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洪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海洋石油工业是石油工业当中一个特殊领域,具有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的三高特点。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不仅要抗台风、抗海啸、抗巨浪、抗冰冻、防腐蚀,而且还要克服钻探作业过程中遇到地层压力过高发生的井喷、火灾、毒气等危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就像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充满了风险与挑战。
海洋石油工业第二个特点就是高科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涉及材料、船舶、通信、海洋工程、机电设备、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是一项高集成、跨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海洋石油981”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之一,最大作业水深为3000m,最大钻井深度至10000m,可在全球大部分海域作业,该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充分说明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科技含金量。
由于存在高风险、高科技特点,海洋石油注定是一个高投入行业,表现在装备费用高、作业成本高两个方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需要特殊的装备设施,如钻井平台以自升式或半潜式平台为主,运输设施以油轮、海底管线为主,另外还需要起重铺管船、三用工作船、补给船等庞大的工程和后勤船队;同时作业成本高,浅水区平均每天钻井综合作业成本约200万元~300万元,深水区则高达500万元以上,1口井钻井、完井约需数十天,因此浅水区单口钻井费用为4000万元~10000万元,而深水区则达20000万元~30000万元。整体来看,海洋油田开发成本是陆地常规油田的6~10倍。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自1982年成立以来,通过自力更生和对外合作,基本建立起常规作业水深内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并于2010年实现国内海上油气年产5000×104t油当量,建成“海上大庆”。中国海油在国内拥有渤海(天津)、南海西部(湛江)、南海东部(深圳)和东海(上海)4个主要产油地区,同时在山西、云南等省拥有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块,另外在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油气勘探或拥有油气权益分成矿区。
中国近海共发育10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总面积约70×104km2[1]。近年来,中国近海勘探工作量总体上投入巨大, 三维地震和钻井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勘探的进程。截至2016年底,国内共有197个油气田储量获国家批准,其中油田144个、气田53个,探明石油原始地质储量为52.22×108m3,可采储量为13.67×108m3,探明天然气原始地质储量为10695×108m3,可采储量为6437×108m3;在生产油气田121个,2016年油气产量为5763×104t油当量,其中,石油产量为4562×104t、天然气产量为120.1×108m3。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较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同时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勘探程度存在差异(表1)。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珠江口、北部湾3个盆地,占总资源量的91%;石油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上述3个盆地,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占总探明地质储量的99%,探明程度分别达到30%、38%、22%。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海、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4个盆地,占总资源量的86%;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上述4个盆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总探明地质储量的76%。其他盆地勘探风险高、成功率低,探明程度也很低。
表1 中国近海主要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储量简表
中国海油坚持以突出效益为中心,以管理创新为手段,继续深化对外合作,持续优化全球业务布局。截至2016年底,中国海油在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运营23个勘探项目,获取勘探区块225个,面积为14.7×103km2。
