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剧艺术作为“中国名片”之一,一直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时代的变化见证着京剧的发展,号称“第五媒体”的新媒体崛起,为京剧传播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可能。论文将以京剧在历史上传播中采用的方式,手段为切入点,对其在不同阶段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京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性,揭示新媒體时代下,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在文化传播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剧;文化传播;新媒体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至今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过各种新兴媒介进行着广泛的传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杂志、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为传统京剧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重要代表的京剧,要想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拥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离不开对新媒体的利用。
一、传统京剧艺术的“走出去”
早在20世纪初,“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1]先生就借海外演出的机会对京剧文化进行了发扬,演出在日、美、苏、英、德等国家收到强烈的反响。无论是国内交流还是跨文化传播,这个阶段京剧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现场演出。尽管语言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京剧仍能在对外传播中获得巨大成功,并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外交,很大程度上和其本身的特点有关。
首先,京剧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体系弥补了语言理解问题的短板。有一种说法是,“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做”。编写念白要比编写唱词更吃功夫,但做派同样是京剧的灵魂所在。这里并不仅仅指武戏的“打出手”,文戏对程式化、虚拟化的动作细节要求也相当高,譬如马派名剧《春秋笔》[2],演到“换官杀驿”这一折,张恩假装逃走,在墙上留绝笔时,一系列动作神态的表现不仅能让人明白他的用意,激烈的西皮快板更将人物内心挣扎发挥得淋漓尽致。再比如《赵氏孤儿》[3]中,“进宫打婴”一折里,将军魏绛误会了忠臣程婴,故意用鞭子抽了他一顿时,程婴既惊惶又因魏绛的忠义而欣慰,全靠演员抖动髯口等动作体现出来。包括误会解除,魏绛一角表达愧疚时,直接扔飞了鞭子,观众就能一目了然角色的心理状态。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加上皮黄板腔传递的情感,使个中情节完美地融入于整出戏中。
其次,任何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都无形地传达了作者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京剧被外国人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一条便是很多传统剧目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特别是四大名著系列。例如《群借华》[4]、《击鼓骂曹》[5]、《满江红》[6]等,以及《焚绵山》[7]这种与中国传统节日来源相关的剧目。所以一定意义上,京剧艺术为西方戏剧艺术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吸收的东西,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传播。
二、当代京剧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文化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手段也逐渐进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为京剧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早在1991年就进行过一次尝试,包括唱词在内,采用全英文进行演绎的《打瓜缘》[8]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对于这次试水,领域内的评价各有不同。本文认为,英文版《打瓜缘》并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因为京剧本身的唱词、念白、旋律、板腔都是十分讲究的。很多时候,几字之差,意境俱失。正如《失空斩》[9]中,那段著名的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其中“博古通今”和“保定乾坤”两词的对调,正是马连良[10]先生对剧情和人物性格进行反复推敲确定的。虽然现在大多数的演唱依然遵循谭鑫培[11]版,但这个小插曲仍然可以反映出京剧唱词在细节之处的精细考究。而英文在很多时候是难以原汁原味地还原那些意思的。不过,无论成功与否,英文版《打瓜缘》的出现都表现了京剧借助新的传媒形式进行传播发展的可行性。
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微博,各种视频软件和社交软件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许多年轻一代的京剧艺术家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考虑。特别是当代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更使得京剧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与平台。例如“瑜音社”微信公众号的建立,以微小的成本向关注者提供了大量有关京剧的讯息,包括老生演员王珮瑜[12]的演出信息,最新的京剧视频和京剧知识,从而获得了大量年轻受众。相比于青涩的英文版《打瓜缘》,“瑜音社”公众号可谓是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此外,京剧电影工程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赵氏孤儿》等京剧经典剧目被改编成电影,以电影的形式和拍摄手法进行表达,包括政协委员张建国所建议成立的京剧数字博物馆等,都是创新性的构想和尝试。
三、京剧创新中的亮点与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新编戏的出现同样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传统京剧的道具俗称“一桌二椅”,也就是以最简单的道具表示各种环境和场景。至于具体是什么,全凭剧中人物的演绎和服饰来表现情节,让观众们领悟。这样做一方面是对演员基本功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予观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毕竟,夸张的动作和感情丰富的唱腔才是京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新媒体产生之前,传统京剧通常采用现场表演的方式。而新媒体兴起之后,大批观众选择多从荧幕上、网络视频上了解京剧,因此,一些新编戏除了传统的“一桌二椅”之外,开始尝试采用新道具并加入舞台特效。例如《屈原》[13]、《金缕曲》[14]等,不仅利用背面的大屏幕和舞台机关呈现不同场景,还在部分情节的关键卡点处采取了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配乐也不再是单纯的胡琴鼓点皮黄板,还利用现代科技加入了雷鸣电闪等音效,这些改进无疑使京剧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并促进了京剧的广泛传播。
