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余中学 李月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载:北京某学生在刚考上大学后就主动向父母承诺,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均为向父母借贷,等工作以后逐步偿还。此事引起社会各界议论。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句为第一层,讲述的是“某学生在刚考上大学后就主动向父母承诺,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均为向父母借贷,等工作以后逐步偿还”这一现象;“此事引起社会各界议论”是第二层。整体来看,材料的核心由“偿还父母”和“社会各界议论”构成,因此,最后“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中的“思考”,应着眼于这两部分,即你怎么看待“偿还父母”这件事以及社会各界对这种做法产生的评价。总之,审题时如果抓住了事件的核心,就可以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符合题意”只是作文的第一关,要进一步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到有一定深度或新意,还得再深思细想下去。材料中“刚考上大学”这个短语很重要,它表明材料所呈现的现象背景是学生已成年。成年不仅是一种现象,同时也必然带来思想改变,这种基于“成年”的思辨是写作本题时需要考量的。怎么看,彰显着我们的思辨力。当然,确定观点后,应尽量多准备素材,以展现文章的丰富性。
具体来说,本题可从下列角度进行立意:
1.赞成学生的这种做法。考上大学,表明学生成年了,应该选择独立,而独立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的独立。这是成熟的表现,也是对父母尽孝的表现。
2.反对学生的这种做法。“向父母承诺,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均为向父母借贷”,这种承诺也许能兑现,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与他们明算账,显得感情太生疏,打击很大,这是不孝的做法。
1.父母应该同意这种做法。孩子毕竟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尊重他的选择。
2.父母应该反对这种做法。孩子无论是否成年,在父母眼中,他始终是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人,感情不可分割,钱财也不必分得太清楚。
1.这种做法是孝心与责任的表现,值得提倡。
2.这种做法哗众取宠,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观念。
孝心
○一考生
一个高三毕业考入大学的学生主动向父母承诺,上大学的全部费用只是向父母暂借,等工作后将全部偿还。学生的这种做法,得到许多人的赞扬。无疑,大学生有这种意识,确实值得点赞。这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份孝心、一份责任。
上大学的费用由自己承担,我相信有许多学生已经这样做了。父母供养我们多年,抚养我们长大,实属不易,我们有责任为父母分担,尽一份孝心,践一份孝行。所以学生自己承担费用的做法是值得赞赏与效仿的。
“十佳孝女”称号获得者姜柳,以行动表明,孝是责任,更是义务。2002年,姜柳毕业后在贞丰中学任教至今,虽然其间她有很多次机会调动工作,但由于父母年迈,加之父亲患关节炎、骨质疏松、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生活只能靠家人照料,而姐姐常年在外工作,姜柳只能放弃调动的机会,在家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几年后,父亲去世,母亲在生活上虽然能自理,但因体弱,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她照顾。姜柳细心地照顾着母亲,给母亲做饭,陪母亲散步。有人问起姜柳对孝的理解,她坚定地说:“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成人,我们照顾自己的父母理所应当,这是责任,更是义务。”
陈佩斯的母亲患上了脑萎缩,生活很难自理,于是他挤出大量的时间在家陪护母亲。有时候,他花一个小时做的营养粥,母亲只吃几口就会闹起小性子,为了哄她多吃几口,陈佩斯变着花样表演节目,老太太高兴了,胃口也就好了起来。很多的演出商曾经找上门来,请陈佩斯奔赴全国各地去商演。他说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对方不解,说这是大材小用,照顾老人请个护工不就行了?陈佩斯一声轻叹:“护工怎能替代儿子?当年老爷子病重,我因为忙,没给他喂过几次饭,没有为他翻过几次身,现在一想起来心里便不是滋味,我不想让这种遗憾再留在母亲身上。老太太年纪大了,属于她的时光不会太多,天天看着老太太我才心安。”陈佩斯的孝心感染着朋友们,有的好友来他家里看过老人后,便直接将车开回老家去看望自己的老父老母。
然而,纵观当今社会,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地长期侍奉亲人者,还有多少呢?有多少人一年难见父母一次?有多少人早已忘记尽孝的责任?
