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结构助词“的”与印尼语的关系代词“yang”都可用在定中结构中,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它们的不同点是,当定中结构的定语表示质料、所属、时间,或者定语表施事/受事、中心语表事件/行为时,不使用“yang”,而此条件下,汉语的“的”有时需要加,有时不加。定语表关涉对象时,印尼语不加“yang”,汉语都需加“的”。制约“的”与“yang”隐现的因素,包括句法语义区分的需求、定语的语义性质、定中语义关系,以及语用因素、韵律等方面,其中前三项条件的制约作用共性较明显。综合来看,汉语“的”分布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而且其隐现受语用因素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印尼语;结构助词“的”;关系代词“yang”;隐现
作者简介:季安锋,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汉语习得。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13SKGC-QT06);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课题(HW201604)。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1-0143-14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既可以作结构助词,也可以作语气词,本文分析的是作为结构助词的“的”与印尼语中的“yang”的异同。
汉语学界,赵元任、朱德熙等诸多学者都对“的”做过研究,如朱德熙先生根据“的”分布情况,把“的”分为三类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2期;又见于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8页。:的1,的2,的3(这里不关注副词性后附成分的1)。根据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等著作对助词“的”的功能介绍,笔者把定中结构助词“的”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几种:
(1)作为定中结构的标志,构成定中结构(蓝蓝的天/老鼠的尾巴);
(2)构成“的”字结构为叙述方便,本文把“蓝色的气球”“美丽的风景”这类由助词“的”连接起来的定中关系的结构称为定中结构,把“蓝色的”“美丽的”“卖菜的”这类名词性质的结构称为“的”字结构。(便宜的/卖水果的);
(3)其他特殊用法(庙里的和尚拜的拜、跪的跪/在北京上的车)当用于定中结构时,“的”出现与否,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探究的问题。朱德熙提出“限制性/描写性”的区分,认为不带“的”的定语是限制性的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又见于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页。,对学界影响深远;梁顺德曾对“的”的使用规律,从句、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加以考察梁顺德:《结构助词“的”的使用规律》,《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26—28页。;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4页。,方梅方梅:《由背景化融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第297页。,贺阳贺阳:《定语的限制性和描写性及其认知基础》,《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2期,第147—149页。等都认为定语有限制性和描写性的区别,而陆丙甫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第14—15页。、刘丹青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第3—4页。坚持了朱德熙以“的”字隐现区分不同性质短语的思路,认为“的”在语义上的功能是描写性标记;而石毓智则指出,“的”具有区别某认知域内的成员的作用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漢语教学》2000年第1期,第19页。。
印尼语关系代词“yang”在语义、语法功能上是与汉语“的”最接近的一个词语,尤其是在定中结构中,定语修饰某名词性成分的时候,因此“yang”也涉及到使用与否的问题,即隐现的问题。黛安娜谈到,印尼语定中短语间用不用关系代词“yang”与充当定语和中心语的词语性质与意义有关,还与表达上的省略等有关黛安娜:《汉语与印尼语定中短语的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1页。,其论述不甚细致全面;目前来看涉及“的”与印尼语“yang”具体用法对比的论述较少。本文把“的”与印尼语 “yang”这两个定中结构的标记,置于不同语义关系的定中结构中进行全方位对比,并考虑复杂定语、语篇等因素,从跨语言的视角探析制约定中标记隐现的各因素是否具有普遍性,并进一步了解汉语“的”作为定中标记,其使用上又有哪些个性。
一定中结构中“的”与“yang”用法比较
印尼语用关系代词“yang”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类似于“的”的作用,这一点功能二者基本一致。只是汉语“的”的位置在定语后面,而“yang”的位置在定语之前,比如:
(1)jalan [WTHZ]yang[WTBZ] sempit(狭窄的道路)
道路 狭窄
(2)pemuda [WTHZ]yang[WTBZ] mencurigakan (可疑的青年)
青年 可疑
