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霏
[摘 要] 对浙江省龙泉市的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于龙泉市农村人口因病致贫的人口比例和具体原因进行探究,并对因病致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發现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疗费用高、新农合保障力度不强、农户没有商业保险等三个方面。而对于因病致贫的程度有显著影响的几个因素包括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等。
[关键词] 农村;因病致贫;医疗费用;新农合;医疗保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3. 078
[中图分类号] F842;R197.1;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3- 0188- 03
0 前 言
“因病致贫返贫”是农村贫困地区较为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因为医疗的高额花费陷入贫困,又因为贫困而难以得到医治加剧疾病,演化为疾病和贫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
1 龙泉市农村人口因病致贫现状调查
1.1 贫困和因病致贫的界定
(1)贫困的定义:贫困是指物质生活陷入困难,也就是说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水平不能够达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程度。
为了便于研究,文章所指的“贫困人群”即是指那些生活水准位于贫困以下的个人和家庭。并且,本文以“本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分之一”这一指标来衡量是否贫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龙泉市2016年度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 497元,则可支配收入低于8 750元的被调查对象即属于由于原始收入低导致贫困的人口。
(2)因病致贫与贫困的联系。就医风险临界线的计算公式:就业风险临界线(RC)=人均可支配收入(I)-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S)。当就业所产生的费用超过就医风险临界线,则属于因病致贫的人口。龙泉市2016年农村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保障标准为5 232元,则可以计算出本研究的就医风险临界线为3 518元。
(3)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龙泉市农村居民,共计调查120人。
1.2 龙泉市因病致贫调查结果
1.2.1 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51.7%的被调查者收入水平超过本研究界定的贫困标准,不属于贫困人口;有48.3%的被调查对象属于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的39人,占比32.5%,低收入致贫的19人,占比15.83%,见表1。同时,从下表2中可以看出,在39名因病致贫的人口中,有9人为原始贫困占总调查对象的比例7.5%,真正因病致贫的人口为30人占总调查对象比例25%。
1.2.2 参加新农合的情况
在受访农民中,参加新农合的情况比较好,只有极个别的受访对象没有参加新农合保险。
1.2.3 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情况
据调查,当前龙泉市农村居民主动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大病保障的人好比较少。在非贫困人口中,仅30名受访对象拥有商业医疗保险,占总样本的25%。而因病致贫的受访者仅有6人购买有商业医疗保险,真正因病致贫的人群中仅有两人购买了商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低。
2 龙泉市农村人口因病致贫现状的原因
2.1 医疗费用过高
本次调查的农村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是超过了2016年度龙泉市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的,然而由于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诊疗费用和治疗费用,使得农民刨去医疗支出之后的可支配收入无法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进而导致其致贫、返贫。而对于一些收入水平本已脱贫的居民来说,将自己积蓄和收入大量投入医疗费用无疑是使得他们的生活一下子跌入了谷底。这是当前处理因病致贫所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家庭面对疾病往往会有互济机制,为了医治一个家庭成员,会将本家庭的积蓄和收入予以投入,甚至会借助亲朋好友的金钱投入医疗费用,这使得家庭本身最终负债累累。而且大多数农村居民从事的工作为体力劳动,一旦患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就意味着没了收入来源,陷入了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2.2 新农合作用不显著
我国自2002年起就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新农合主要在大病保障方面报销了农民的一部分费用,覆盖的人群也较为广泛。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受调查者都参加了新农合,但这并没有能够成功遏制农民陷入因病致贫的困境。这是由于新农合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包括参与补偿的疾病种类有限,补偿的费用比例还比较低。即使有新农合报销了部分,剩下的医疗费和药品费对于贫困农村人口来说仍然是一笔较大的费用。另外,医院的级别越高,新农合报销的比例也就越低,这也限制了农民前往等级较高的医院进行就医。而目前农村地区的一些下级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对较为落后,只能解决一些症状较轻、治疗难度低的病症。
2.3 商业保险覆盖率低
目前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低,大多数因病致贫的受调查者都没有商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将会在未来的居民医疗保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居民购买了商业保险,则在发生重大疾病或者保险单约定的其他疾病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极大的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目前农村人口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较低,农民的保险意愿不强是一方面,部分农村人口无法负担商业保险的费用是另一方面。
3 龙泉市农民因病致贫影响因素分析
3.1 年龄
本次调查的所有因病致贫的人口中,处在30~40岁年龄段的人最少占到总因病致贫人口的16.7,60~80年龄段的最多占到总比例的36.1%。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年龄层次的增加,因病致贫的人口比例也会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主要依靠体力劳动来获得收入,年龄越大获得收入的能力就越弱,收入也就越低。
3.2 受教育程度
受调查的因病致贫人口中,有50%都没有上过学,上个初高中的也只有10人。一方面由于本次调研的因病致贫的人口年龄都偏大,受历史原因影响受教育程度低;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主要是体力劳动,因此一旦发生疾病也容易陷入因病致贫。
3.3 家庭经济收入
居民是否会陷入因病致贫直接受到其家庭收入水平和本身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在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往往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因此如果家庭成员中出现病人,必定会使用家庭全体成员的收入来进行支付。因此在研究因病致贫问题时,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情况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家庭的整体收入较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强,也就不会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反之,如果医疗费用支出超过了家庭整体收入水平,则会导致家庭陷入困顿之中。
4 对策建议
4.1 充分发挥新农合在缓解因病致贫中的作用
在缓解和扶助农村因病致贫上,新农合制度无疑发挥着主体作用的一项制度,其覆盖人群广且拥有政府、集体的力量作为后盾。目前新农合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包括报销医疗费用的比例较低、覆盖报销的医疗病症和药品不够广泛、大型医院的治疗费用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通过宣传帮助农村人口了解当前新农合制度实施细则和具体内涵。当前环境下,农村人口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物质条件都和城镇人口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人口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也比较少。这就使得农民在参与新农合制度时存在一些理解偏差,比如报销范围、报销比例不清楚,很多农民只知道被动缴纳费用。因此新农合在实行过程中要加大宣传,使得农民能够充分了解新农合政策,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新农合这项惠民制度中来。
要逐步拓宽报销病症的覆盖范围,目前新农合主要覆盖是大病医疗,且病种有限,但一些常见传染病却不在覆盖范围内或者受惠范围较窄。新农合在不同层级的医院报销比例也不一样,即二级医院或乡村医院的报销比例高,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小。但很多重大疾病小医院并没有能力进行治疗,农民只能去三级医院等大医院治疗,但由于级别高的医院报销比例低,这就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支出。新農合制度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要考虑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助和保障。
4.2 实现分级诊疗制度,规范诊疗行为
医疗费用高是农民因病致贫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切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从而帮助农村人口节约医疗费用的同时也能让他们获得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正如前文所说,层次越高的医院诊疗费用越高,通过分级诊疗将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放在下级医院,可以大幅度降低农村人口的负担。同时,目前很多医院的治疗费用不透明,患者需要支付很多不必要的费用,这也需要通过规范医疗制度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汪辉平,王增涛,马鹏程. 农村地区因病致贫情况分析与思考——基于西部9省市1214个因病致贫户的调查数据[J]. 经济学家,2016(10):71-81.
[2]林闽钢. 在精准扶贫中构建“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J]. 中国医疗保险,2016(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