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多年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美术学科仍然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在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中普遍都是通过直接的灌输知识,从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发展。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上不断地变革,我也对我们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的不乐观进行了反思。本文通过目前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并结合“生本教育”的理论进行阐述,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生本教育”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生本教学
一、 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
我校自2015年開始尝试生本教育的课程,逐步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上好一节欣赏课可以说是难度最大,长期以来,传统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一直是教师准备很多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一路讲到底。这种填鸭式教学以课本为模板将作品一一介绍给学生,教师进行“独角戏”的“表演”。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可以不用过多地参与,往往把自己作为局外人置身事外,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老师说了什么,老师更是一头雾水。这种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厌恶,这样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更得不到培养。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自然而然改变为内在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的学识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容易忽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有认识过程,而无体验过程。
二、 美术教师:从“纤夫”到“牧者”
“牧”之一职,在中国起源极早。羊群需要的食物牧者不去干涉,而是把羊群牵到广阔而丰盈的水草地,让它们自由地饮水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独立的生命活动。学生是一个生命体,在以往我们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要他们随波逐流,把学生当做需要拉动的逆水行驶的小船,而我们则成了激情满满的“纤夫”。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希望的小船长年依赖“纤夫”拉动,已变得锈迹斑斑。现实教育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从过去灌满一壶水的观念转变成点燃火把,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之牧者”。作为“牧者”在我们面对“羊群”的时候,我们要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要为我们的学生留有空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和灌输给学生。陶行知曾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能做小孩子的先生”,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要放下权威,要融入到孩子的世界,要有童心,更要尊重学生。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自己的欣赏。即便学生在欣赏中陷入了困境,教师也可以先通过其他小组同学的展示,让学生之间相互展示交流,在交流中体悟作品。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体悟,才能从客体的知识转变为“主体”的知识,从而真正感受到美术作品带来的爱国情怀、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等。
三、 无为而为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每个学生都希望成才,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生本课堂,教师扮演的角色真的是无为吗?生本课要求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但要求教师要上得好,而且要求更出色,只不过留给了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谁在课上说得少谁就精彩。但说得少并不代表袖手旁观,而是教师要转换角色。生本课堂里,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给予这个课堂基础,就会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观点,教学自然从“灌输”到“对话”,话语权回归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导演,变教师的主演为学生的主学。生本课堂中,学生总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汇展展示。课堂也从“沉寂”到“活跃”,学生有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无声无息。教师上课做的不是简单地分析作品,传授知识,而是作为组织者引领学生交流预学所得。教师看似站在一边,无所事事,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时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知识的穿针引线人,是教学秩序的维持者,是给予学生激励、支持、促进的引导者。这对教师驾驭整个课堂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四、 “生本教学”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美术新欣赏课教学把教材当作美术教学的终点,不重视美术活动和美术运用,结果学生就像盲人摸象,知识得不到扩充,能力得不到提升。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但有课内体系和包括课外衍生,美术欣赏一定要日滋月益的储存知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美术欣赏是可以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也可以自学好的科目,但不可以缺少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把课外知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课本为基础,尊重教材,但又必须跳出教材。让我们的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使其上课时有备而来。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学生可以把自己课前所梳理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转换为自己的学识,还能带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美术的种子。《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比如《印象派的画家们》一课,我们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潜在能量得到释放,让学生之间相互分工、相互依靠,从而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体会到集体的智慧。
作为一位美术教育者,有些时候我们看似周到而无微不至,其实是剥夺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应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成为一个播种者,把知识的种子播进苗圃,让其根深叶茂,那才是真正丰厚的创造,未来可以结出甜蜜蜜的果实和沉甸甸的收获。用美学培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会成为艺术家、书画家,然而他们高尚的品格,他们开阔的视野,却会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0.
[3]郭思乐.生本教育教师观——生命的牧者[J].生本教育,2017,4.
作者简介:
刘伊聪,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碧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