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近年来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生命健康问题,良好的体育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的体育课堂就是帮助学生确立终身运动精神的有力途径。本文作者通过课堂的生活性、趣味性、科学性三个方面总结出了促进学生发展体育运动、建立正确体育思维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生活化;趣味性;先进
体育科目与其他文化科目一样注重的是学生内在意识的转化,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运动技巧的传授,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建立积极的终身运动意识,并最终促使其完成全面素质的有效提升。
一、 将生活化的体育项目带入体育课堂
教师如果在体育课上只为学生安排课本上規定的体育项目,会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单调感和疲惫感,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体育运动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学生通过熟悉的锻炼形式可以有效拉近自身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距离,并明确运动无处不在的正确体育观。
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公园里、广场上都会看到很多排着队进行有节奏走步运动的人们,这一运动不仅能够有效锻炼人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具有简单易行、不受场地限制的优点。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一生活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带入课堂中,让学生通过配有音乐的律动走步来完成热身运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和动作节奏感,还能够通过整齐的队列而产生的从众心理帮助他们坚持完成整个锻炼项目,培养其坚韧的体育精神。相比传统跑圈的课堂热身方式,韵律走步的生活化体育运动项目作为热身运动更具优势,一方面让学生减少上体育课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的肌肉和器官进行运动,有效避免运动伤害产生。
学生通过以上这种生活化且易操作的运动形式来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大大提升了自身完成体育项目的信心,还能有效降低对体育课的排斥感,进而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到身边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并逐渐形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意识。
二、 将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融入体育课堂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一件事情是否有足够的兴趣是决定其对待这件事所持态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际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利用一些有利条件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游戏教学法是一个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满足体育学科教学要求的小学体育课必备教学方法。
例如:“撞拐”是一种学生之间经常进行的游戏,它既具有体育项目的对抗性特征,又具有锻炼参与者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灵活性的运动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撞拐”的动作要领,再带领学生分小组进行一场激烈的“撞拐对抗赛”,让学生在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对体育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将体育课上积累的运动技巧实际运用到日常游戏活动中,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双边有益循环。
运动的乐趣可以有效冲淡学生身体上的疲劳感,并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处于一种享受的精神状态,不仅充分延长了其课堂有效运动时间,还能够保证他们通过游戏运动实现强健体魄的锻炼目标,最终使学生由爱上体育课逐步过渡到爱上体育运动,进而主动建立起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维意识。
三、 将世界先进体育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终身体育思想在国外儿童中的普及率远远高于我国,原因在于他们在体育教育方面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感化和体育魅力的召唤。教师可以充分吸收这些先进体育教学方法的精华,并结合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以期通过这些具有新鲜感的教学思路来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例如:美国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与中国有明显区别,他们会为学生安排一个运动季,由15~20课时组成,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成为这支队伍真正的一员。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有更深的认知与了解,还能通过实际参与比赛获得充分的肯定,长时间的集体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精髓为合作精神,并通过集体荣誉感深深地被体育魅力所折服。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适当引入各项目班级联赛的实战对抗式体育运动,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体育项目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意识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唯一动力,只有内心的强烈渴望才能达成知行统一。教师可通过引入国外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参与体育赛事中获得荣誉感和自信心,进而促进他们逐步建立起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由此发展出进行终身体育运动的良好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投入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重发展教学活动的以上三个方面,切实发挥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浸染作用,想必在日复一日辛勤的浇灌下终身体育运动之花一定会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褚庆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7-11-25.
[2]张会彬.如何组织一堂生动有趣的体育课[J].中华少年,2017-11-25.
[3]王昆,刘高峰.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中华少年,2017-11-25.
作者简介:
王思栋,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市崂山区东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