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文晶
摘要 节约型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节约型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介绍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背景,分析节约型校园的内涵和特征,以及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现状,联系实际提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策略,旨在为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节能技术;节约意识;教学资源;绿色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151—02
1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背景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部署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这是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极少这一国情现实出发,为缓解这一矛盾,积极应对我国面对生态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表明建设节约型社会,关乎我国经济的协调、持续和健康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校园是开展教育教学,传播知识和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校园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室和宿舍电灯长明、食堂里随意丢弃饭菜、水龙头用过不关闭而长流水等一系列浪费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除了浪费生活资源外,在教育资源方面,学校盲目购置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部门之间壁垒分明,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等。凡此种种,日积月累,不仅浪费惊人,而且削弱了学校的育人功能,不能不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校园应首先行动起来,从日常管理和改变习惯入手,倡导勤俭节约。开展节约活动,不仅能够减少浪费,而且有助于在校园里树立良好风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节约、环保意识。
2节约型校园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节约型校园,既可以指生活空间,又可以指人文环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在生活中的节俭行为,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等;
第二层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能源消耗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合理、节约配置资源,包括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第三层是关系精神、文化层面的,应建立自觉的节约意识,有良好的生活及消费习惯。
节约型校园显示校园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状态,要求在校园建设和管理中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对校园的资源和能源进行整合,优化管理,包括对校园内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贯彻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建设节约型校园,一方面要节约使用校园内资源,反对浪费;另一方面要求培育校园内节约理念即习惯,以及建立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综合来看,节约型校园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应用。合理是要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这种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不仅包括水、电和土地等,还包括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合理还代表着科学的规划和配置,而非盲目地进行设计。
2)创新。节约型校园的提出就是一种创新,而在节约型校园的建设、管理方面也需要创新。首先体现为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打破原有的模式,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其次,在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和教学资源配置上也需要创新,以提高管理水平。
3)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节约型校园建设也是为了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不仅仅是在自然资源方面,还有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等,不仅保证校园的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证校园在教学、文化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体现为节能、节水、节材等,这是量的要求;质的要求则体现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设节约型校园应重视理论的指导,节约型校园的理论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绿色校园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之所以兴起,是由于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开始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于是人类逐渐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旨在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要将自然和环境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留出后代的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关于政府管理的理论,基本理念是用企业管理的理论及思想来进行政府的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之中也加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在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既讲究效率,也讲究公平。校园管理也属于公共管理的一种,因此,在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指导。
3)绿色校园理论是环境教育运动的产物。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一些国家提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作为培育、输送人才的校园也应该承担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任务。因此,绿色校园理论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节约意识进行引导和培育,校园应当节约资源和能源,学生应当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节约型校园建设正在健康发展
观念意识增强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注重开展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学校的宣传教育,以普遍增强节约意识。很多高校、初高中和小学校园都在这方面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通过节能设施展览、漫画图片展,开展节能培训班等,广泛进行普及宣传和引导。一些学校开始制订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及措施,并积极组织实施。一些教师、学生还走进社区,宣传节约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方法。
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推广节能技术,直接采用节能设施替换老旧高耗能设施,受到学校特别是部分高校的重视,利用较为普遍。例如:配备、安装新型的节能设备,实现集约化的管理;对高能耗的设备如空调、机房等进行能源消耗的统计和监控,及时调整或改造或更换;在校园建筑方面,注意合理安装节能设备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广节能建筑。如清华大学对整个校园的资源消耗进行了调研,主要目的是掌握校园内建筑的能耗现状,在建筑上实施科学规划,积极建设绿色大学、节约型校园,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及科学规划提升校园的节能潜力。
建立制度,科学管理 很多学校加强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领导,强化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出台一系列与建设节约型校园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以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建立制度,对相关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如校园内的餐厅及超市不得出售一次性的碗筷,对宿舍的用电量实行限额等;江南大学建立了“节约校园目标责任制”,制定标准,将节能的任务分配到二级单位,建立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对全校能耗实行全面统筹、综合决策,加强组织实施的监督检查,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制度执行落地。
4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要途径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环节。在校园规划上,应当处理好节约和开发的关系。合理利用校园的自然资源,可以进行仿生态的规划,使自然资源得以重复或者循环利用;不能将校园自然资源用于商业开发,避免污染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及设备设施。总之,科学规划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第一步,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良好开端。
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保障。合理科学的制度有利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顺利实施。校园的行政部门要做出表率作用,制定制度,同时也做好监督,还要带头做好资源的节约工作。在后勤管理上,要全面提高后勤方面对各项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学校财政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加强考评,将校园的资源消耗作为评估内容,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奖励节约、处罚浪费。
培育节约意识 培育节约意识,意识影响行为。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和习惯,可持续深化发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节约活动,宣传节约美德、行为,对培育节约文化、增强节约意识,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广泛的节约意识是健康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5結语
节约型社会建设关乎国家发展大计。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要积极推动中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发展。中小学数量众多,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征,加强中小学校园建设更易产生广泛深远影响。要从点滴做起,注重培育学生节约意识、行为习惯、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小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以保障我国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