在“十二五”期间,海外勘探累计完成探井百余口,采集二维地震约10×103km,采集三维地震约9×103km2,累计发现探明+控制权益可采储量约1×108m3油当量,权益可采储量从约1100×104m3增长到2800×104m3,增长约2.6倍[2]。通过5年的海外勘探,中国海油海外基本形成了5个储量规模区,包括北非撒哈拉、南大西洋两岸、东非裂谷带和东南亚4个石油储量规模区,1个西非天然气储量规模区,至2016年底,海外勘探累计发现1P+1C权益可采储量 2.2×108m3。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快速消耗,新增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增大,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正在由传统的常规油气为主转为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重的局面。截至目前,中国海油在山西、陕西、江西、安徽等10个省份共有非常规区块32个,面积为18212km2,其中探矿区30个,面积为18019km2;采矿区2个,面积为193km2。非常规油气总资源量达2.47×1012m3,其中致密气资源量为0.34×1012m3,煤层气资源量为2.13×1012m3;探明地质储量为 3201×108m3,其中致密气地质储量为1476×108m3,煤层气地质储量为1725×108m3;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沁水盆地,其中鄂尔多斯东缘占总量的56%,沁水盆地占总量的43%。
2.1.1 勘探策略
中国近海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约占总资源量的2/3,具有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海上勘探具有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在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时代,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走高效勘探之路,是中国近海勘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低油价时期,在保证勘探工作量、保持勘探活跃性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价值勘探”为中心,从注重储量的规模向注重储量的质量转变;以寻找可动用储量为出发点,有效动用沉淀储量。
2.1.2 技术保障
2.1.2.1 创立适用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体系
面对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等诸多难题,在勘探技术方面创立一整套适合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本土化”的技术体系。例如, 由射线追踪、波动方程照明(三维)和能量分布等表征地震波在目标层的三维传播特性,研发了采集设计技术,指导地震采集,解决了以往复杂构造区地震成像差的问题, 大大提高构造成像的精确程度[3];叠前深度偏移等地球物理处理解释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则明显改善了潜山和断块等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深度域成像效果[1]。
为了突破地震勘探频带宽度限制和难以获得低频信息这一世界难题,自主研发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海洋“犁式”宽频地震采集系统,地震频带达到5个倍频程,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打破了外国对中国技术的封锁。海洋宽频勘探技术是解决中深层构造成像问题、提高地震分辨率、实现高精度勘探的重要方法,受海上地震采集方式的制约,宽频带地震数据比较难以获取,常规拖缆地震资料因受海水表面产生的鬼波影响而存在陷频问题,“犁式”电缆采集技术利用不同沉放深度具有不同陷波这一特征获取了宽频信息,实现了宽频采集的目的[4]。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采用变深度宽频采集技术,使中央水道顶底界面和内幕成像明晰改善,复杂断层断面更加清晰(图1)。
2.1.2.2 发展高温高压钻井和深水钻井作业技术体系
高温高压领域和深水探井作业难度大、费用高,是当今钻井技术的难题之一。海上作业环境的限制,使高温高压钻井作业风险更大、困难更多。为进一步解放这两个领域巨大的资源潜力,在作业技术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攻关,在作业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为解决高温高压井安全钻探和提速问题,发展了高温高压多源多机制地层压力预测技术、高温高压井身结构设计技术、高温高压气井井控技术、高温高压井钻井液技术、高温高压井固井技术、钻井提速技术等技术体系[5]。高温高压钻井技术的发展为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勘探提供了保障。探井平均建井周期由150天降低至45天,单井成本仅为过去的三分之一。实现了国内首个海上高温高压气田的安全高效开发,作业零事故。
图1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犁式”宽频地震采集与常规拖缆采集剖面对比
发展了深水探井高效钻井技术[6-7],单井建井周期从64.5天降低至34天,钻井成本从6亿元降为2.3亿元。通过形成深水模块化测试工艺,使单层测试安装拆卸时间由46天减少至14天,费用节省1.8亿元。
2.1.3 勘探进展