不过,“的”与“yang”用于定中结构时,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它们隐现的条件及使用范围有所差别,其中定语的语义类型以及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等,会影响到偏正结构中“的”与“yang”的隐现。本文的思路是,根据定语的语义性质、句法位置及定中关系类型等,来具体分析“的”与“yang”的用法及隐现差别,以观察除了语义紧密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到“的”与“yang”的隐现。
1定语表示质料
定语表示质料时,汉语的定中结构中可加“的”,如“铁皮的箱子”,也可以不加“的”,如“木头房子”“丝绸睡衣”等,只是加上“的”以后强调、指别的功能更明显,如“纯金的项链”,加“的”,是强调项链的质料是纯金的,不是银的;“塑料的袋子”,若重音在“塑料”上,已有强调质料的功能,再加上“的”,强调意味更重。
在印尼语定中结构中,如果定语表示质料,“yang”通常不能插到定语和中心语中间,如:
(3)kemeja sutra (丝绸(的)衬衫)
衬衫 丝绸
(4)dompet kulit ular (蛇皮(的)钱包)
钱包 皮 蛇
(5)cangkir kristal (水晶(的)杯子)
杯子 水晶
表示质料的定语,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语义关系非常近,所以印尼语这种定中结构不用加标记。
可以看出,定语表示质料时,印尼语较有规律性,定语和中心语的紧密关系,更直观地体现在了标记成分“yang”的隐退上。而汉语“的”使用与否,属于非固定状态,可能还受语用因素或其他因素制约。
2定语表示领属
领属关系的定中结构,定语一般是领有者,中心语是被领有者,如“我的书包”;从语义上,这种领有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可让渡与不可让渡。张敏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雷容、郭熙煌雷容、郭熙煌:《英汉语可让渡及不可让渡领属结构的认知解释》,《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128页。等具体阐释了可让渡与不可让渡两种不同的关系,可让渡指领有者与被领有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世界可分离,领有者可以随意转让或分离其拥有的事物。
在表可让渡领属关系的定中结构中,印尼語定中之间不出现“yang”,只是有时可接“nya”(表“属于”,有强调作用),也可以不用“nya”。例如:
(6)mainan dia / mainannya(他的玩具)
玩具 他 玩具 他
(7)sepeda(nya)XiaoMing (小明的自行车)
自行车 小明
(8)gaji(nya)LaoLi (老李的收入)
收入 老李
例(6)—(8)中的“玩具”“自行车”“收入”,与所有者的关系都是可让渡的。可以看出,表达可让渡关系,汉语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需要加“的”,印尼语中不加标记,如例(6);只是当定语是人名时,可以加“nya”,如例(7)、(8),“nya”是可选项。
不可让渡指领有者与被领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让渡关系主要包括人际关系(“麦克的爸爸”)、整体-部分关系(“桌子的腿儿”)、抽象的领有关系(“阿力的优点”)三大类,以下都是不可让渡的例子:
A表示人际关系
(9)adik dia / adiknya(他(的)妹妹)
妹妹 他/妹妹 他
(10)kakak saya(我(的)哥哥)
哥哥 我
表达不可让渡关系时,汉语的定中之间有的加“的”,有的不加“的”,这与说话人对语义关系的认知有关系,也与语用和韵律有关。张敏从认知角度来区分有无“的”字的定中短语:“XN”中的定语必须是与认知主体具有规约性的密切概念关系,否则就要用“的”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第272页。。印尼语表人际关系的定中结构不用加“nya”,也不用“yang”,除非出现歧义结构,如例(11):
(11)gurunya ZhangNa(张娜的老师)
老师 张娜
例(11)加不加“的”意思不同,“张娜的老师”,“张娜”与“老师”是师生关系,“张娜老师”是指名叫“张娜”的老师,属于同位关系;这时如果要明确表达定中关系,需要加“的”,印尼语也需加“nya”,不然会语义混淆。
B表示整体-部分关系
表示整体-部分的定中结构,汉语在定中之间很多需加“的”,如“我的脚”“这篇报道的插图”;但是整个结构若表专名、类名,或是有固定指称对象的凝固性复合词,又可以不加“的”,如“桌子腿儿”“电脑屏幕”等。而印尼语,只要定语不是指人的成分,都不用加“nya”;定语指人时,可以加“nya”。例如:
[FL(][KG2](12)telinga(nya)XiaoMing[JP3](小明的耳朵)
耳朵 小明
(13)ekor kelinci(兔子的尾巴)
尾巴 兔子
(14)biji semangka(西瓜(的)子儿)
籽儿 西瓜
(15)ritsleting tas(书包的拉链)
拉链 书包 [FL)]
例(12)、(13)的中心语“耳朵”“尾巴”之前要加上“的”,例(14)在定中之间加不加“的”都可以,不加“的”表示特定某类事物,加“的”则强调隶属关系——西瓜的籽儿;印尼语例(13)—(15)定语不是指人的,不用加任何标志,只有例(12)在中心语(“telinga”)后可接“nya”(表属于),具有强调作用。
C抽象的领有关系
(16)harapan Lili (莉莉的梦想)
梦想 莉莉
(17)kepribadian Wati(娃迪的性格)
性格 娃迪
(18)kualitas barang (物体(的)质量)
质量 物体
例(16)、(17)领有者为有生命的专名,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加“的”,例(18)领有者为无生命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加可不加“的”。印尼语中,抽象领有关系的领有者与领有物之间不用加标记。
换个角度看,表所属的疑问代词充当定语时,汉语也是通常需加“的”,而印尼语疑问代词充当定语时大多不加“yang”,例如:
(19)telepon genggam siapa? (谁的手机?)
