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玉波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原油年产量仅有10余万吨。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78年原油年产量达到了约1亿吨。但是,中国石油工业真正实现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还是在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下面,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解析和体会中国石油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点赞。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积极、稳妥地探索利用外国资金与技术,加强我国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的决策,中国石油工业正式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88 年,政企分开,石油工业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工业基本形成以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1 998年,中国石油石化工业重组,组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实现了上下游、 产销、内外贸一体化,接着包括中海油在内的三大公司相继组建股份公司在海外上市,石油公司开始加快了国际化步伐。2017年,出台《深化油气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为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指明了方向。
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1亿吨。1985年达到1.25亿吨。2010年石油产量突破2.0亿吨,2015年达到2.15亿吨的历史峰值。2017年,全国的石油产量为1.92亿吨,原油产量年均增长2%以上,远高于同期全球原油产量0.8%的平均增速,跃升为全球第五大产油国。截至2017年底,全国石油累计产量为67.67亿 吨,有力保障了国家的能源安全。
截至 2017年底,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89.7亿吨, 技术可采储量103.1亿吨。2007-2017年,全国先后获得24个亿吨级以上重大油气发现,新探明亿吨级以上的大型油田或油气区14个,合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8亿吨。
197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仅为2264亿立方米。近十年,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翻一番,由2007年年底的6.1万亿立方米上升到2016年的12.98万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由第十四位上升到第九位。
1978年中国生产天然气约138亿立方米,2017年天然气产量1487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6%以上,为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2倍,较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0余倍,天然气产量排名世界第六。目前,累计探明千亿立方米气田13个,形成了苏里格、塔北、安岳等万亿立方米世界级规模大气区。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由2001年的274亿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373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4.4%,增幅约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倍,其中净进口量约920亿立方米。2017年全国城市天然气管道总里程突破50万千米,天然气用气人口突破3亿人。2017 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为 6.08 亿吨,同比增长5.2%,其中进口量 达 3.96 亿吨。
中国是世界上天然气加气站和天然气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气汽车保有量逾2616万辆,加气站保有量逾3.1万座。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天然气汽车保有量为608万辆,加气站保有量达8400座。
1978年,中国能源界对页岩气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口页岩气直井 “威201井”成功获得工业气流。目前,中国页岩气总储量在全球排名第一,达到31.6万亿立方米,占全世界总量的15%。2017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到91亿立方米,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排名世界第三。我国已掌握了页岩气地球物理、钻完井、压裂改造等技术,水平井单井成本从1亿元人民币下降到5000万左右。
1978年中国能源界对可燃冰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阶段,1999年启动可燃冰实质性调查与研究,2000年在南海发现了可燃冰带。而到2017年,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海域可燃冰试采获连续稳定气流的国家,并实现海域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国务院于2017年11月3日正式同意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新矿种,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目前,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
中国煤层气产业从无到有,产量从2007年的约34亿立方米,增长至2017年的约80亿立方米。目前,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2.5万亿立方米,中国煤层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仅有少数几条油气管道,总里程只有几千公里。截至2017 年底,全国已建成石油管道总里程达到4.98 万公里,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近7.4 万公里,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是空白。2000年11月,首次在大港油田利用枯竭凝析气藏建成了大张坨储气库,此后,金坛储气库、苏桥储气库、呼图壁储气库相继建成。目前,我国共有11个地下储气库群共25座储气库,实际工作总气量约为200亿立方米。
1978年我国LNG接收站建设为零。2006年6月28日,中国大陆第一个LNG接收站——中海油广东大鹏LNG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开启了我国大规模进口国外LNG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大陆(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共建成LNG接收站20座,接收规模为7610万吨/年,接收能力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年大关。在LNG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已经成为全球9个拥有LNG运输船核心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14个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基地,中国炼油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原油加工能力比1979年增长78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中石油、中石化炼厂平均规模从300万吨/年提高到552万吨/年。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设备国产化率也已达到85%以上。
我国石化工业快速发展,乙烯产量由1979年的43万吨猛增到2017年的1737万吨,增长了39倍;农用化肥产量由864万吨增加到5787万吨,增长6.7倍;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分别达到3074万吨、222万吨和2132万吨,分别增长44.3、20.7和150.6倍,成为化工品生产大国。
截至2017 年末,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9307家,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3.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利润总额8462 亿元,同比增长51.9%,分别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1.8%和11.3%。
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天然气的大力开发为我国提供了优质清洁的能源品种,累计减少标煤消费22亿吨,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自1999年至今,我国先后完成了从无铅汽柴油到国Ⅴ的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短短12年就完成了从国二到国五共4代的油品升级。
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在国际油气行业的参与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底,中国石油企业在全球近60个国家,管理和运作着超过200个油气合作项目;海外年权益油气产量接近1.9亿吨,成为全球国家石油公司中“走出去”的领导者,原油进口量超过4亿吨,成为全球原油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最大进口商。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建成三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2.5亿油吨当量产能、3000万吨炼能的全产业链合作格局,累计投资超2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