“十一五”以来,中国海油油气勘探进入了历史发展新时期,探明地质储量稳步增长,陆续发现了30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包括一批亿吨级油田和千亿立方米气田;拓展了重要的勘探新领域,在渤海活动断裂带、南海北部深水、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层系均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支撑了公司持续发展[8-10]。
2.1.3.1 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成藏研究突破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晚期成藏理论”[11]为指导,在渤海凸起区发现了一批新近系河流相为主的油田,但稠油占比高,开发难度较大。随着凸起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待钻构造圈闭越来越少,至2005年,勘探再次陷入困境。近20年来,在渤海地区实现了三维地震资料的全覆盖,利用新技术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联片处理,为渤海区域研究和成藏规律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同时,转变勘探思路,由凸进凹,将勘探领域从凸起区转向占渤海2/3面积的活动断裂带(图2),以储层及断裂带差异成藏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创建了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富集理论。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辽北、辽东、石东、渤东等7个油田群,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3×108t。
图2 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成藏模式
例如,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辽中凹陷北部不仅发育了大规模的浅层圈闭,而且在新近纪成为整个辽东湾坳陷的沉积沉降中心,改善了辽中凹陷北部的新近系储盖组合。同时辽中地区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晚期断裂活动增强,为辽中凹陷北部浅层圈闭提供了通畅的油气运移通道,为晚期成藏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使得辽中凹陷北部新近系具备了良好的成藏条件[12]。在上述认识的指导下,发现了锦州23-2油田。
又如,渤东地区凸起边界长期活动断裂与花岗岩潜山风化壳形成高效的输导体系[13],指导了蓬莱9-1亿吨级花岗岩潜山油田的发现。蓬莱9-1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28×108m3,是近10年来国内单构造的勘探发现之最。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蓬莱9-1油田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 1.84×108m3,含油面积为 80.2km2,如此大规模花岗岩油藏在国内尚属首例,在全球范围内也属罕见[14-15]。
2.1.3.2 莺—琼盆地高温高压成藏机理研究突破
莺—琼盆地是南海重要的天然气区。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底辟构造带先后发现了东方1-1、乐东22-1、乐东8-1等一系列气田和含气构造。由于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差、地质条件错综复杂、高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成藏机理不清晰,莺—琼盆地高温高压中深层领域天然气的勘探工作长期停滞不前。
经过多年的攻关,以莺—琼盆地成盆、成藏机理等理论体系及其相关勘探技术方法体系为核心,精细解剖典型气田和含气构造,研究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生、储、盖和温压场演化等制约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构建高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成藏机理与模式,认识到在区域走滑伸展作用下,莺—琼盆地发育深大凹陷,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渐新统海陆过渡相及海相烃源岩、中新统厚层海相烃源岩,生烃强度大,气源充足;同时走滑伸展背景下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在盆地中央泥质背景下发育大型重力流储集体,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超压驱动,天然气沿裂隙运移,多期幕式充注,晚期快速成藏;形成“走滑伸展控源控砂、超压裂隙输导、多期叠合”的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模式[16-19]。
