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首要和主要目标,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才智及思维的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兼顾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两方面,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数学;思维;三步曲
一、 在预习中诱导思维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1. 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2.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a. 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抽象概念具体化;
b. 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
c. 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d. 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3. 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二、 在课堂中学习思维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知识点,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
(1)激发学生勇于开口参与表述的过程,其形式有同桌相互说、分组相互说、自言自语、示范说,其内容有说知识形成过程、解答题的过程和方法、叙述操作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口头编应用题等。
(2)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参与思考的过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引导学生动脑。反复思考“被除数、除数不同但商则不变”其规律是什么呢?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寻找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能正确地应用。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参与操作的过程和多留给学生时间参与讨论的过程。
2. 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思维方法
无论在概念教学、计算法则教学、应用题教学、几何知识教学和计量单位教学中,我们都应该结合具体的内容,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计算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提供素材让学生观察、估计、严整、比较后概括出计算法则。在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内在联系,分析中既有从应用题抽象出的关系式,又有应用数学知识概括出的解题步骤,然后比较一题多个解中寻求出简捷的解题方法。在几何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把隐蔽的条件直观地演示出来,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几种基本图形,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很快判断、推理、概括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只要教师自觉地、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随时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就一定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从而越来越聪明。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准确,思维的方法多样,考虑问题的角度广。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思维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培养和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多方向、多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 在练习中巩固思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思维的有效手段。
1. 精心设计练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给学生反思。解完数学题后,如果能反思一下解题过程,并作进一步探究,不仅能巩固已学的知识,避免解题的疏漏或错误,更重要的还能对解题思路进一步整理、歸纳,巩固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本人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进行题后反思:一是思联系。想一想此题中所联系到的基础知识与各知识有机地串联成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二是思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得出最佳解法。三是思同类。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与该题同类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其解法,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目的,促进了知识间的相互沟通。四是思错误。引导学生扫除或纠正学生思维中的盲点,使学生错中悟理。在真正有效的反思中,促进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反思。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肩负起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坚持不懈,在工作中从点滴做起,步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劳绮琼.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06).
[2]吴小金.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7,(08).
作者简介:
吴益群,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