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兰田
摘要目的:探讨胃内注入血凝酶(立止血)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患儿5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碳酸氢钠液洗胃,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及静脉推注血凝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胃管注入血凝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内注入血凝酶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血凝酶;疗效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危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可使出血加重导致贫血,严重者甚至死亡,迅速止血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我们采用胃内注入血凝酶(立止血)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患儿55例,所有患儿在原发病基础上均有呕血或(和)呕吐咖啡样物,或(和)便血,粪潜血试验阳性。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日龄1~22 d,平均(5.3±1.2)d;原发病包括败血症1例,肺炎3例,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3例,新生儿窒息18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日龄1~22 d,平均(5.4±1.2)d;原发病包括败血症1例,肺炎2例,并发HIE 7例,新生儿窒息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1.4%碳酸氢钠液洗胃,至洗液转清亮为止,禁食,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及静脉推注血凝酶0.2 U/k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胃管注入血凝酶(5 mL生理盐水+血凝酶250u),1次/d。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新生儿疾病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窒息、缺氧为主,新生儿血管相对较脆弱,尤其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自身凝血因子缺乏,其消化道血管更脆弱,更易于损伤出血。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应及时控制消化道出血。本文观察组采用胃管注入血凝酶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是因为血凝酶是从巴西矛头蝮蛇的毒液中分离、精制而得的一种酶类止血剂,不含神经毒素及其他毒素。血凝酶具有类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因子3(PF3),使凝血因子I降解生成纤维蛋白I单体,进而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血凝酶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不激活血管内凝血因子Ⅷ,因此,它促进的由纤维蛋白I单体形成的复合物,易在体内被降解而不致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它可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迅速生成纤维蛋白,堵塞出血点,并能促进血小板聚积,加固止血。它还可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局部炎性水腫,收敛创面而利于止血。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胃内注入血凝酶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恢复快,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