會到思政的重要性,知行合一,将思政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构建“大思政”体系。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水平,同时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个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的教学队伍建设,创建大思政的教学体系,并秉承创新、开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和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

[2]潘洁.澳大利亚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