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葵 宫丽艳 王丽萍
摘要目的:探讨隔姜灸加中西医多种方法对改善口服止痛药引起便秘的效果。方法:收治便秘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隔姜灸配合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隔姜灸加中西医多种方法对改善口服止痛药引起便秘的效果良好。
关键词隔姜灸;慢性功能性便秘;中西医多种方法
伴随着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污染在不断上升,肿瘤的发病率也迅猛增长。肿瘤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身心异常痛苦,据资料显示,疼痛是晚期患者的最主要症状之一,也是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及生存质量的主要问题。WHO已将疼痛定义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而国际上目前缓解疼痛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口服止痛药物,这些止痛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很多,但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便秘。现将我科近1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隔姜灸配合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口服止痛药引起的便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便秘患者42例,符合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27例,男女之比1:1.85,年龄48~68岁,平均58岁,其中>60岁19例(42.4%)。所有患者均在1年时间内至少5个月连续或间断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次数及便量减少,粪便干结不易排出等症状。将4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并持续口服止痛药而出现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
排除标准:排除非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引起的便秘患者,以及不遵守医嘱口服止痛药物患者。
方法:①新人院患者口服三级阿片类止痛药,被确诊为慢性便秘患者。②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语言通俗易懂。隔姜灸是通过肚脐也就是神阙穴所在之处达到治疗效果,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此处皮下脂肪较少且与筋膜腹膜相连,可激发经络之气,调理脏腑,对治疗慢性便秘有很好的效果。③中西医多种方法:需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中操作(避开女性生理期、感冒患者不适宜做),为了避免患者紧张的情绪可配合播放一些轻音乐,协助患者采取舒服体位,充分暴露脐部,取少许自制调理脾胃通便的药物(已将药物研磨成粉状),放入脐中,填平肚脐即可,将新鲜的姜提前切好:厚度2.5 cm,宽度直径6~8 cm为宜的块状,放于神阙穴之上,并在此上安放艾炷,一般灸六壮,10~15 min/次,不能耐受此温度可酌情减量。④准确指导患者口服乳果糖来发挥协同作用,最基础剂量3次/d,10mL/次,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添加或遵医嘱。⑤做好心理护理,排除患者的心理因素,间接减轻便秘症状。⑥为每位患者建立记录单,将每日观察的结果准确记录。⑦注意事项:操作前3 d常规叮嘱患者进食清淡饮食,操作前询问患者是否小便。告知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并全程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中途出现不能耐受或不明原因的腹痛应立即终止操作,出现烫伤时涂以烫伤药膏并用消毒敷贴固定,以免感染。操作完毕用敷贴妥善固定肚脐,其中药物保留6~8 h自行取出,施灸一般1周2次;血糖高及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口服乳果糖,可改口服其他药物或口服中成药。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服用普通缓泻剂如复方芦荟胶囊或使用开塞露。⑨治疗总疗程15 d。
观察指标:治疗3 d后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评估,2周疗程结束后再给予肥皂水灌肠,必要时行钡剂灌肠。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灌肠结果进行判断。①显效:排便次数增多、排便通畅并无需费力排出,腹胀及腹部听诊肠鸣音较前增多,肥皂水灌肠通畅,无极度干结粪便排出;②无效:症状加重,体征不减轻,灌肠仍无粪便排出或出现少量极度干结粪便。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和表2。
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仅有1例开塞露塞肛失败。
讨论
据大量研究显示,受多种环境,心理及饮食结构影响,慢性便秘患者逐渐增多,而肿瘤患者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多出现便秘症状,令患者苦不堪言,从而终止治疗,使治疗效果前功尽弃,普通通便药物效果差,并具有不良反应。隔姜灸是中醫传统治疗方法,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并无依赖性,不良反应极少,经济实惠,效果显著。而且操作简单容易易于控制,患者及家属也可参与,同时又能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
对本次治疗方法2种效果分析显示,治疗组采取隔姜灸加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便秘的效果突出,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方法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节约了医疗成本,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