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草房子》的语言特点

2018-03-22 12:03胡超琼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草房子特点

胡超琼

摘 要:曹文轩的著名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其独特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充满人性美的美好画面,其中,小说从儿童视角切入,生动地再现了孩子内心的纯真、善良与美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文从语言角度出发,探讨小说中孩子各异的性格特点及其不同的语言特征,从而深化对《草房子》哲学审美意义的理解,以期为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视角。

关键词:《草房子》 儿童语言 特点

《草房子》曾获过国家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多种文学界的大奖,是曹文轩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他本人于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该奖。在曹文轩感人至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往往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语言又是人物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再现。曹文轩在《草房子》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淳朴善良,自尊坚强,将人性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人物的语言特点及性格差异

1.桑桑。小说中桑桑机灵好动,活泼可爱,作者在描述桑桑时用词生动贴切,细致地再现了桑桑的性格特征。文中用了很多篇幅展现桑桑善良的性格特点,比如,看到鸽子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时,桑桑把家中的碗柜改造成四层的鸽子笼。小说通过作者的口吻再现了桑桑的性格特征,极少有直接引语,即使这样,也不难总结出以下语言特点:

重复用词,突出人物个性。“桑桑就是桑桑”,该句在小说同一段落中反复出现两次,正如“我就是我”一样,强调了桑桑性格上的与众不同,也为后续描写桑桑的独特作铺垫。比如,为了建造鸽笼,不惜锯了家里唯一的碗柜;为了捞鱼,不惜剪短父母的蚊帐,将其变成渔网;又因突发奇想,即使在三伏天,他也穿着冬天的棉服在校园里出尽了风头,再后来,为了穿上刚做好的新衣,不惧严寒,在河里洗澡……这就是桑桑的固执,一句“桑桑就是桑桑”将他独特的固执性格描写得恰如其分。

2.杜小康。“红门”里走出来的杜小康是小说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杜小康一开始是全村人羡慕的对象,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是所谓的“三好学生”,即学习好、性格好、有能力。遭遇变故后的杜小康也曾一度陷入孤独,但杜小康毕竟是杜小康,“他不能怜悯自己,更不能让其他人来怜悯自己”,他用夸张的虚荣维持着自己的快乐。在父亲带他想重新找回财富而远到千里之外养鸭,后又惨遭损失后,杜小康从孤独与虚荣中走出,变得坚强、阳光、独立与自信,成为油麻地师生敬佩的对象。从对杜小康的描写中,总结出以下语言特点:

利用对比,写出不同。对杜小康的描写,作者大多用的是对比,即比较他和其他孩子在穿着、行为、语言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凸显出杜小康的高大。其实,从“小康”二字上也很容易看出,杜小康是富足的,在家庭遭遇变故前他的生活富足,到最后精神上的富足,其中有一段中講到,杜小康和桑桑一起玩耍时不小心烧着了一堆稻草,引起火灾,后杜小康大胆承认自己的过失,而桑桑始终不承认,这里主要是把桑桑和杜小康一起比较,进一步显示杜小康的高大。描写杜小康家庭落魄时,作者也是用的对比,如时值深秋,到处都是收获,“蒸蒸日上的红门人家,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另一番境地里”,对比修辞手法和“竟”“忽然”两个词语在此强调变故的突然。整个描述杜小康的篇幅都是在进行对比,而所有的对比都在强调杜小康因为生活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以及他的性格成长经历。

3.秃鹤。秃鹤本名陆鹤,因头上“寸草不生”,因此得名“秃鹤”,常成为小伙伴们取笑的对象。小时候,陆鹤并不太在意自己的秃头,反而将其作为与其他小伙伴交易的对象:让别人摸一次以换得自己想得到的诸如橡皮或铅笔之类的好处。渐渐地,陆鹤意识到“秃”是一种缺陷,经过擦生姜、戴帽子等一系列尝试后,他发现并不能改变“秃”,也无法停止小伙伴对他的嘲笑,他决定不再戴帽子,而是直面自己的这种“缺陷”。那小说中作者是怎么用细腻的语言描写秃鹤这种先自卑后自信的性格呢?