手机 谁 ?
(20)bahasa negara mana? (哪国(的)语言?)
语言 国 哪 ?
总起来说,在不可让渡关系中,印尼语不用“yang”,也基本不加“nya”,只是当定语和中心语两者都指人或表称谓时,为避免歧义需加“nya”。而汉语不可让渡关系的定中结构,大部分需要加“的”,只有表亲属关系,或表类名、专名时(如“西瓜籽儿”),即定语是表分类的限制性定语时,可以不加“的”。
3定语表示时间
定语表时间时,汉语的定中之间通常加“的”,除非定语常与中心语组合搭配,可以不加“的”,如“周五套餐”;还有,时间词放在其他定语前,有时可不加“的”,如“昨天那份报纸”,因为指量成分“那份”居于中间,起到了“的”的作用,而且“昨天”用于指量成分前时,指别作用明显(指别成分很少加“的”)。印尼语中,定语表时间时,定中结构可以什么都不加,只是定语表季节、月份、节日时,可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加“di”(在),如例(21):
(21)kereta jam 9(九点的火车)
火车 点 九
(22)rencana tahun depan (明年的计划)
计划 明年
(23)bencana di musim kemarau(旱季的灾难)
灾难 在 季 旱
4定语表示方位处所
定语表示方位处所时,汉语一般要加“的”,也有一些不加“的”,如“东、西、南、北”等单音节词作定语构成的定指性成分,像“东门”“北部”“右脚”等;还有结构固定的复杂名词成分,后面不加“的”,如专有名词(“北京大学”“龙井茶”)、意义专门化的词组(“四川榨菜”“苏州园林”“水中花”)等。
印尼语当定语表示方位处所时,有时加“yang”或“di”,也可以不加。当定语是“东、西、南、北”等方向类词语时,一般不加“yang”;除此以外,其他情况“yang”可加可不加,只是加“yang”后具有区别、强调的作用。当定语表方位处所、中心语是抽象词的时候,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要加“di”,其他的通常不加“di”。例如:
(24)daerah bagian utara (北部(的)地区)
地区 部 北
(25)ruangan(yang)atas (上层(的)房间)
房间 上层
(26)musim di Indonesia (印尼的季节)
季节 在 印尼
(27)cuaca di Xiamen (厦门的气候)
气候 在 厦门
(28)kereta bawah tanah(MRT)Shanghai (上海的地铁)
地铁 上海
例(24)、(25)定语是方位词“北部”“上层”,加不加“的”两可;印尼语“Bagian Utara”(北部)前不出现“yang”, 例(25)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加“yang”具有指别、强调作用。例(26)、(27)定语表示方位处所,中心语是抽象词,所以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要加“di”(“在”)。例(28)定语表示方位处所、中心语是具体词,所以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不加“di”(在)。
中心语表示存在物,定语表示存在处所时(如“桌上的杯子”),汉语须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加“的”,印尼语也须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加“yang”,而且要在处所成分前加上“di”,例如:
(29)monyet yang di atas pohon (树上的猴子)
猴子 在 上 树
因为如果把例(29)的“yang”去掉,印尼语就变成了表示存在的陈述,即表达“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如:
(29[KG-*3])monyet di atas pohon (猴子在树上)
猴子 在 上 树
5定语表示数量、指量
汉、印定中结构中,当定语表示数量,或是指示代词、指量成分用来指别时,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加“的”或“yang”,例如:
(30)sepeda itu (那辆自行车)
自行车 那
(31)tiga bungkus roti (三袋面包)
三 袋 面包
(32)seekor kelinci (一只兔子)
一只 兔子
可是,用来强调、描写事物状态时,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或“yang”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33)buah yang sekotak-sekotak (一盒一盒的水果)
水果 一盒一盒
(34)wanita yang berumur sekitar 30 tahun (三十来岁的女士)
女士 岁 大概 30 年
(35)kapasitas botol yang 3 liter(3公升的量瓶)
量 瓶 3 公升
例(33)、(34)、(35)中的“一盒一盒”“三十来岁”“3公升”都具有一定的描写功能,定语标记“的”与“yang”是必不可少的。
而當定语成分表序数时,汉语的定中结构不加“的”,印尼语的定中结构中加不加“yang”两可,例如:
