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古城:别样风情在高台

2018-03-23 08:01
城乡建设 2018年22期
关键词:高台喀什维吾尔族

■ 丁 东

今年秋天,到了心驰神往的喀什噶尔。几度穿行喀什新城,隔喀什河远眺,一大片原始土朴的泥房,突兀在黄土高坡上。这便是传说中的高台民居。

民居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密密匝匝,松松垮垮。电线杆、木棍之类的长条物,突兀其间,给人以零乱的观瞻,与现代化新城形成强烈反差,让人倏地联想到巴格达、大马士革的电视画面。心想,这有啥好看的,不就是“城中村”吗?

第二天上午,我们原计划离开喀什,但主人盛情挽留,既然到了喀什,不看古城咋行?哪怕是逛一逛便走,耽误不了多长时间。盛情难却,我们便起了个早,随主人来到了维吾尔语称“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的高台民居。

身临其境,相比于远观,完全是另一种感受。呈现于眼前的是凝固了2100年光阴的古城。建在40多米高坡上的黄泥城墙,延展开来,尤其是拱形城门,因周遭旷野,颇具巍峨之势。城楼上站立着几个手持长矛、身着戎装的维吾尔族士兵。触摸身边的墙体,感觉黄土夯实的城墙,虽看上去不起眼,但比想像中坚固,据说用了糯米、石灰等原料。

进入城内,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一幢幢土木、砖木、砖混结构的两三层小楼,虽不乏泥土的气息,但每一个门面、每一扇窗户、每一座穹顶,都是精心设计的,或砖拼、或纹画、或木雕,装点着精美、繁复的几何或植物图案。明亮的赭色、黄色外,更有蓝天大海般清澈柔和的青色、蓝色和绿色,被阳光切割成一帧帧西域风情的剪影,美得令人窒息。远远望去,“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犹如炮楼、碉堡,称得上是古城“一怪”,既利用了空间,又不影响使用。零星的桑树、石榴、无花果、葡萄、玫瑰、月季等绿植、花卉及盆景,依附在房前屋后,使古城添了盎然生机。

街面干净整洁,即便是七弯八拐的弄堂,也看不见暴露的垃圾。漫步小巷,那铺着的地砖,颇为讲究,凡铺六角形砖、或长方形砖竖着铺的,表明四通八达;凡长方形砖横着铺的,表明此路不通。有了这样的讲究,在小巷中转悠,别担心走不出去。维吾尔族建筑的另一个特色是,两扇大门并不对称,一大一小,门环也是如此,其中的奥秘在于能起到告示作用。两扇门都开着,说明男主人在家,访客来访,不必顾虑;若小门虚掩,说明只有女主人在家,访客须敲门征得同意。两扇门都关着,若男士来访,则用大环拍门,男女主人均可出来迎接;如女士来访,则用小环拍门,女主人出来迎接。为验证这一说法,我四处观察,发现老房子无一例外,但新房子全都是对称的。

古城大街小巷,除游客外,来往的居民并不多。寂静的街巷,仿佛听得见阳光洒落的声音,听得到丝路风吹的声息。偶遇在门前或小巷打扫卫生的居民,都微笑着与我们打招呼。几个相聚玩耍的小朋友,冲我们喊着“你好、你好”,一点都不怕陌生人。

为了解古城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参观了几户人家。敲门进入,顿觉别有洞天,既宽敞又气派,无论是装修还是陈设,并不落后。一律是彩色面砖、地砖或地板,超大等离子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面积小一些的庭院,放了盆景;大一些的庭院,种了葡萄,搭成凉棚。有几户人家,腾出一、两间房屋,开了店铺,里面的物件琳琅满目,铜茶壶、羊皮鼓、热瓦甫、丝织地毯、铜牛铃、木车轮、土陶瓶……承载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主人见我们,都笑脸相迎,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满足。

这里的一切,与之前的想象,大相径庭。好一个世外桃源、浪漫古城、小康人家。

曾经在喀什度过生命转折期的著名作家周涛说:“你一眼能够望穿许多城市的五脏六腑,但你却无法看透喀什那双迷蒙的眼睛。”此言甚是。喀什古城,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站在时光之外,诉说着维吾尔族人的苦难和坚强、向往和希冀。是啊,当你徜徉在古朴幽深的老街小巷,听着相伴唢呐的那格拉鼓悠长、欢快的旋律,看着身边热情好客的一张张笑脸时,你一定能触摸到这个城市凝固的魅力和欢畅的灵魂。

猜你喜欢
高台喀什维吾尔族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维吾尔族手艺人
喀什,鲜艳的名片
危如累卵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
高台居民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