小说中的秃鹤,淳朴、可爱,自尊中隐隐透出因秃而来的自卑。从小说中秃鹤的话语里,不难品出其倔强的性格,在被桑桑等同学的一系列嘲弄后,秃鹤直面自己的生理缺陷,倔强地告诉人们:我就是个秃子,我没必要瞒着任何人,所以他发誓再也不戴帽子,即使寒冷的冬天,其他人都戴上帽子,他仍然固执地秃着头。也正因为秃,秃鹤刚开始变得自卑和愤恨,甚至想要报复他人,当他成功地报复了整个油麻地小学师生后,他受到了所有人的冷落,报复成功的快感被孤独取代。他一直寻找讨好他人的机会,一直到学校的文艺汇演,秃鹤出演“秃班长”,经过刻苦排练后,为油麻地小学赢得了名誉,也为他找回了原本喜欢的班集体。演出结束当晚,秃鹤放声大哭,哭声中透露的是委屈、心酸、孤独以及战胜孤独的坚强。下面一起看看小说中描写秃鹤性格的语句特点:

善用祈使句。“不,先把肉给我。”一个“不”字,反映出秃鹤语气的坚定不移。“先把肉给我”,这一祈使句表达了秃鹤对屠夫丁四的命令,再次反映了秃鹤的倔强。类似的句子,小说中反复出现了几次,如“不,是桑桑让人干的”,“不,我要参加会操”。

巧用对比句。“他(秃鹤)用手摸了摸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着,水面上,两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这句话中,秃鹤的秃和鸭子的丰满形成鲜明对比,鸭子的快乐加重了秃鹤沮丧自卑的心理负担,以至于秃鹤用瓦片接二连三地砸向鸭子。

多用重复句。描写秃鹤的倔强时,作者除了用祈使句,还用了重复句,其中重复最多的是“我要参加会操”,在参加全区会操表演前,考虑到秃鹤光亮的头会影响油麻地小学的成绩,校长及老师都不允许秃鹤参加会操,为了报复,秃鹤坚定地要参加会操,所以在不同情况下,反复说了“我要参加会操”,这其实也反映了秃鹤倔强的性格特点。

4.纸月。纸月是《草房子》中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女孩子。由于身世不明,她和外婆相依为命,因为人长得漂亮,所以总是受到坏男孩的欺侮、嘲弄。最后,她被迫转到油麻地小学读书,虽然每天都要独自走很长的路才能到学校,但幸运的是,校长、老师和同学对她呵护有加,让原本形单影只的纸月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作者在描写纸月时,字里行间都表现出纸月的清秀与灵气,似一汪清水,没有半点污浊。

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纸月的清纯“纸”和“月”二字均有“白净”“纯洁”的意思,正是字如其人,“这孩子的字写的很秀丽,不骄不躁……”这句话也告诉了读者纸月的性格特征,此外,“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子”中的恬静、清纯也正是纸和月光给人的感受,“那书包上还绣了一朵好看的红莲,那红莲仿佛活生生的开放着”,这句话中的“红莲”指的大概就是纸月。从这些句子和用词上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拟人的写作手法。把纸月比作“纸”“月”和“红莲”,给人一种只可远观的感觉。

纵观整篇小说,作者曹文轩对人物的描写都和物联系在一起,如,桑桑与鸽子,秃鹤与秃头,杜小康与红门,纸月与红莲,每一物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情况。

三、结语

曹文轩的作品为孩子们树立了面对艰苦生活、敢于挑战的榜样,因此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在《草房子》里,我们能体会到语言所产生的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通过语言,读者也能感受到小说中主要人物真诚淳朴,善良活泼,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1.真诚淳朴。《草房子》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值自然灾害严重时期,物质匮乏,生存艰难,人的精神状态相对比较粗糙。但作品中,读者看到的是江南水乡的舒适恬静和人们的向善向美精神面貌。无论是为了守住自家土地而不顾颜面,看似无情却为学校牺牲的秦大奶奶;还是表面对细马冷淡,内心却善良的丘二妈抑或是为了小东西给别人摸头的秃鹤,他们对人都是真诚淳朴的。

2.善良活泼。桑桑表面上调皮捣蛋,曾戏弄秃鹤,暗地里和杜小康较劲,但却是个内心真实的孩子,不惜卖掉自己的鸽子,将钱毫无保留地给了杜小康,给了他人生的第一笔资金,而且用自己的真诚和仗义感动了细马,成为了细马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3.勇敢堅强。经历家庭变故后的杜小康,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也没有用柔弱赢得别人的同情,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命运,被油麻地老师认为将会是最有出息的孩子。过继到邱二妈家的细马,在邱二爷去世后,并没有逃脱回到以前的家,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养家的担子,立志靠自己的聪明和勤奋盖一所砖房,为邱二妈带来美好生活。桑桑得病后,也并没有放弃治疗,而是跟着爸爸到处求医问药,寻得偏方后,即使药很苦,他也勇敢地喝下去,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草房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2] 朱立芳.在突破孤独中成长——《草房子》人物形象解析[J].电影文学,2009(4).

[3] 袁晓松.回归童心——《草房子》中的儿童心理学与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4] 钱淑英.儿童视角与审美想象——曹文轩短篇儿童小说评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6(3).

猜你喜欢
草房子特点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打雷龙
洒满阳光的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