在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机理与模式的指导下,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发现并评价东方13-2、陵水25-1等大中型优质气田,共发现高温高压领域储量3300×108m3。东方13-2构造位于东方13-1气田西南,其黄流组一段自西向东发育海底扇,周边被厚层浅海相泥岩所包围,具备岩性圈闭发育的优越地质背景。2012年部署钻探DF13-2-1井,钻杆测试DST求产获得了无阻流量近1000×104m3的高产优质天然气流,进而发现了东方13-2气田,目的层温度为152℃,地层压力系数为1.9[20],属于典型的高温高压气田,也是继近海发现崖13-1气田、东方1-1气田之后的又一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
2.1.3.3 南海深水区烃源岩和储层两大关键因素特别是储层认识突破
与世界典型深水油气盆地主要发育在离散板块构造背景不同,南海北部深水区处于三大板块会聚背景,其成盆—成烃—成藏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迥异。BP、雪佛龙等多家外国石油公司认为南海北部深水盆地规模小、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缺乏,勘探风险极大。通过坚持不懈的扎实区域研究和基础研究,提出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大型拆离深水盆地[21],改变了以往认为仅发育小型断陷盆地的认识,成藏研究也取得原创性认识,特别是烃源岩和储层两大关键因素认识上的突破,推动了深水勘探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烃源岩是圈闭成藏的物质基础来源。研究表明,受幕式伸展拆离作用控制,除深湖相烃源岩之外,南海北部深水区还发育规模更大的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两套烃源岩,面积超过8×104km2,最大厚度达3000m。大型拆离作用导致地壳强烈薄化,软流圈抬升,形成深水区高热流背景,烃源岩成熟面积大幅增加,地温梯度由3℃/100m增加到5℃/100m,湖相烃源岩成熟面积增加1×104km2,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成熟面积增加2.8×104km2,海相烃源岩成熟面积增加2.1×104km2。“盆—源—热”共控,大盆地—广烃源—高热流耦合作用形成了深水区近百亿吨油当量资源,突破外国同行“烃源潜力不足”的认识局限,奠定了深水勘探的物质基础。
储层是深水区圈闭成藏的关键因素。南海西部深水区埋深大,古近系目的层物性差;新近系水深大、物源匮乏,盆地周缘无大江、大河,难以形成三角洲等大型优质储集体。勘探研究团队从全球深水勘探实践出发,认识到南海北部的地壳强烈薄化影响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的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控制了长达425km、宽度9~35km的大型轴向峡谷水道的形成与展布[22-23]。应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物源分析技术、三维可视化储层沉积相研究技术综合分析,建立了大型轴向峡谷水道多期次块体流—碎屑流—浊积流复合充填样式,钻井证实储层厚度达200m,孔隙度达31.5%,突破了世界深水大型峡谷水道仅局限于垂向发育的认识,发展了深水峡谷水道沉积理论(图3)。
图3 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平面沉积相图
上述认识创新指明了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并取得了勘探重大突破。在深水区西部,继2014年发现陵水17-2千亿立方米气田之后,2015年、2016年在深水区再获陵水25-1大型优质气田和陵水18-1/18-2中型优质天然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770×108m3;在深水区东部白云凹陷,相继发现了流花20-2、流花21-2等中型优质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7000×104m3。
2.2.1 勘探策略
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中国海油海外勘探坚持“战略驱动,效益优先”的勘探理念,围绕“世界级烃源岩”布局,逐步实现“经营勘探”。“经营勘探”含义是以获取投资回报最大为原则,选择最为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对海外勘探项目权益进行增加、部分出让或退出。“世界级烃源岩”是本文对广泛分布在大西洋两岸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白垩系优质烃源岩的通俗称谓。围绕“世界级烃源岩”,确定了大西洋两侧勘探策略核心区,基于勘探程度、勘探潜力、财税条款以及适合中国海油的技术、经验、作业能力等要素,进行了资产优化与调整。
2.2.2 勘探进展
近年来,中国海油海外油气勘探持续获得重大突破,2014—2016年相继发现了圭亚那Liza油田(2015年全球最大发现)、尼日利亚Owowo West油田(可能是2016年全球最大常规油气发现)、加蓬Leapard气田(西非最大气田)及阿尔及利亚HBR油田等。至2016年底,海外勘探累计发现1P+1C权益可采储量为 2.2×108m3。
2.2.2.1 圭亚那 Liza 油田
Liza油田是2015年全球最大发现,位于南美圭亚那西北海上Stabroek区块,区块面积为2.7×104km2,平均水深为1750m。2015年钻探了第一口探井Liza-1井,发现Liza油田,证实了盆地优越的含油气系统。紧接着钻探了Liza-2井、Liza-2ST井、Liza-3井、Liza-3ST井,进一步落实了Liza油田储量规模。2016年,在相邻的Payara岩性圈闭钻探Payara-1井,发现两套物性好的含油砂岩储层,油层厚25.45m。至今,在Stabroek区块先后成功勘探了Liza岩性圈闭、Payara岩性圈闭和Snoek岩性圈闭,石油经济可采储量大于2.5×108m3。
2.2.2.2 尼日利亚 Owowo West油田
