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旭旭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43-01
转眼间,我担任培智班的语文教学已经7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这样尴尬的情景经常出现: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脸上尽是茫然的表情,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课堂教学的“冷场”也就经常出现。长时间下来,教师就会把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结到学生智力低下上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自己神采飞扬的讲解,而没有给学生训练与尝试的机会。久而久之,不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会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于是语文教学陷入费时、费力、低效的恶性循环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扬和尊重学生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这样的话,语文课堂自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学也便能走出了困境。
下面我將通过教学实践,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重感悟语言
在语文学习中,感悟指的是学生对语言中蕴含的背景知识或意义的一种心理体验,一种直觉的顿悟。重感悟决定了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同样一段课文,智障儿童也许只能领悟最浅显的含义,但智障儿童同样对语言的感知充满了渴望,并且希望参与其中。我在教学《同学》一课时,通过图片引出两个句子:我和同学一起活动;我和同学一起上课。讲解的时候我通过课外活动大家一起玩来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让学生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我们都是好朋友,好朋友要一起分享快乐。对文章的感悟,教师是没有办法讲解和传授的,这就必须要借助语境和情境,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进行提取,从而达到和文本语言的相似、匹配、激活。
2.重习惯培养
习惯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一旦智障儿童开始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教师就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特别是亲自示范,来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展示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训练中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最基本的正确读写姿势,到标准的朗读方法, 再到阅读里积极思考,不懂就问,直到乐于阅读,能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最终达到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愿意表达,掌握与人交往的要领,以适应社会生活。
3.重素质积累
学习的过程是素质积累的过程,假如没有积累,空谈学生主动参与是不切实际的。素质的积累,我认为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包括情感态度的积累,以及方法的积累,并且呈逐步递进的状态。绝大部分智障儿童都具有识记不扎实,遗忘较快的特点,是极不利于素质积累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具有耐心,及时进行知识的巩固练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同时不忘辅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总结,获取课堂内外情感态度的体验。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素质逐步的积累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也就可以做到有质有量,有的放矢。
4.重情绪体验
通常语文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内在的情绪体验,这样的做法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包括认知、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我在讲《爸爸妈妈》一课时,我就提问学生,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对你们的?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他们小时候生活不会自理,爸爸妈妈帮他们叠被子、穿衣服、洗脸洗脚……让学生知道爸爸妈妈的辛苦,接着出示句子:爸爸爱我,妈妈爱我。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那么,你们应该怎样做来回报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们都相继回答,我回家后帮妈妈扫地,我自己叠被子,我给爸爸倒水,我自己洗衣服……接着出示句子: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让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也让爸爸妈妈感受到他们对父母的爱。
因此,在课堂中创设一种风趣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十分关键。依据智障儿童直观性思维较强,注意集中时间较短,好动等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便经常将游戏竞赛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情绪,将童谣韵文编入自选教材,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容易掌握,及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将音乐童话带进课堂,努力营造欢快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与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培养学生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