新兴的优秀戏曲综艺作为另一个亮点,也在近几年悄然出现于各个电视频道和视频平台。如《叮咯咙咚呛》、《梨园闯关我挂帅》等,其新颖的模式,轻松的节目氛围,幽默的创意表演,包括中韩明星的加盟,都拉近了年轻人和外国观众与京剧之间的距离,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达到科普京剧知识,弘扬戏曲文化的目的。
但是,即使是为了创新,也应该把握好这个“度”。不能一味地迎合所谓“新观念”而把不该改的精华和内核也改掉。就目前而言,新编戏确实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剧本写作上的不严谨。我们都知道,任何戏剧想要吸引人的兴趣,除了依靠演员精湛的演技,剧本编写上的用心也必不可少。特别是京剧的唱念,除了文学性和思想性,结合京剧艺术本身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武家坡》[15]、《珠帘寨》[16]等传统剧目这么多年以来依旧为人所熟知和喜欢,正是因为其中“唱、念、做、打”等要素做得非常到位。而个别新编戏总给人一种“不太像京剧”的感觉,这就是脱离了京剧自身严格的程式和基本规律所导致的。如果再没有几段经典的唱段,一出戏是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所以,借助新媒体的同时,我们也该明白,要的只是这样一个新型传播媒介作为载体,只有真正保留了该保留的东西,京剧才不至于成为“四不像”。
可以说,新媒体给予了京剧更为便利的条件,一方面使得国内受众对于这门古老艺术产生了兴趣,毕竟对于京剧自身来说,注入新的血液也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可以开拓新的文化产业市场,提高京剧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无论所处什么时代,文化艺术的背后永远少不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支持,特别是如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再局限于经济军事等“硬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意识形态的传达,都对国家形象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传统艺术形式和新媒体的碰撞与交融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样的,正如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中国如今获得长足的发展一样,任何古老的文化想要传承下去,就不能抱残守缺。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京剧如果能够在保留自身精髓的前提下与它结合,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并在新时代继续走向国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梅派”艺术创始人。
[2]《春秋笔》,马派名剧,讲述南朝宋文帝时,北魏入侵,将军檀道济出征,其妻生女后抱入灯棚,窃换王彦丞之子,其仆张恩回府请罪被王夫人放走,后代酒友陶二潜为永安驿丞。权相徐羡之陷害王彦丞,将其发配,密令永安驿丞杀之,张恩乃代王彦丞死。后王彦丞与檀道济军会和,檀军大胜,徐羡之获罪,王、檀各自领回儿女归宗。
[3]《赵氏孤儿》,马派名剧,讲述春秋时期,晋国太尉屠岸贾陷害大夫赵朔最终使赵家灭门,大臣程婴救出赵家遗孤赵武,并以亲生骨肉代其死之,由此取信屠岸贾,忍辱负重十几年,最终联合将军魏绛共同铲除屠岸贾,为赵朔报仇的故事。
[4]《群借华》,京剧剧目,《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三折戏的合称。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围绕孙曹大战的交锋。
[5]《击鼓骂曹》,京剧老生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23回"祢正平祼衣骂贼",讲述名士祢衡被孔融推荐给曹操,曹对其轻慢,用鼓吏来羞辱他。祢衡当着满朝文武大骂曹操,并借击鼓发泄的故事。
[6]《满江红》,由范钧宏、吕瑞明于1961年编写的传统京剧剧目,讲述南宋时期,将军岳飞在抗金的关键时期被权臣秦桧诬陷并杀害,属下牛皋继岳飞遗志率领岳家军一举破金的故事。
[7]《焚绵山》,京剧剧目,讲述春秋时期,晋国政变,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忠臣介子推一路护驾。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与母归隐绵山。文公为了让介子推出山,下令焚山,介子推与母被焚而亡。文公追悔,为介子推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忌日禁火,以寒食寄托哀思。
[8]《打瓜缘》,京剧剧目,讲述卖油郎郑恩在陶洪瓜园偷食其瓜,为其女陶三春及陶洪打败,却被陶父赏识,终被陶家招之为婿的故事,于1991年改编为全英版本登上春晚舞台。
[9]《失空斩》,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折戏的合称。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故事。
[10]马连良(1901.2.28-1966.12.16),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等。
[11]谭鑫培(1847.4.23-1917.5.10),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京剧界鼻祖,代表作《空城计》、《定军山》、《武家坡》等。
[12]王珮瑜,1978年3月4日生于苏州,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余(叔岩)派女演员,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代表作《搜孤救孤》、《捉放曹》、《乌盆记》等。
[13]《屈原》,原创新编历史京剧,于2014年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讲述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因受谗言诽谤,亲历楚怀王客死他乡,楚国灭国后投江自尽的故事。
[14]《金缕曲》,新编京剧剧目,改编自北京人艺著名编剧郭启宏的话剧作品《知己》,于2014年在上海首演。讲述清代才子顾贞观为了营救知己吴兆骞,到相国纳兰明珠府上做教书先生,苦等二十年盼得故人归来,却惊觉昔日狂放高洁的江南才子,已变为蝇营狗苟之徒的悲剧故事。
[15]《武家坡》,传统京剧剧目《红鬃烈马》中的一折,讲述出身丞相门第的王宝钏为等候夫君薛平贵,独居破瓦寒窑十八年,以血书寄信西凉。薛平贵得信后返回长安,在武家坡前遇见王宝钏,并借问路试探妻子是否忠贞。王宝钏坚守贞节,逃回寒窑。薛平贵最终道出真相,夫妻相认。
[16]《珠帘寨》,传统戏剧剧目,取材于杂剧《紫泥宣》和《残唐五代史演义》。讲述唐代黄巢起义,唐僖宗派程敬思到沙陀李克用处搬兵,李克用记恨唐僖宗曾贬谪自己而不肯发兵,程敬思与大太保李嗣源和李克用的二位夫人使计激李克用出兵,并在途中收下周德威做十二太保的故事。
参考文献:
[1]王欣悅.京剧文化与“微内容”生产的结合传播——以“瑜音社”微信公众号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胡娜.张火丁北美演出对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启示[J],艺术评论
[3]刘祯.梅兰芳与文化传播[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4]傅谨.京剧的文化传播之思[J],人民政协报
[5]李树新.京剧——行进中的跨文化传播[J],对外传播
[6]唐昱.京剧的文化传播与翻译初探[J],英语广场
[7]孙萍.文化传播,在于传心——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J],艺术评论
作者简介:王湛然(1998-),女,吉林省吉林市,学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