中国海油拥有尼日利亚的3个勘探区,分别是OML138、OML139和OPL223,位于尼日利亚南部海域,3个区块面积为2323km2,平均水深为600m。Owowo West构造位于OML139和OPL223两个区块之间。2012年钻探Owowo West-1井,在中新统Tortonian上部砂岩(590层、670层、700U层)获得油气发现。2016年9月钻探Owowo-3井,在Tortonian砂岩(670层、700U层、700L层、Pre-700L层)发现气层47m、油层81m,落实石油可采储量规模约为1.2×108m3,可能是2016年全球最大常规油气发现。
2.2.2.3 加蓬 Leapard 气田
Leapard气田位于非洲加蓬西部海域BCD10区块内,是西非最大气田,距离陆地约145km,平均水深为1620~2560m,为一受北西—南东向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构造面积为246km2,储层为Gamba组及Dentale组砂岩,盖层为Ezanga组蒸发岩及Vembo组页岩。2015年部署钻探Leapard-1B井,在Gamba组及Dentale组发现气层136.1m,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达到2890×108m3,是加蓬深水区盐下第一大潜在商业发现。2016年部署钻探Leapard-2井,发现气层61层,累计厚度为152m,可划分为4个气组,其中第Ⅲ气组DST测试日产气51.8×104m3,第Ⅱ气组 DST 测试日产 39.6×104m3。Leapard-2井钻探后,落实各气组含气面积分别为78.6km2、83.5km2、84.7km2、37.2km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170×108m3(图4)。
图4 加蓬Leapard气田剖面
2.2.2.4 阿尔及利亚 HBR 油田
HBR区块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沙漠地区,2009年中国海油与PTTEP联合投标获得,是目前中国海油在北非的唯一资产,区块目前面积为5377.9km2。该区烃源岩为志留系热页岩,是世界公认的优质烃源岩,厚度为10~30m,有机碳含量最高达17%;储层为三叠系TAGI石英砂岩、奥陶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石英砂岩。2009年之前,该区经历了50多年的勘探史,共钻探8口井,其中6口干井,2口发现井,未获商业性发现。
中国海油进入该区以来,2010—2013年第一勘探期钻探9口探井,8口成功;2013—2015年第二勘探期1口探井、3口评价井再获成功,完成了MAS油田、SAB油田、SEMHARI油田群的评价。2016年,区块勘探重点逐渐向西部转移,2016年2月部署钻探BOG-2井,在三叠系TAGI段测井解释油层8.4m、DST测试日产油616m3,日产气14.2×104m3,基本落实了REZ油田储量。至此,自2010年5月以来,历经6年勘探期,HBR区块共钻探16口探井,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约4×108m3,有力地助推了HBR区块的商业开发。
近年来,中国海油加快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进程,用非常规的管理方式、技术方法,破解非常规油气发展瓶颈。截至2016年底,非常规气探明储量增至3201×108m3(其中致密气储量为1476×108m3、煤层气储量为1725×108m3);产量从4.66×108m3增至11.25×108m3,翻一倍。同时形成了U型井分段压裂技术、多分支水平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等多项钻完井技术,以及氮气泡沫压裂技术、稳压精细排采技术等开发技术,建成了国家首个煤层气示范工程——潘河示范工程,单井产量远超设计产能。该项目设计产能为1.6×108m3/a,动用储量为19×108m3;目前已连续 5 年稳产在 2.5×108m3,已累计产出13×108m3。潘庄项目应用多分支水平井技术,49组水平井日产气超过130×104m3,平均单井日产气2.65×104m3。PZP01-2井动用探明储量为0.8×108m3,截至目前7年累计产气超过1×108m3,稳定在6×104m3/d。
近年来,中国海油在国内渤海活动断裂带、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陆上非常规领域及海外的南大西洋两岸、东非裂谷带等取得了一系列勘探突破,开创了油气勘探新局面。未来面对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勘探对象更趋复杂等新挑战,中国海油将认真贯彻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以商业发现为中心,油气并举,常规和非常规并重,大打勘探攻坚战,努力实现油气勘探战略性突破。
中国海油中长期规划提出2020年国内海上油气总产量要达到7000×104t,实现该规划目标,油气储量任务艰巨,对勘探提出诸多新的挑战。近海主要盆地资源探明程度相对较低,待探明资源潜力巨大。未来一段时期,海洋油气勘探将从简单的构造油气藏向复杂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拓展,从浅层向中深层、潜山拓展,从浅水区向深水区拓展,从常温常压区向高温高压区拓展,从常规油气藏向低渗油气藏拓展。
(1)加快渤海深层勘探。随着勘探的持续深入,渤海中浅层待钻圈闭逐渐减少,深层潜山是重要的储量接替领域已被勘探实践所证实。临近富烃凹陷的低凸起上的残丘潜山被浅湖—半深湖相泥岩覆盖,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24]。2011年钻探的BZ21-2-1井是渤海第一口超5000m的深井,在古生界潜山测井解释气层超过100m。在渤中西南部的BZ19-6-1井在潜山裂缝段发现气层106.0m,落实井区天然气资源量为(130~140)×108m3,凝析油资源量为(1050~1150)×104m3,整个渤中西南部潜山带储量规模超千亿立方米,坚定了在渤海潜山带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信心。