(36)pelanggan(yang)pertama (第一位顾客)
顾客 第一
(37)pekerjaan(yang)ketiga(第三个工作)
工作 三个
6定语表示动作行为
定中结构中,定语表示动作行为,中心语是动作行为的施事时,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必须加上“的”或“yang”,例如:
(38)gadis yang membaca novel (看小说的姑娘)
姑娘 看 小说
(39)lelaki yang makan bakso (吃肉丸的男孩)
男孩 吃 肉丸
这种结构中,印尼语如果去掉“yang”,会成为陈述句,如“Gadis membaca novel”(姑娘看小说)。
如果定语表示动作行为,中心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或涉及的事物时,有时要加“的”,有时可不加。印尼语情况类似,有时需加“yang”,有时不加“yang”。当中心语和定语之间要加“yang”时,定语前面还要再加上“di”(表被动的前缀),例如:
(40)persoalan yang diteliti (研究的问题)
问题 被研究
(41)makanan impor(进口(的)食品)
食品 进口
(42)waktu makan(吃饭(的)时间)
时间 吃饭
例(40)汉语需加“的”,如果“的”去掉,“研究问题”就成为述宾结构;从印尼语来看,在中心语“persoalan”(问题)和定语之间要加“yang”,而且在动词“teliti”(研究)前也要加“di-”(被动式前缀),不然定中结构不成立。例(42)加不加“的”不会造成歧义,可以不加“的”,印尼语也不加“yang”。例(41)汉语需加“的”,以避免歧义,印尼语则可以直接用动词修饰名词。可以看出,动词作定语时是否需要使用定中标记,避免歧义与追求表义明确是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不用加“的”或“yang”可以表义明确,它们就可以省略不用。
7定语表性质、特征等
普通形容词作定语,表示性质、形状、颜色、大小、温度、味道等,如“白、圆、大、热、甜、新、漂亮、聪明”等,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加不加“的”或“yang”的都有,例如:
(43)air dingin(凉水)
水 凉
(44)anak(yang) pintar(聪明(的)孩子)
聪明 孩子
(45)kehidupan yang kejam (辛苦的生活)
生活 辛苦
(46)malam yang sunyi (宁静的夜晚)
夜晚 宁静
例(43)通常不加“的”或“yang”;例(44)“的”或“yang”的使用两可,加上后具有强调或指别的作用,突出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性质形容词加不加“的”情况复杂,与是否具有“限制性”等情况有关,下文有讨论);例(45)、(46)通常需要加“的”或“yang”,因为这里形容词的描写作用比较明显,而“的”是描写性定语的标记。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第14页:“‘的的基本功能是语义平面的描写性,其区别及指称功能是在语境中从描写性派生出来的语用功能。”
只是有些形容词可能会充当构词语素,与被修饰的中心语成分一起构成复合词,这时在被修饰的名词与定语之间加不加“yang”,意义完全不一样,如下:
orang tua 父母orang yang tua 老人
kamar kecil 厕所 kamar yang kecil 小的房间
tangan panjang 小偷 tangan yang panjang 长的手
kambing hitam 害群之马 kambing yang hitam 黑色的羊
除了固定词组、用语不加标记,形容词充当定语的时候,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加不加“的”或“yang”情况复杂,但是有一点比较明显,描写性定语大多需加标记(“的”或“yang”)。
8定语表示施/受事、中心语表事件或行为
这类定中结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中心语是由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的动词构成的,如“这本书的出版”。这种情况下,汉语的定中结构必须加“的”,而对应的印尼语,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不加“yang”,可是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的词语后面要加上词缀,使其名词化,例如:
(47)kedatangannya(他的到来)[KG2mm](ke-datang-an)
到来 他
(48)pembukaan konferensi(会议的召开) [KG0.6mm](pe-buka-an=pembukaan)
召开 会议
(49)perkembangan ekonomi(经济的发展)[KG0.4mm](per-kembang-an)
发展 经济
(50)penerbitan buku ini(这本书的出版)[KG2.2mm](pe-terbit-an=penerbitan)
出版 书 这