孝,乃德之本,它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
经过审题,作者从材料中提炼出“孝心”这个观点,并以此作为全文立意的核心,符合题意。但本文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内容不够充实、材料不够丰富。在论述“大学生偿还父母上学费用”的过程中,作者只是叙述了两个相关事例,事例虽然很详细,但既缺少分析,又没有对比,导致议论不深刻。而且全文的论据单一,论证缺乏力度,影响了观点的表达。
从文章的素材运用和论证方式来看,本文还有提升的空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格:
1.事例论证多样,使材料更丰富
写作议论文,应该围绕中心论点选用恰当的论据,力求事例论据典型、丰富。事例选用要多样化、有代表性,避免单一、雷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事例。例如,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平凡人怎么看;正面事例有哪些,反面事例有什么;等等。
2.引用名言警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名言警句的恰当引用,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它不是对名言警句进行简单罗列,而是作者思想与情感品位的表现。合理的引用不但丰富了内容,而且使文章立意高远,框架合理,神采飞扬。
3.透彻分析材料,把观点说清楚
在议论性作文中,“材料丰富”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揭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悉上,它往往能使文章见地高超,不落俗套。我们对行文中的理论论据、事实例子等的分析要充分、透彻而有力,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孝,德之本也(观点具体化。)
○一考生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高三毕业考入大学的学生主动向父母承诺,上大学的全部费用只是向父母暂借,等工作后将全部偿还。学生的这种做法,得到许多人的赞扬。无疑,大学生有这种意识,确实值得点赞。这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份孝心、一份责任。(运用引用的手法,增加孔子的名言,由此引出论点“孝是道德的根本”,既丰富了材料,又达到了亮眼的效果。)
上大学的费用由自己承担,我相信有许多学生已经这样做了。父母供养我们多年,抚养我们长大,实属不易,我们有责任为父母分担,尽一份孝心,践一份孝行。作家毕淑敏曾说:“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诚哉斯言,所以学生自己承担上学费用的做法是值得赞赏与效仿的。(添加作家毕淑敏的话语,使论点的内涵形象化,也是对上一段文字的阐释和补充,同时照应标题。)
“十佳孝女”称号获得者姜柳,毕业后在贞丰中学任教至今,由于父母年迈,加之父亲患关节炎、骨质疏松、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生活只能靠家人照料,而姐姐常年在外工作,姜柳放弃多次调动的机会,在家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几年后,父亲去世,姜柳仍细心地照顾着母亲,给母亲做饭,陪母亲散步。(简要叙述事例,并把原段一分为二,突出对事例的分析。)
有人问起姜柳对孝的理解,她坚定地说:“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成人,我们照顾自己的父母理所应当,这是责任,更是义务。”是的,表达孝心的最好方式便是践孝行,付出行动比一切言语都更有效。(叙后要有议论,议论可以简练,但必须准确、透彻。)
庄子有言:“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大意是:侍奉自己的亲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均可以使亲人感觉安定,这是孝顺的极致。陈佩斯的母亲患上了脑萎缩,生活很难自理,于是他挤出大量的时间在家陪护母亲。很多演出商曾来请陈佩斯奔赴全国各地去商演,他都一一婉拒了,并说:“护工怎能替代儿子?当年老爷子病重,我因为忙,没给他喂过几次饭,没有为他翻过几次身,现在一想起来心里便不是滋味,我不想让这种遗憾再留在母亲身上。老太太年纪大了,属于她的时光不会太多,天天看着老太太我才心安。”(增加庄子的名言,使之与陈佩斯的事例相吻合,且呼应上文的事例。事例的叙述简洁。)
陈佩斯的孝心感染着朋友们,有的好友来他家里看过老人后,便直接将车开回老家去看望自己的老父老母。陈佩斯侍奉母亲尽心尽力,无疑达到了孝顺的最高境界。(另起一段,着重展现对事例的分析,照应庄子之言。)
前不久有港媒称,内地大学即将开学,不少大学新生已经开始添购日用品,有家长为子女购买iPhone、iPad和MacBook的“苹果三件套”以及生活用品,花掉3个月的薪水。父母开学日变“破产日”,忍不住直呼“太可怕”。开学日变成“破产日”,不知道那些大学生看了这条消息会作何感想。(增加反面事例,形成对比,让文章论述更严密,观点更突出。)
《吕氏春秋》中写道:“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可见,人之根本在于待人。然而,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地长期侍奉亲人者,现今还有多少?有多少人一年难见父母一次?有多少人早已忘记尽孝的责任?孝,乃德之本,它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无论身处何方,请千万记得带着它!(将原文结尾两段合并成一段,增加名言,联系现实,反问有力,提出呼告,再次强调论点。)
本文观点鲜明,素材丰富,论证充分。修改后的文章内容更深刻,论证更有力。升格后的文章给我们如下启示:
1.事例要充足
为了使论据充足,可以用排比、引用的句式列举多种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有气势。丰厚的材料是使文章意蕴丰富的法宝,选用真实准确的事例可以巧妙地突出主题。
2.引用要丰富
对名言警句、古代诗文恰当准确的引用,可以彰显浓厚理性的思辨色彩,使得文章血肉丰满、意境深远,同时也能充分地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3.分析要透彻
我们要迅速捕捉到事例背后所蕴含的哲思,深入分析人们的动机,表述要入情入理,充分地将个性特点融入其中,这样既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又能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