(2)适时进行南海中南部油气勘探。南海中南部沉积盆地众多,厚度大于2000m的就有12个盆地,且沉积地层厚度大,油气地质条件优越[25]。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南海南部海域资源量比较丰富,中国传统疆域内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30.09×108t,可采资源量为 42.87×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 8.84×1012m3,可采资源量为 5.45×1012m3[26]。目前有关周边国家在南沙海域每年平均从中国管辖海域开采石油1500×104t,天然气约200×108m3[27]。随着中国对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盆地的深入勘探与调查,以及南海周边国家对该区域油气资源的进一步招标与开采,应在遵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下,在前期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适时在南海中南部进行油气勘探。
未来一段时期,面对国际能源市场低油价复杂形势,中国海油将统一海外勘探理念,坚持做好经营勘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所有项目进行综合排序,择优投资,进一步提高审查、决策效率和质量,实现以适当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回报。掌握好生产—在建—评价—勘探—矿区获取的节奏,加快已发现油气田的评价,落实储量争取早日见产;加快已发现油气区块勘探评价,落实区块总体储量规模;突出区域勘探研究,加强重点区域新项目力度,紧密围绕西非、东非、南美东海岸、亚太等战略重点区开展工作,寻找有利的区块和成藏组合。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刚刚起步,中国海油在非常规油气领域,特别是页岩油气领域正在积极地进行全球部署和战略合作。中国海油对致密气勘探起步相对较晚,迫切需求大力发展致密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非常规油气为核心业务,中国海油发展形成陆上油气板块,实现三气并举,即发展煤层气、强攻致密气、探索页岩气;同时实施4个一体化,即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销售一体化、自营合作一体化、致密气煤层气一体化。2016—2020年期间,中国海油将建设晋南作业区、晋中作业区、晋西作业区三大作业区,建成山西气田,非常规天然气年产量为30×108m3,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1120×108m3。
近年来,中国海油国内海上油气勘探再创历史最好成绩,探明地质储量稳步增长,陆续发现了30多个大中型油气田;海外勘探权益可采储量稳步增长,形成了北非撒哈拉、南大西洋两岸、东非裂谷带、东南亚、西非岩性等5个储量规模区;非常规油气勘探通过加快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进程,天然气探明储量及产量大幅增长,为中国海油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储量基础。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海油在国内继续坚持以“价值勘探”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思路,大力推进渤海深层勘探,加强稠油和低孔渗油气藏的攻关,适时开展南海中南部油气勘探,争取油气勘探能继续获取大的发现;海外继续坚持“经营勘探”,突出战略选区,力争获得更多更好的优质储量。
[1] 朱伟林.中国近海油气勘探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0,12(5):18-24.Zhu Weilin.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 offshore [J]. China Engieering and Sciences, 2010,12(5):18-24.
[2] 崔旱云,吴培康,柳永杰.中国海油海外勘探“十二五”进展与“十三五”展望 [J]. 中国石油勘探,2016,21(4):13-19.Cui Hanyun, Wu Peikang, Liu Yongjie. Overse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CNOOC International Ltd. during the 12thFive-Year Plan and the prospect for the 13thFive-Year Plan [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21(4):13-19.
[3] 谢玉洪,李列.莺琼盆地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新技术[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5.Xie Yuhong, Li Lie. New technology of high precis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n Yinggehai & Qiongdongnan Basin [M]. Wuh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2015.