当定语表示主体、中心语表主体的性质时,情况相同,汉语需加“的”,印尼语不加“yang”,如“水的清澈”,印尼语是“kejernihan air”;“他的坚强”,印尼语是“ketangguhan dia”,其中表性质的词语同样加词缀名词化了。
9定语表关涉义
有些定語可以由介宾结构充当,表关涉意义,引入某行为或事物的关涉对象,如“对这件事的看法”,这种介宾结构后面要加“的”,才可以再加上中心语成分。印尼语中,介宾成分作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不需要加“yang”,如(51)中“kritikan terhadap dia”(对他的批评)、(52)中“perundingan tentang kenaikan gaji”(关于涨工资的讨论)。
(51)Kritikan terhadap dia sangat tajam(对他的批评很尖锐。)
批评 对于 他 很 尖锐
(52)Perundingan tentang kenaikan gaji ada banyak sekali(关于涨工资的讨论有很多。)
讨论 关于 增加 工资 [KG*3]有 多 很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印定中结构中“的”与“yang”在不同語义环境中,使用与否存在差别,这里将其差别归纳如下:
上述对比显示出“的”与“yang”在定中结构中的一些主要不同:
第一,从总体出现频率与分布范围看,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出现率比印尼语“yang”高,分布更广。汉语定语只有在表“指量、数量”时、用来限制中心语时,不加“的”,其他定语后,基本都需要或者可以加“的”。
第二,在定中结构中,印尼语存在六种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不用“yang”的情况:(1)定语表质料,(2)定语表所属关系,(3)定语表时间,(4)定语表数量或用于指别,(5)定语表示施事或受事、中心语表示事件或行为,(6)定语表示关涉对象;而此六种情况下,汉语结构助词“的”使用情况复杂,有的必须用、有的大部分需要用,有的两可,总体来说以出现“的”居多,特别是(3)、(5)、(6)这三种情况的定语。
第三,动词性成分、形容词复杂形式作定语时,印尼语“yang”和汉语“的”一般都需出现。
在定中结构中,印尼语不加“yang”却可加其他标记的情况如下:
二汉语、印尼语定中标记隐现的制约因素
对于定中结构中“的”的性质、作用及隐现条件,学界有诸多不同说法如沈家煊(2005)认为“的”的功能是标记“有界”的定语,郭锐(2000)认为“的”是修饰词的标记,陆丙甫(2003)把“的”视为描写性定语的标记,张敏(2008)认为“的”有增加定语与核心词之间的认知距离的功能,还有完权(2012)认为“的”有认知入场作用。。不同的观点体现了不同的分析视角,对我们分析“的”的隐现提供了很多启示。根据本文对各类定中关系中 “的”与“yang”使用情况分析来看,制约定中标记使用的因素,不同语言有诸多的共性,主要包括区分句法语义关系的需求、定语的语义性质、定中关系远近、语用、音律等几个方面:
1区分句法语义关系的功能需求
语言的表达,追求意义明确是基本原则。如果使用“的”与不使用“的”会造成不同性质的句法结构,会表达不同的语义,那么“的”的使用就不是随意的;“yang”的使用与否,也是同样的道理,涉及语义区分时,该用一定要用,这是最基本的一条。从前文来看,“的”或“yang”至少在以下条件下必须出现:
A区分偏正关系与动宾关系。如“进口食品”,汉语如不加“的”,容易搞不清是述宾关系还是偏正关系。印尼语因为定语在后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句法歧义问题,如前文例(41),作定语的动词“impor”在后面,不会担心理解成述宾结构:
(41)makanan impor(进口(的)食品)
食品 进口
当然,有没有歧义,还有很重要的语境制约因素的问题,在句法环境或交际语境能明确句子或结构的意义时,“的”就没必要加了。例如在“这个小店专门卖进口食品”中,“进口食品”置于动词后,表示所指称的事物,不会有歧义,因此也不必加“的”。
B区分偏正关系与同位关系。汉语与印尼语都存在这个问题,某些定中结构中如果不出现标记,不易分清句法语义关系,如前文例(11),如果表达偏正关系,须加“的”(印尼语加“nya”),否则容易理解为同位关系。
(11)gurunya ZhangNa(张娜的老师)
老师 张娜
C区分指称与陈述。前文提到过,印尼语中,因为定语后置,有时如果省掉标记,就变成了陈述一件事,如例(39),省掉“yang”,就表达“男孩吃肉丸”义。
(39)lelaki yang makan bakso (吃肉丸的男孩)
男孩 吃 肉丸
汉语这类情况也需要加“的”,如“她的到来”与“她到来”语义不同,“他对这件事的过度关心”与“他对这件事过度关心”也不同,前者是指称某事件、情形,后者是陈述某情形,要靠“的”加以区分。
2定语的性质与类型
