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教师的“共情”能力

2018-03-22 12:54杨杰
魅力中国 2018年42期
关键词:共情情绪心理

杨杰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基于学生的立场,认为共情“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要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 [1] 教师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因此,教育的过程不可能不关涉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学生情感的教育也绝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对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被别人理解,正是这种理解构成了建立关系的基础。在教育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感受到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理解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所处的环境或状况,对保证教师工作的有效性来说是最 基本的要素。共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首先,由于共情,教育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其次,由于共情,学生会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师生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再次,由于共情,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师生双方更深人的交流。最后,对于那些迫 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学生,共情更有明显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共情能力是一种有意识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如何培养呢?可以分以下四个步骤。

一、述情

所谓述情就是指教师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且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培养共情的第一步。比如,在与一位后进生的谈话中,我面对着他,直接说:“你现在的心情很低落,你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你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你感觉很苦恼,前途很迷茫,空虚失落。”学生深以为然,由此打开话题。如果教师仅仅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而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也就不会感觉到教师的理解。只有教师将学生的情绪表达出来,做到述情,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已经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沟通。教师的述情越准确,学生越能体会到教师的理解,也就和教师更亲近。准确的述情,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和敏锐观察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涯中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来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接纳

某次月考后,一个学生跟我说:“在这次考试中,老师只给我60分,我感到很难过,试卷的内容我在考试前已经复习到了,觉得通过没问题。”我对他说:“我了解你对分数的失望,你成绩不佳,多少我有一定的责任,你认为老师在惩罚你,我对这事觉得很难过。”由此,易于与学生建立了解、信任的关系,并表达出真诚,学生容易接纳。

接纳是指当教师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时,不管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以一种接纳的态度来进行,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允许学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存在,包括和老师不一致的想法和观点。只有教师接纳了学生的心理,尤其如困惑、疑虑、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学生才会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如果教师仅仅能准确表达出学生的心理感受,那还只能算是同情,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但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完全释放。只有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允许学生有困惑、有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有缺点等,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包容,感受到教师对他整体的接纳,才会和教师共情。

三、分享

不管是述情還是接纳,都是教师对学生心理感受的一种理解和把握,或者是说猜测。学生实际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学生自己表达出来,才会清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为什么难过,为什么困惑,为什么犯错。此时,教师只需要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去分享学生内在的想法和感受。仅仅是这种分享,就让学生感到一种释放,感到一种被接受和关注。对于分享的过程,教师尽量不做评价,不去评价事情本身的对错,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尊重。当然,教师不做评价并不是不表态,教师从共情的角度,要肯定学生,不是肯定学生做的事情,而是肯定学生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表明此时此刻学生有这样的心理是正常的。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理解,是自己的“知心人”。

四、启发

共情不仅仅是能理解学生、接纳学生,还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共情在以上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就是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启发不是指导,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是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要多用苏格拉底“诘问”的方式,来追问学生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什么疑惑,为什么不懂,为什么伤心,待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以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你要这样想,别人为什么这样对你,是否还有别的解答方式,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有多种角度和思考方式。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关注未来、关注解决方案。“你打算怎么办?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如何解决?还有别的办法吗?”启发并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促使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共情能力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绝不是单纯靠僵化的套路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共情融入到与学生长期的交往中,和学生一起享受共情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德山.教师的教育特质:共情.现代教育论丛,2007(2)

猜你喜欢
共情情绪心理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心理小测试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心理感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