[4] 刘春成,焦振华,管西竹,陶杰.海洋“犁式”电缆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方法 [J]. 中国海上油气,2016,28(5):1-7.Liu Chuncheng, Jiao Zhenhua, Guan Xizhu, Tao Jie. Th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 method of marine plow cable streamer seismic data [J]. China Offshore Oli and Gas, 2016,28(5):1-7.
[5] 谢玉洪,张勇,黄凯文.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钻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Xie Yuhong, Zhang Yong, Huang Kaiwen.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drilling technology in Ying-Qiong Basin[M].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6.
[6] 谢玉洪.南海北部自营深水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及其启示[J].天然气工业,2014,4(10):1-8.Xie Yuhong.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deepwater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a self-run oil/gas field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enlightenment [J]. Natural Gas Industry,2014,4(10):1-8.
[7] 朱伟林,张功成,钟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进展及“十三五”展望[J].中国石油勘探,2016,21(4):1-12.Zhu Weilin, Zhang Gongcheng, Zhong Kai.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ogress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during the 12thFive-Year Plan and the prospect during the 13thFive-Year Plan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2016,21(4):1-12.
[8] 冉怀江,林畅松,朱筱敏,秦成岗.南海北部新近系深水低位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J].特种油气藏,2015,22(3):46-50.Ran Huaijiang, Lin Changsong, Zhu Xiaomin, Qin Chenggang.Deposit featur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low stands in deep water areas of Neocen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J]. Special Oil & Gas Reservoirs, 2015,22(3):46-50.
[9] 张功成,张厚和,赵钊,唐晓音,王鹏,李飞跃.“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石油富集规律[J].中国石油勘探,2016,21(4):38-53.Zhang Gongcheng, Zhang Houhe, Zhao Zhao, Tang Xiaoyin,Wang Peng, Li Feiyue.“Joint control of source rocks and geothermal heat”-oil enrichment pattern of China’s offshore basins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21(4):38-53.
[10] 王振峰,孙志鹏,朱继田,郭明刚,江汝锋. 南海西部深水区天然气地质与大气田重大发现[J].天然气工业,2015,35(10):11-20.Wang Zhenfeng, Sun Zhipeng, Zhu Jitian, Guo Minggang,Jiang Rufeng. Natural ga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 discovery of large gas fields in deep water area of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5,35(10):11-20.
[11] 龚再升,王国纯.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1,22(2):1-7.Gong Zaisheng, Wang Guochun. Neotectonism and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Bohai Sea [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1,22(2):1-7.
[12] 徐长贵,彭靖淞,柳永军,柳屿博,吴奎.辽中凹陷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海上油气,2016,28(3):20-30.Xu Changgui, Peng Jingsong, Liu Yongjun, Liu Yubo,Wu Kui.Neotectonic movement and its petroleum geology significance in northern Liaozhong sag [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6,28(3):20-30.
[13] 夏庆龙,周心怀,王昕,刘朋波,官大勇.渤海蓬莱9-1大型复合油田地质特征与发现意义[J].石油学报,2013(增刊2):15-23.Xia Qinglong, Zhou Xinhuai, Wang Xin, Liu Pengbo, Guan Dayo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overy significance of large-scale and compound oilfield of Penglai 9-1 in Bohai [J].Acta Petrolei Sinica, 2013(Supp.2):15-23.
[14] 陈志海,牟珍宝,孙钰.越南白虎油田缝洞型基岩油藏特征与开发对策 [J]. 中外能源,2009,14(9):45-49.Chen Zhihai, Mu Zhenbao, Sun Yu.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racture-cavern basement oil reservoir in White Tiger field, Vietnam [J]. Sino-Global Energy,2009,14(9):45-49.
[15] 马龙,刘全新,张景廉,卫平生,陈启林,张虎权.论基岩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J]. 天然气工业,2006,26(1):8-11.Ma Long, Liu Quanxin, Zhang Jinglian, Wei Pingsheng, Chen Qilin, Zhang Huquan. A discussion of exploration potentials of basement hydrocarbon reservoir [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6,26(1):8-11.