关于“的”的功能,有“区别说”和“描写说”之争。前者如石毓智认为:“‘的的作用是从一个认知域中确立出成员”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第19页。,后者如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是语义平面的描写性。”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第14页。刘丹青也认为“的”在语义上的功能是描写性标记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第3—4页。。我们认为,完权重新定义的“描写性”更准确:“的”表示“X的”对“Y”进行特征描写,“的”是标记这种描写关系的标志完权:《超越区别与描写之争: “的”的认知入场作用》,《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2期,第181页。 。也即,“X的”整体上具有描写性。本文不把描写性和区别性作为对立的一组概念,因为它们不直接冲突,一个是语义概念,一个是语用概念,有些定语兼有描写性与区别性。
无数实例证明,如果定中结构表示一个类名、专名,是不加“的”的,像“绿色食品、阳光工程、集体活动、周末套餐、进口彩电、丝绸衬衫、老实人”等,虽然定语有表颜色、质料、时间、来源等语义的差别,但整个结构表示某类事物,也即其中的定语起的是限制作用时,这些定中结构都不加“的”;陆烁在前人基础上再次证明:“XN是指特定个体或类的专有名称(专名或类名),X的N则定义了具有某些属性的个体集合”陆烁:《汉语定中结构中“的”的句法语义功能—兼谈词和词组的界限》,《中国语文》2017年第1期,第56页。。也如陆丙甫所指出的那样,多少带点描写性的定语才能用“的”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第18页。,如“绿油油的蔬菜”,“干干净净的教室”中,这些状态词是典型的描写性定语,中间必须加“的”;从数量成分充当的定语来看,“的”的有无同样体现了描写与非描写的区别,“五斤西瓜”不同于“五斤的西瓜”,前者是用数量词确定“西瓜”的量,后者是描写“什么样的西瓜”。
我们也发现,如果某性状不经常用于限制或说明某事物,也需要加“的”。如“脏水”“干净水”可以不加“的”,而“脏糖”“干净糖”则需要加“的”,因为“糖”的属性很少从“脏”和“干净”方面来表述与分类;“大树”“小手术”可以不加“的”,而“大糖”“小海”则需要加“的”,甚至加别的成分,如“很大的一颗糖”。所以说,定語如果是中心语的规约分类指标,则不用“的”。
印尼语中,表性质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加不加“yang”的都有,如“cara bodoh”(笨办法)不加“yang”,“masakan rumah”(家常菜)不加“yang”,而“karakter yang agung”(高尚的品格)要加“yang”(口语中也可以不加);而描写性强的定语,特别是复杂的描写定语,则必须加“yang”,体现在:
A形容词前加上程度副词或修饰语时,在定中之间必须加上“yang”:
(53)kendaraan yang teramat mahal (非常贵的车子)
车子 非常 贵
B定语是重叠式,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必须加“yang”:
(54)baju yang bagus-bagus (漂漂亮亮的衣服)
衣服 漂漂亮亮
C复杂的描写定语,必须加“yang”,如例(55)中定语“刚刚在手术室生育的”与例(56)定语“被应用到教学上的”“昨天刚刚买的”,对应的印尼语表达分别加了标记“yang”:
(55)刚刚在手术室生育的孕妇是一位有名的律师。
Ibu hamil yang baru saja melahiran diruang operasi adalah seorang pengacara terkenal
妇 孕 刚刚 生育 在 室 手术 是 一位 律师 有名
(56)汉:昨天刚买的那一台教学用的录音设备突然坏了。
印:Satu set perlengkapan perekam yang digunakan untuk mengajar
一 台 设备 录音 被 应用 教学
yang baru saja dibeli kemarin itu tiba-tiba rusak
刚 被买 天 那 突然 坏
所以从定语类型来看,印尼语与汉语一样,典型的描写性定语需要加标记“yang”或“的”,限制性定语倾向于不加标记。
3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远近
这里的“远近”,既是语义上的,也是句中位置上的,二者并不矛盾。按照陆丙甫的“语义靠近原理”:语义上越靠近核心的成分位置也越靠近核心,也就是越能反映名词核心内在、稳定意义的修饰语越靠近核心陆丙甫:《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第353—367页。。从标记上说,根据陆丙甫的“距离—标记对应律”,即一个成分离开核心词越远,越需要带表示它跟核心语义关系的显性标记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第3页。;越反映名词核心内在、稳定意义的修饰语,越不用加标记。像“国际法”“保险公司”“学生宿舍”“鹅毛大雪”这类词汇化复合词或结合非常紧密的凝固性复合词,中间可以不用“的”,正如张敏的分析:“定中结构中‘的的有无,体现了认知上的语义结合紧密程度的差别”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第342页。。
