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2018-03-23 10:25王伟麟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双主体校企育人

方 颖 ,王伟麟

(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部,浙江 台州 318000;2.台州经济研究所,浙江 台州 318000;3.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部,浙江 台州 318000)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满足产业需求,且主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该以产教融合建设为契机,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重要指导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中,校企合作育人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大多是针对现实传统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侃侃而谈,而从理论层面揭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并从平台搭建、专业设置、课程整合、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五个维度着手,基于理论依据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研究尚不多见,而这些现实问题都将在文中做详细阐释。

一、现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育人模式上存在两种困境:第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在走传统的育人模式,体现为: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对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没有准确的定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内容没有很好对接,教师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很好的统一。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学校教育存在脱离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严重脱节,难以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从而造成高职与企事业单位供需不平衡。第二,校企合作成为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的群体性行为,但执行片面于形式,偏离育人目标。如:追求合作形式的新颖,却忽视实际育人平台的操作和方法;追求短期需求,忽视双主体育人价值的长效性;追求合作的“工”,忽视校内“学”的建设。

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高职院校是企业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结构迅速变化中,高职人才要适应这种变化,针对上述人才培养问题症结,对产教背景下的校企育人模式进行精准解读,将校企“双主体”育人执行到实处。因此,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探讨校企合作育人的理论内涵,把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途径和规律,推进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则十分必要。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理据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通过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的各自潜能作用。机制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因果关系,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和分析。埃尔斯特认为,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从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其形式主要以教育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以科研开发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和将大学的三个职能融为一体使双方实现共赢的方式。

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需认识到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育人中所产生的本质关系,即解释和分析“为什么要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育人”的关键关系问题。而从海纳特根据合作双方资源或技能的差异,对组织合作与联盟的分类,不难发现校企合作是链式战略联盟,即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资源配置中存在互补性,高校希望企业提供实践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技能;企业需要的是高校输送的优秀人才和可用于提高员工能力的科研成果。因此,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资源依赖结构需呈对称性。加强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资源依赖性是我们在本文中着力阐述的重点。

校企合作育人的现实情境下,双方在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中可实现有效的合作,并推动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政策支持、师资力量、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此外,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也可优化企业的技术革新进程,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并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校企“双主体”运行机制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研究从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五个维度着手,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新范式,加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资源结构均衡(如下图所示)。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图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性人才路径,应实现如下环节:(1)专业与产业、企业、行业对接;(2)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内容、职业标准对接;(3)教学计划、过程与生产计划、过程对接;(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5)检查评价教学效果的实施与就业质量对接。根据校企合作育人的内涵特征和优势,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应的专业群,通过平台搭建创新育人机制,有效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下面将对我校双主体育人范式具体的实施作详细论述。

(一)校企合作层面: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搭建平台

1.以“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根本,根据“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的特点,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氛围中进行实习、作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企校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培养创新型、拔尖师生,形成创新团队和创新合力。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既要共同人才培养,又要技术研发。

2.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内容,登台汇报,讲课,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对现有技术消化、吸收后,根据理解与导师的指导,阐述自己的方案,邀请同组人员进行论证可行性,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3.准确进行培养定位,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与分流教育模式。积极开设创新型课程,教师有了课题后,通过网络公布,吸纳学生参与,全院学生自主选修,将部分学生融入科研团队,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

(二)专业建设层面:注重专业与产业契合,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

1.促进院系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设置课程,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产学无缝对接、就业零距离、学生及用人单位双满意的目的。

2.充分调研,征集,参考企业专家意见,特别是一线实践专家的意见(特别是相似成长经历的),挖掘企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方向,在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制造类课程体系。每年定期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毕业学生进行访谈,以职业标准为参考,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岗位群,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并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根据调研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订,对课程设置和大纲进行适时调整,使教学文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3.通过专业的示范建设,带动专业群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层面:强调双师素质、工程实践经历,内培外引

1.强化高职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统筹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从基层做起,了解所属行业的相关的加工方法与工艺,提高分析实际岗位存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致力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转化推广,与社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将自身的科研过程与企业的实际的生产案例编制成教学资料,作为授课时的经典案例,从而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2.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培育专业领军型人才;选拔在某一专业有特长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列入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对部分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技能积累和影响力的教师,助推组建团队,培育领军型教师。

(四)课程、教材建设层面:部分开设在线学习咨询及平台

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以岗位能力设计课程,确立、做强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不可替代,同时设置通识课程和拓展课程,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技能的台阶性,以通识为基础,发展专业的人才,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内容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进行立体化教学,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网上找到解决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采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对工程设计、装配、试验进行虚拟仿真,使部分实训不受教学硬件的数量限制,形成以项目为原型的工作页、讲义、教材。探索企业科研项目,生产任务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现学校与知名企业、企业成熟项目的稳定合作。同时,因地制宜,吸取各种课程的长处,形成一种“多元整合”课程观,建设凸现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又可以以课程项目申报专利,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

(五)教师的交流与访问机制层面

1.探寻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与契合点,双方共同根据企业现实需求,制定接地气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保证专业定位的准确,更适合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师资互聘,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为师资成长提供平台;教师通过科研,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丰富充实教学内容,科研成果得到检验。

2.通过与省内外示范高职院校交流与访问,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

(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水平评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的评估度;二是学生的评估度。“指标体系”是高职教学质量、水平的具体分级、量化系统,是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定量和定性的综合描述体系,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各主因子集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进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内建立学生—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的纵横交叉的闭合信息跟踪、反馈网络。校外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闭合系统。

四、结语

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新范式的研究和实施提高了毕业生知识构成与就业及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多方共赢”,优势互补。以企业关键技术、项目研发、生产任务为切入点,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所在的学员组成团队,院校教师即是研发组成员又是实践组成员,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水平,同时和企业技术骨干为导师,带领学生骨干进行技术改造等工作,培养拔尖、骨干学生,为当地相关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图纸绘制,特别是技术、工艺上的难题。申报相关专利和项目申报,以点带面。构建详细的考核指标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多方评判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内视质量,如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也要积极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重视社会化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孙花勋.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和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2,(8):112-113.

[2]刘晓菊,郭邦涌.浅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现手段[J].辽宁高职学报,2003,(3):12-13.

[3]董伟杰.浅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接的原则及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29-31.

[4]王建林,周国炳.创新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企业适用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0.

[5]郭扬,张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41-45.

[6]陈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7]杨晓兰,杨小峰.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双证书”制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35):23-25.

[8]胡野,邵建东,张雁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新范式:平台、机制和模式[J].职教通讯,2012,(20):14-17.

[9]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6-18.

猜你喜欢
双主体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