[16] 谢玉洪,李绪深,徐新德,童传新,熊小峰.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成藏与勘探大突破[J].中国石油勘探,2016,21(4):19-30.Xie Yuhong, Li Xushen, Xu Xinde, Tong Chuanxin, Xiong Xiaofeng. Gas accumulation and great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s in HTHP formations within Yinggehai-Qiongdongnan Basins [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21(4):19-30.
[17] 姚哲,朱继田,左倩媚,满晓,毛雪莲,王真真,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及油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5,35(10):21-30.Yao Zhe, Zhu Jitian, Zuo Qianmei, Man Xiao, Mao Xuelian,Wang Zhenzhen, et al.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system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deep water are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5,35(10):21-30.
[18] 张建新,袁超,党亚云,李彦丽,刘平.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深层大型储集体发育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6,23(1):62-66.Zhang Jianxin, Yuan Chao, Dang Yayun, Li Yanli, Liu Ping.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middle-deep large reservoirs in Ledong region of Yinggehai Basin [J]. Special Oil & Gas Reservoirs, 2016,23(1):62-66.
[19] 尤丽,王振峰,钟佳,李才,刘才,吴仕玖.乐东—陵水凹陷黄流组峡谷水道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5,35(10):31-38.You Li, Wang Zhenfeng, Zhong Jia, Li Cai, Liu Cai, Wu Shijiu.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Huangliu Formation canyon channel in the Ledong-Lingshui sag, Qiongdongnan Basin [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5,35(10):31-38.
[20] 谢玉洪,张迎朝,徐新德,甘军.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大型优质气田天然气成因与成藏模式——以东方13-2优质整装大气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4,26(2):1-5.Xie Yuhong, Zhang Yingzhao, Xu Xinde, Gan Jun. Natural gas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model in major and excellent gas field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overpressure in Yinggehai Basin: a case of DF13-2 gasfield [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4,26(2):1-5.
[21] 张功成,屈红军,刘世翔,谢晓军,赵钊,沈怀磊.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15,36(5):533-545.Zhang Gongcheng, Qu Hongjun, Liu Shixiang, Xie Xiaojun,Zhao Zhao, Shen Huailei. Tectonic cycle of marginal sea controlle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deep-water areas of South China Sea [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5,36(5):533-545.
[22] 许怀智,蔡东升,孙志鹏,黄安敏,陈嵘,李春雷,等.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2,86(4):641-650.Xu Huaizhi, Cai Dongsheng, Sun Zhipeng, Huang Anmin,Chen Rong, Li Chunlei, et al. Filling characters of central submarine canyon of Qiongdongnan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petroleum geology [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2,86(4):641-650.
[23] 王振峰,孙志鹏,张迎朝,郭明刚,朱继田,黄保家,等.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中央峡谷大气田分布与成藏规律[J].中国石油勘探,2016,21(4):54-64.Wang Zhenfeng, Sun Zhipeng, Zhang Yingzhao, Guo Minggang, Zhu Jitian,Huang Baojia, et al.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giant deepwater Central Canyon gas field in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21(4):54-64.
[24] 邓运华.渤海大中型潜山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J].石油学报,2015,36(3):253-261.Deng Yunhua.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large-medium buried-hill oil fields in Bohai Sea [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5,36(3):253-261.
[25] 张功成,谢晓军,王万银,刘世翔,王一博,董伟,等.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J].石油学报,2013,34(4):611-627.Zhang Gongcheng, Xie Xiaojun, Wang Wanyin, Liu Shixiang,Wang Yibo, Dong Wei, et al. Tectonic types and petroliferous basins and its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Acta Petrolei Sinica, 2013,34(4):611-627.
[26]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M].北京 :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129-131,134,136,138,206-207.Oil and Gas Resource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A new round of oil and gas resource evaluation [M]. Beijing: China Land Press, 2009:129-131,134,136,138,206-207.
[27] 李金明.南海问题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J].东南亚研究,2010(1):35-43.Li Jinming. Recent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J].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0(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