综合“语义靠近原理”与“距离—标记对应律”,凡是与中心语关系近的定语不用加标记,如表达性质的限制性定语;反之,越与中心语关系远的定语,越需要标记来标明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例如描写事物外貌形态、揭示其来源等意义的定语,需要加“的”或“yang”,这就是通过标记描写关系来达到认知入场完权:《超越区别与描写之争: “的”的认知入场作用》,第182页。。上面例(56)中“昨天刚买的”以及“教学用的”介绍来源、用途,并不是表示中心语的核心的、稳定的属性,所以加标记“的”,而印尼语中也用了两次“yang”。
下例中“被大哥以低价出售的”虽然是唯一定语,但未体现“汽车”的核心属性,同时该定语较复杂,在汉语和印尼语中都须加标记:
(57)被大哥以低价出售的汽车
mobil yang telah dijual oleh kakak dengan harga murah itu
汽车 已经被卖 由 哥哥 以 价格 便宜 那
徐富平、黄兆龙曾经比较了汉语、印尼语中多项定语的排序情况徐富平、黄兆龙:《汉语递加式多项定语与印尼语相关表述的比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68页。。在多项定语中,汉语与印尼语不仅中心语的位置恰恰相反,其他成分似乎也随着中心语倒换位置。不过,多项定语成分的排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只关注在多项定语当中,“的”和“yang”的使用情况。在多项定语中,汉语的第一个定语离中心语最远,所以常使用“的”,如下面例(58)“我们学校的”与例(59)“位于五楼的”,这些线性距离远、语义上也远离核心属性的定语,都加“的”;印尼语类似,离中心语越远越要使用标记“yang”或其它标记,如(58)中,除了“guru bahasa”之间没有加标记(语义关系近),其他定语分别加了“yang”或“di”。
(58)[ZK(]汉:我们学校的一位有崇高品德的工作认真的语文老师叫多米。
印:[ZK(]Seorang guru bahasa yang rajin bekerja dan yang memiliki moral
一位 老师 语文 认真 工作 和 有 品德
tinggi di sekolah kami bernama Tomi
崇高 在 学校 我们 叫 多米 [ZK)][ZK)]
(59)[ZK(]汉:位于五楼的由境外生居住的凉爽整齐的房间昨天跑进来了一只小猫。
印:[ZK(]Kamar yang sejuk dan rapi yang berada dilantai 5 yang dihuni
房间 凉爽 和 整齐 位于 在 楼 五 被居住
oleh mahasiswi luar kemarin dimasuki seekor kucing kecil
由 境外生 昨天 跑进来 一只 猫 小[ZK)][ZK)]
4语用上的强调与指别
定中关系的远近是语义上的,强调与指别则属于语用方面。说话人语用上的强调、突出、对比,也引起“的”的使用。如前文所述,定语表质料时,“的”可加可不加,加上以后强调义明显,如前文例(4)“蛇皮的钱包”,其中的“的”,是强调钱包质料是蛇皮的,不是其他的。这一点上,汉语“的”受语用方面影响更明显。
(4)dompet kulit ular (蛇皮(的)钱包)
钱包 皮 蛇
语用上的强调主要表现为强调质料、属性、功能、所属关系等。如前所述,在领属关系中,为强调领有关系或区别不同领有者,一般都加“的”,“我妹妹”和“我的妹妹”相比,前者指称作用更明显,而后者更有强调和对比性。张敏就认为,“我妹妹”相当于一个专有名词,也就是说主要是用以指称某个单数的人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第344页。;“我的妹妹”则划定一个范围,强化了所属的关系。完权认为,在“参照体—目标”结构式中,“的”的功能在于提高了参照体在语言形式上的指别度,进而帮助提高目标体的指别度完权:《语篇中的“参照体—目标”构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第38页。。印尼语也有可用可不用标记的地方,如果使用标记就旨在强调,强调所属关系时可以加标记“nya”,如:sepeda(nya)XiaoMing (小明的自行车),强调事物性质时可以加“yang”,如:anak(yang) pintar(聪明的孩子),这里强调聪明的孩子,而不是笨孩子。
5.韵律的和谐、简洁
汉语为追求音节韵律的和谐以及表达的简洁,有时句中一些“的”会省掉,如:
(60)公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漂亮极了。
(61)我们单位的集体活动很多。
(62)北部地区又发生了动乱。
(60)可以把“公园里”作为话题,删去第一个“的”;(61)“我们单位”,正好是两个音步,不加“的”感觉更简洁和谐,也符合“尽前省略”说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第11页。 ;(62)“北部地区”,也正好是两个音步,不加“的”韵律也是和谐的。所以,“的”的使用,有时要考虑到句子中词语的搭配、音节韵律,如果“的”太多会拗口不顺,音律拖沓,这时为简洁顺口,可以省掉一个或几个“的”。相比之下,印尼语中“yang”的使用与否,则受韵律方面的影响很小。
