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小敏 梁萍 戈桂琼
摘要目的:探讨母乳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方法:收治新生儿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配方奶粉喂养,观察组应用母乳喂养。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较好。
关键词母乳喂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在外因诱发下的肠黏膜损害,肠黏膜出现缺氧缺血造成小肠和结肠出现坏死,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临床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因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包括肠道内的供血不足、细菌感染和饮食等,其中喂养方式的选择对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母乳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发现母乳喂养的预防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新生儿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男22例,女31例;年龄1~6 d,平均(3.2±0.8)d。观察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2~7 d,平均(2.9±0.7)d。排除存在肠道畸形、肠道内的供血不足和有明显的肠道内细菌感染的新生儿。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在喂养中应用配方奶粉,每间隔2 h喂1次,每次约2mL,根据新生儿的成长需要和机体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喂养量。观察组采用母乳喂养的方式,首次母乳喂养量约2mL,每次喂养的间隔时间2h,根据新生儿的成长需要和机体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喂养量。两组均连续喂养半个月,比较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
评价标准:患儿出现腹胀、肠鸣音变弱、呕吐、腹泻和便血、同时伴全身性症状面色苍白、反应性降低、心率变缓、休克等临床表现,在临床检查中,经x线片检查在肠壁囊样积气,经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查等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加,电解质紊乱,粪隐血阳性时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比例为发病率。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经半个月的喂养之后,观察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發生率为3.8%,对照组11例,发生率为2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新生儿急性肠道疾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肠道内菌群失衡出现细菌感染,肠道内供血不足和在饮食中食物损伤了肠道黏膜,新生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会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呕吐、便血等,严重时出现全身性症状,如面色苍白、反应性降低,甚至休克等,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在临床中需要积极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一方面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肠道健康,促进营养的吸收,更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在预防措施的选择方面,可以根据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原因给予预防,保证新生儿生活环境的适宜,减少致病菌的传播等,主要的预防措施需要在喂养方式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营养的吸收,减少肠道的损伤。在新生儿的喂养中可选择配方奶粉喂养和母乳喂养,配方奶粉喂养中可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但是新生的胃肠道功能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胃酸等分泌不足,容易出现肠道内环境变化,出现菌群失衡,增加了肠道内感染的发生率,对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效果并不理想。母乳喂养是临床中提倡的喂养方式,因为母乳中含有新生儿需要的营养元素和抗体,在保证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更有利于改善患儿肠道功能,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有利于新生儿的肠道保护,保证肠道内黏膜的健康发育,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保证肠道内的菌群平衡,防止因为细菌异常增长造成的新生儿肠道黏膜的损伤,诱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母乳喂养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中选入的新生儿随机分成了配方奶粉喂养的对照组与母乳喂养的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母乳喂养在预防新生儿小肠结肠炎的效果显著,因为母乳可为新生儿提供能量,保证新生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抗体的摄入,早期的母乳喂养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更有利于保护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在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同时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值得在新生儿喂养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