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禾 黄心怡
【摘要】最低工资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干预工资分配、保障较低收入的劳动者的一种制度,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立足于员工角度来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收入、歧视、做工时间增减等方面的影响。深度剖析在最低工资之下农民工利益所受到的影响,从而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最低工资的利弊,方便对相應问题进行调整。真正使农民工在政策中获得收益,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 收入
一、引言
“农民工”一词是在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现并且带有中国特色的名词,起初是指从土地中走出来后在乡镇企业从事工人性质工作的农民团体,农民工是既不属于农民也不可称为完全意义上的工人,但追根溯源的看起来,农民工的价值观与农民团体还是最为相似,因此要了解农民就是了解农民工的必要条件。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这导致了越来越多人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来寻找过活的生计。我们从农民工的身份上,可以给这样定义:工人代表着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而农民是我国特色户籍制度中规定的一种身份,农民工便是这两者的结合。
目前我国农民工在劳动市场的弱势地位常常使他们的利益无法保证,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普遍偏低,而最低工资最为一项维护低收入人群利益的政策,它的实施必然对农民工的利益产生影响,这些具体的影响情况,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利益维护;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最低工资理论
就西方现代的工资理论的发展历史而言,第一种形成的工资理论,即生存保护工资理论,该理论就是最低工资理论的雏形。而生存保护工资理论产生于新型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长远来看,工业化社会中,工人们的工资应该等于他们的最低生活费用,即工人的工资只能保持在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上。
(二)新古典经济学最低工资理论
多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于最低工资对失业的影响念念不忘,对最低工资立法提出不同的一件。其中以斯蒂格勒的《最低工资立法经济学》最为引人注目,该文是传统最低工资经济理论的代表之作,他认为,为减轻贫困而制定的这种政策,不仅对减轻贫困起不了作用,而且还扭曲了资源配置。
(三)国内最低工资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所以理论界对最低工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薄弱。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关于最低工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激起了理论界对于最低工资制度的研究的热情。就目前来讲,关于最低工资研究着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相关介绍、最低工资的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几方面,而对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研究不多。其中关于反对制定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观点大都建立在简单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之上,相对缺乏的便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深入分析,因此,容易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
三、数据分析以及总结
本次总共调查了50位在岗农民工,男性有14人,女性有36人。笔者经过问询结果和的相关总结,认为最低工资对农民工的利益影响出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性别选择方面,企业更喜欢选择男性。女性因为先天生理原因在效率与假期需要方面要大大高于男性,故而女性农民工在招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被歧视的情况。
其次,在年龄结构方面,企业基本拒绝使用55岁以上的农民工,这类人群普遍慢性疾病较多,在与企业发生劳务关系的前提下,企业若想规避工伤赔款等一系列额外支出,就必须要支付更多的钱去购买保险,故而企业更多选择避免使用该年龄段人群。
最后,在用工之前企业通常会先了解农民工的来源地——更多在城市边缘村镇生活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受到录用,原因自然在于他们可以更好更快的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或者他们本身在城市边缘就有自己的住房,在城市便利的交通条件下,他们甚至不用有额外的租房费用,可以直接回家休息并且按时来上班。
在收入与收入分配方面,首先在最低工资并不能很好的契合物价浮动,其次企业并不想与农民工签订较长的合同来增加企业自身的保险支出,为了缩减成本有些企业从“包吃包住”的条件减少为“只包吃”,这个变动与短期合同直接影响到了农民工的收入分配问题——他们将大部分的工资用在支付房屋租金上,若不能稳定工作还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在就业方面,企业对招工要求的调整客观给与农民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农民工这无疑是残酷的,但是对于那些符合要求的农民工,他们反而变成了行业内的紧俏资源,巧妙的解决掉了以往的工资拖欠情况。不过就整体而言,最低工资还是给与了大部分农民工不小的就业难度,企业提高用人的门槛其中牵扯到了歧视问题,在企业想极小缩减成本,极大提高效率的情况下,对于高龄的农民工与女性,企业通常的接纳程度远远不及普通男性农民工,更有甚者对于尚未结婚的较年轻的农民工也不愿意使用。
四、建议
(一)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证与当前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例如最低工资标准偏低,每次调整的频度较小,企业对于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较为不力等。这都要求政府要投入相对更多的重视,若任其发展,最低工资制度会对农民工就业方面产生较为负面影响.因此就目前来讲,政府最迫切的任务是应该是完善对最低工资标准界定的测算方法,从而保证最低工资标准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增长,使其能与适应进步发展的社会要求。
(二)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在我国部分企业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来作为获利的重要途径的习惯下,变得有恃无恐并对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态度不甚认真,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企业最低工资执行的力度并不尽如人意,这使农民工的劳动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这具体表现在一些企业将加班费及津贴算入工资,从而保证能够凑足最低工资;或者选择变相加班加点,人为降低最低工资标准,更有甚者滥用最低工资,长期以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并限制农民工的工资增长,使农民工的劳动付出与回报不相符;而近年来,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在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通常只要企业只要支付出高于农民工务农所得收入的工资,农民工就心甘情愿的接受。
(三)提高农民工组织化水平
组织化程度不高一直以来都是农民工群体难以得到很好的利益表达的原因之一,较低的组织化程度决定了农民工群体在与强大的对手进行博弈时常常出于劣势,所以我们应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水平,让农民工群体自己可以有能力去争取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组织化程度提高自然会使农民工的利益表达过程更加专业、更加有力。
参考文献
[1]尹北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2]韩兆洲等.最低工资与社会保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372.
[3]肖方.生存,是无条件的大事.法律与生活,2004,(3):9-11.
[4]陈宇,陈健.工资理论与管理.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5-30.
作者简介:张禾(1998-),女,汉族,浙江泰顺人,就读于浙江农林大学,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黄心怡(1998-),女,汉族,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