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鸣 张梦堃
(91550部队 大连 116023)
双频共面天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双反射面天线的副面采用频率选择表面,馈源为独立的两个馈源,一个为前置馈源,一个为后置馈源。这种方式可以分别优化两个馈源,使性能达到最优,它的设计关键是频率选择表面。另外一种实现方式是馈源为双频段后置馈源,共用主、副反射面。这种方式的天线结构尺寸比较紧凑,天线纵向尺寸小,利于车载运输设计[1~2]。
根据本雷达中两个频段的使用需求,C波段为高功率高精度测量单脉冲天线,S波段为遥测单脉冲天线,其中S波段天线需要较宽的波束宽度,采用双频段馈源的方式,把S波段馈源设计在C波段馈源四周,使S波段馈源波束变窄,更有利于S波段天线展宽波束宽度,同时整个天线的结构尺寸紧凑[3]。
天线为实现C、S波段共面,采用C、S双波段馈源共用卡塞格伦天线的方式。卡式天线主反射面直径:D=3600mm;副反射面直径:d=546mm。天线焦径比的选择综合考虑到电气性能和结构运输、起竖、转动要求等因素,选择f/D=0.32。馈源的照射半张角的选取是一个在各种指标之间反复折中的过程,张角太小,会使馈源能量泄露,降低天线效率;张角太大,会拉近馈源到副面的距离,造成馈源的匹配性能变差,也会影响天线的总体性能。本天线是单脉冲体制,要照顾到和、差最佳照射,选取的照射半张角φm=20°。
单脉冲馈源是天线设计的核心,常用的单脉冲馈源有四喇叭、五喇叭、多模喇叭等几种方式。
四喇叭单脉冲馈源较容易实现,但是馈源的和差矛盾较大,且馈源的差方向图截获效率低,造成天线的差性能较差。
五喇叭单脉冲馈源和差分开,馈电网络简单,是常用的单脉冲馈源形式之一。五喇叭单脉冲馈源一般照射角取在差方向图的第一个零点,此时和方向图照射电平5dB~6dB,天线漏损较多,所以天线效率低一些。
多模喇叭馈源通过调节模比,在使和方向图达到最佳时,能够照顾差方向图性能,能够较好地解决和差矛盾。多模馈源设计时,馈源的方向图副瓣电平要尽可能低、照射方向图尽量做到旋转对称、圆极化轴比要好、和差兼顾设计,从而提高和、差的截获效率[4~5]。
根据天线的增益、和差性能的要求,综合比较后多模单脉冲馈源性能较好,本天线采用C波段多模圆极化单脉冲馈源的形式。图1为C波段馈源模型图。
多模馈源设计的关键是精心选择馈源各部分的电气尺寸,控制各高次模的幅度和相位,以获得最佳的口面场分布[6]。本天线和模有TE10、TE30、EH12,方位差模有TE20、EH11、EH22,俯仰差模有EH11、TE02等。采用以上模式的馈源由多模喇叭、圆极化器、和差网络组成。
馈源和模的多模激励是采用变张角结构实现的。变张角结构的特点是在不连续处张角发生变化而波导直径不变,由于张角变化而产生高次模。在变张角结构的多模喇叭中有几个张角不连续处,以便互相补充。每个变张角之后的直波导起着移相段的作用。由于多次使用变张角,相对带宽较宽[7~8]。
圆极化器有多种设计方法,波导圆极化器主要有金属切角圆极化器、介质加载圆极化器和各种周期加载的圆极化器等。金属切角圆极化器适合窄带、高功率天线使用。本天线带宽不到4%,但是需承受峰值功率1.2MW,所以比较适合采用金属切角圆极化器[9]。
S波段天线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天线引导捕获的范围和引导概率,按照要求S波段馈源与C波段馈源设计在一起,共用反射面,可以保证S波段的增益要求。S波段遥测天线也是单脉冲体制,馈源采用十字振子的形式,通过优化振子的位置,得到合适的馈源照射方向图,满足S波段天线的要求。每个振子后都接极化器实现双圆极化,后面再接和差器实现单脉冲功能,S馈源与C波段馈源放置在一起,排列在其四周,馈源示意图如图2(a)所示,S馈源工作原理图见图2(b)。
本天线首先优化了S波段馈源,使得馈源和方向图在照射半张角范围内,照射电平尽量低,这相当于降低了天线的口径利用效率,缩小了天线的有效使用口径尺寸[10],这样可以适当展宽天线的波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散焦的方法,在天线的口径分布场上叠加相位差,可进一步展宽波束。
C波段和S波段馈源的方向图见图3和图4。
表1 C/S双频段天线方向图特性
从天线辐射方向图的计算结果看,C波段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在1.0°~1.1°第一副瓣电平的理论计算值小于-19.4dB,考虑制造误差等因素还会使副瓣升高,留有3dB余量[11~12]。C波段天线属于窄带天线,可以看出波束宽度和副瓣电平在频带内变化不大,可以满足指标要求。
S波段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在3.0°~3.2°第一副瓣电平的理论计算值小于-19.0dB,考虑制造误差等因素还会使副瓣升高,留有一定余量,均能满足指标要求。
本文给出了一种C/S双频段天线设计技术,通过对该天线方向图的仿真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两个频段的增益、第一副瓣电平、波束宽度、零深等均满足设计要求,该天线适合车载等物理空间相对狭窄的移动平台安装使用。
[1]杰里.L.伊伏斯,爱德华.k.里迪.卓荣邦,杨士毅,张金全等译.现代雷达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50-126.
[2]张祖稷.雷达天线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36-189.
[3]李其福,潘国平,蒋知彧,周承斌.船载C+S频段共面单脉冲天线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24(7):159-161.
[4]徐道立,王仁德.改善单脉冲卡塞格伦天线的副瓣[J].现代雷达,1997,19(4):74-78.
[5]仁波,吴鸿超,朱瑞平等.渐变槽线天线参数分析与设计[J]. 现代雷达,2010,32(11):58-62.
[6]崔卫东,钟华.单脉冲雷达多模馈源分析与设计[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3,11(1):107-108.
[7]约翰·克劳斯.天线[M]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3-65.
[8]林昌禄.天线工程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0-82.
[9]孙浩.圆极化/双极化单脉冲馈源设计[J].舰船电子对抗,2012,35(5):84-86.
[10]黎娜.一种双频段喇叭馈源的相位中心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7):99-100.
[11]郑龙,王光明,胡帅江,张坤坤.一种新型双频天线的设计[J].现代雷达,2013,35(2):45-47.
[12]吴翔.双频共面单脉冲天线研制[J].现代雷达,2011,33(11):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