除了定语类型、复杂度和定中关系远近之外,语篇因素也会影响到“的”的使用。陆丙甫注意到,在语篇中,首次出现的定中成分往往带“的”,在下文重现时,又经常不带“的”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第23页。。因为一个事物刚出现时,是新信息,可及性低,往往带“的”来增加定语的识别度,以加强事物可及性;后面再次出现,就可以省掉“的”或者用代词复指了。关于语篇因素对“的”使用的影响,还需深入探讨。
结语
本文主要把结构助词“的”与印尼语“yang”视为定中标记,从功能上、使用的隐现等方面来分析比较。当偏正结构中定语表示质料、所属关系时,印尼语基本不使用标记“yang”(部分使用“-nya”);定语表示方位处所、时间时,印尼语有时可用“di”(在);定语由形容词充当,或由动词性成分充当时,汉语“的”与印尼语“yang”的隱现情况与隐现条件基本类似;汉语“的”与印尼语“yang”都用来标记复杂的动词性定语、描写性定语,都出现于远离中心语的定语位置,这都体现出它们的共性。通过比较“的”与“yang”隐现的具体情况,本文把制约“的”与“yang”隐现的因素归纳为几种:区分句法语义关系的需要、定语语义性质、定中语义关系的远近、语用强调作用、追求音律和谐简洁等,其中前三个制约因素在“的”与“yang”上体现出很大的共性。
汉语结构助词“的”与印尼语定中标记“yang”相比,体现出如下个性:
1“的”的分布范围更大,使用更普遍。如第一部分所分析的那样,“的”的分布区域与功能对应着印尼语四种形式:(1)关系代词yang,(2)“-nya”后缀,(3)介词“di”(在)以及(4)零形式,这说明“的”分布更广,以致“的”使用率更高,更不可或缺。汉语定语只有在表“指量、数量”时不加“的”,其他定语(表领属、质料、方位、时间、行为、关涉对象,还有其他描写性定语)基本都需要加“的”。
2汉语“的”语用方面的强调功能明显,很多用来增强定语的区别性,所以表质料的定语、表不可让渡领属关系的定语很多也带“的”。形容词作定语时,“的”的使用出现了更多两可的状况,这时“的”的使用与否受到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包括句法、语义、语用、韵律等方面。
“的”与“yang”都是参照体结构中的标记,都有附着于某单位之上,起提高参照体的识别度的作用,所以,表现出很多句法、使用上的共性。定语表质料、不可让渡领属关系时,“的”与“yang”隐现的差异(“yang”的省略),体现了“yang” 更直观地遵守“语义靠近”原则的特质,语用和韵律方面的因素对其影响不太明显。
Abstract:The structural auxiliary word “de” in Chinese and the relative pronoun “yang” in Indonesian have similar functionThey can be used in the modified phrase structure to connect the modifier with head-noun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 and “yang” is that “yang” is not used when the modifiers of the definite structures represent the material,ownership,time,or when the attribute expresses the agent/patient and the head-noun expresses the event or the actionBut according to Chinese grammar,“de” can be used or not,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Also,when the attribute refers to the object concerned,“yang” is not needed in modifier-head construction in Indonesian,but in Chinese language,“de” is neededFactors restricting the appearance or absence of “Yang” and “de” include:The requirements of syntactic semantic differentiation,the semantic nature of attributes,the seman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modifier and head-noun,the pragmatic factors,prosody factors and so onAmong them,the first three factors are more commonOn the whole,Chinese “de” has a wider range of distribution,a higher frequency of use,and its appearance is more influenced by pragmatic factors
Key words:Bahasa Indonesian;structural auxiliary “de”;relative pronoun “Yang”;appearance or absence
【責任编辑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