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玲
今年来,仁化县紧扣建设“生态、活力、幸福”新仁化的目标任务,将农业农村工作提升到新高度。该县以打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为抓手,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特色,依托传统农业优势,以农业园区产业化为驱动,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成效初显。
科技兴农传统农业项目稳步推进
笔者日前在仁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大桥镇看到,一个个大棚内果蔬长势良好。仁化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谢翊辉告诉笔者,与印象中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大棚不同,这里的大棚主要作用是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来提高作物的存活率、产量和品质。而大棚内的种苗则大多来自于示范区内的韶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这两年,政府加大了对核心区内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包括设施技术升级、大棚建设以及农业新产品研发。我们核心区内有广东省农科院韶关分院和韶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两大平台的优势,在发展传统农业方面完全有现代农业科技来支撑研发适宜本地生长的水稻、蔬菜、水果的优质种苗,成功后再向企业、农户进行大面积推广,同时还能负责‘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既达到推广良种良法的目标,又确保了农作物的优质高产。”谢翊辉说道。
据了解,车八岭铁皮石斛、新马药业等企业都将育苗基地设在大桥镇。今年,示范区内还建成了全市首个标准化贡柑无病毒繁育苗基地;引进企业在董塘河富村投建以大棚果蔬为主的产业扶贫项目;启动了粤北柑橘脱毒与黄龙病监测实验室建设项目研究论证工作。核心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升级改造二期项目已完成80%的建设进度;瑞业农业、润华农业、众力农业、新农人等农业企业等完成温控大棚设施建设并投入生产……示范推广作用逐渐显现。
为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该县还在传统种植中加入信息化元素。目前,长坝沙田柚、黄坑贡柑、红山茶园产业基地等7个多功能小型农业气象监測站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长坝沙田柚、红山茶叶、扶溪水稻、长江冬菇、董塘蔬菜都能通过监测预警“避灾减灾”,提高产量。此外,该县农业气象科普馆展示中心及气象防灾减灾认证科普中心建设项目也已经启动。
金融惠农带动农户创业致富
仁化县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茶叶、沙田柚、贡柑等特色产业,组织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农旅文化节、电商节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打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全县已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43个,其中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有机食品2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
为了吸引更多资金注入、促进示范区建设,该县今年从示范区专项资金中安排政策性贴息256万元,撬动资金4266万元投入农业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政银保”等试点工作,今年共办理“政银保”业务11宗,发放贷款580万元,帮助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探索“农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位于大桥镇的仁化县瑞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笔者见到了企业负责人申丽萍。上世纪90年代嫁到仁化的她,当时便看中了这里的荒地,承包下来种水稻、挖鱼塘,在地里干出了一番事业。
“在示范区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在去年冬天建了‘五位一体的标准化设施大棚32.1亩,每亩有60%补贴,主要种植瓜类,直接供应到韶关和珠三角地区的超市及企业。”申丽萍介绍说,“另外,我从2015年种了200亩猕猴桃。今年收果,估计一亩地能收获两三百斤。比北方的猕猴桃上市早,我们的价格会更好。”
事业蒸蒸日上,申丽萍在2015年萌发了筹建新型家庭农场的想法,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建了乐淘淘家庭农场,把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利用自家种植的无公害蔬菜水果、养殖的鸡鸭鱼吸引游客。该农场已连续两年被评为韶关市示范家庭农场。
越来越多的农户像申丽萍一样,看准了家庭农场的前景,今年仁化家庭农场已有98家,较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示范区还积极引导农业企业“网上触电”,将农特产品与乐村淘、小农丁、韶关农产品电商等平台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产业信息化发展,培育了农产品销售电商30多个。
通过推进科技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建设,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已建成以周田灵溪河森林公园、大桥金喆园、红山茶园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基地为代表的新型休闲农业与旅游观光产业带,全县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企业7家、现代农业科技园10家,农业观光采摘园147家,休闲农庄136家。
目前,仁化县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产业格局,推动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