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穷
摘 要:绘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传递和艺术家情感的表达,通过对现实素材的整合进行艺术的加工,能够反映社会,展示情感,由此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会更具有意义。但是绘画的真实性也并非对现实生活的照搬,一味地充当搬运工会阻挡艺术前进的脚步,绘画需要进行主观和客观的交融以达到最佳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艺术 真实 艺术家 艺术作品 历史
一、西方先驱的“人文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文主义者推动了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学说的复兴,“师法自然”的理念已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共同追寻的准则。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艺术家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依靠感官来认识世界,而是以理性去理解世界,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去观察自然和人物。艺术和科学的相互结合成就了一个艺术创造的伟大时代。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他提倡古代的“艺术模仿生活”学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生活的模仿,绘画也是如此。要體现绘画中的真实性就要以大自然为师,向大自然汲取养分,可以说自然是绘画艺术的源泉,而绘画本身是自然的模仿者。达·芬奇还提出了著名的“镜子说”,诠释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他以镜子为喻,认为画家的心应该如同镜子一样,可以反映出最真实的东西,能够将画者自身转化为所描绘对象的颜色,如果自身不是一个能够因艺术而再现自然中一切色彩形态的能手,那么肯定也不会是一位多么高明的画家。
绘画是一门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学科,既遵循外在的真实也注重内在的表达,画家应该在绘画创作中使得主观和客观相符来表现绘画的真实性。当画者在进行创作时,更多的是要以理性来指导,思考眼睛所见到的一切,去获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如同镜子一般,真实地反映镜子前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是第二自然,应当与自然并肩,甚至超越自然。海德格尔说:“绘画的真实生成和创造过程,在领悟到物的敞开与遮蔽中达到一种揭示。”
二、中国绘画的“涤除玄鉴”
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在对艺术真实性的探索上,各朝各代的绘画大家无论是在实践创作还是在理论构建中,皆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启迪,从而开辟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拓展了自身的艺术境界。
在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上,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思想观念,“涤除”其意是除去尘俗之事,要求人们要抛弃自我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清晰。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指的就是对于“道德的观照”:其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其二要求人们摒弃主观欲念和成见,使得自己的内心宁静。这是追溯历史对于审美心胸意识定义的最早源头。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真正的发现。“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是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心斋”“坐忘”作为审美主体求真的绘画要求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如果绘画艺术不能从现实生活的功利性中抽离,则会失去审美求真所要求的真实,也无法感受审美所带来的愉悦,进而会使自己的心理蒙上面纱。如果想要得到绘画所需求的真实,就需要做到“心斋”“坐忘”,反之,如果内心浮躁,无法进行创作,且一味地迎合市场的需求,受到狭隘利益的驱使,周而复始地自我沉醉,得到的就不会是绘画和审美真实的发现。就如同典故“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发:艺术创作也是由劳动产生的,只有劳动才能产生和发现真实的美,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三、“借用”与“挪用”
在绘画艺术中,“借用”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有图像间的“借用”,有绘画语言上的“借用”,也有题材上的“借用”。在绘画过程中,画家通过一系列的移植和改造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绘画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落实到我们的创作上,靠创作来体现画者本身。优秀的经典画作,可以成为优良的学习范本,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源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所反映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在新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对其有新的审视。
陈丹青说过:“真正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经过大浪淘沙的考验,时间的洗礼,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传达事物的本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越来越明显。早在徐悲鸿时期,他开始将写实绘画体系引入中国,使得中国画有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具有了写实的功能。不同绘画种类之间的相互借鉴,使得中国绘画史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既扩大了我们对于绘画的认识范围,也丰富了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文化成果的认知。“用”是能够实现绘画的一种手段,但是相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学者,与其说是“借用”,倒不如说是“挪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很难分辨这样的一种现象究竟是好是坏,对于艺术是退化还是前进,众多的相似性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是麻痹。所以,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艺术,必须历经时间的考验,一个不经过真实缘由而表现的东西,即使取得了一时的辉煌,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磨殆尽。
范增可谓风靡一时的大家,却在艺术的道路上出现了偏离。他的作品经过商业化的包装,进行批量化的生产,尽管把李苦禅的线条运用到了人物画上,有了新的尝试,却并无突破,缺失了一些真实。有些时候,这些罪责也不能完全怪罪到画家本身,因为中国的“藏家”缺乏对美术史的关心,经常只是凭借名气买画,画作本身也仅是作为投资品。这也是绘画艺术的商业化使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的需求形成了一个不真实的怪圈,把艺术的方向引入了另外的不归之途。
四、历史性质的绘画
对于历史和艺术的真实性问题,已然是老生常谈。艺术家所窥见的只是历史的一隅,甚至会被人为的假象所蒙蔽。所以历史题材的绘画不是真实的历史呈现,而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主观构思并运用艺术语言进行修饰的艺术创作,并非客观地反映历史。
历史题材性质的绘画一直是与政府密切相关,可以说,从文艺复兴开始后的几百年历史进程中,政府行为对绘画艺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很难评价利弊得失,但是时代的变迁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绘画创作的发展和方向性。
在西方绘画史上,绘画艺术前进的道路并不那么平坦。在资本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以前,政府对绘画题材有着严苛的限制,艺术家缺乏自我表达的权利。绘画题材的匮乏严重束缚了艺术家们的思想,他们只能不断钻研绘画技艺,在技艺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在艺术形式上却毫无创新,千篇一律。当封建君主专制愈加腐朽,对人民精神上的禁锢越来越沉重,反抗便开始爆发,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也因此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大量地反映现实。现如今在西方国家,历史题材的绘画都具有个体性,虽然政府没有明确性的引导,但画家的创作多少会受到其影响。多数情况下,艺术家们会趋于历史潮流,失去对周围生活的真切感知,仅仅是对历史的反复咀嚼。但是如果完全脱离了政府,群众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唐代著名的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绘画的社会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正因为绘画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及政治作用,要求画家作画的时候要掌握:
画壮士,有奔腾之势,有激扬之态。
画王公,有神灵气,不似世中生人。
画士佛,有情势。
画恶人,尽现其态(当然是丑态)。
如此一来,艺术必然将与真实的历史相悖,那么我们就无法做到还原历史,二者将长期处于矛盾之中。
政府行为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它可能会阻碍艺术家们情感上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鲜活的历史题材性质的作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不断传入中国,绘画艺术磅礴发展,但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曾一度非常低迷。在2007年,我国开启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使得沉寂已久的历史题材性质的绘画创作开始复苏,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的探索上已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绘画题材日趋广泛,但情感上的缺失却多少折损了艺术的魅力,大量的作品也仅是流于技法、浮于表面,缺少了一种能够触动心弦的真挚情感。因为大部分艺术家并没有经历过炮火纷飞的年代,所以对历史的感悟并不彻底,这使得有些作品有无病呻吟之感,没有时代的烙印,无法直抵人心,终将会被人遗忘。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家们对当下有了深切的感悟,更多的优秀的历史题材的作品会不断涌现。
时代在发展,道路也在不断前进,我们勿忘历史,也需铭记当下,对于自身和社会来说都不能故步自封。艺术源于自然,更是对自然的表达,我們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周遭的变化,去真切地感受和领悟。原创性的风向标语言对于艺术家至关重要,要保持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突破限制大步向前,以世界性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和看待问题,传递真实的内在。人虽然渺小,却有无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2] 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孙韬.古典大师油画技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