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课堂遇见信息技术

2018-03-22 10:39章辉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新媒体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辅助“自育自学”课堂,使“课堂”变“学堂”。

关键词:自育自学;新媒体;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一、 引言

我校于2014年9月由兩校合并而成,我所带班级也是两校原有班级拆分打乱后的重新编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自主能力都有很大差别。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抓学生的课堂常规入手,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学习互助小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新媒体、新技术为依托,变以师“讲”为主的课堂,到以生“思”为主的学堂。

二、 自育自学、深度融合

“自育自学”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是苏教版六上内容;《面积的变化》是六下内容,两节课都是活动探究课。两节课均借助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四种表征——动作表征、形象表征、语义表征、数学符号表征,借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使得抽象、难懂的空间问题变得可视、形象、直观,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实现自我学习。

三、 案例分析、寻找共性

1. 案例一:

一个表面涂了红色油漆的正方体,如果把它的棱平均分成两份,沿着每条棱的中点,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呢?每个小正方体有几面涂色呢?如果把棱3等分,能切成多少个?这些小正方体还都是3面涂色的吗?

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激起,会有几种涂色情况?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小正方体的个数蕴含什么规律?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不仅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大正方体切分图进行自学,更多的是借助学具来进行,用橡皮泥切一切,用模型涂一涂,孩子们时而专注操作,时而潜心思考。借助学具的切割与组装,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联想,在具体可感的同时,发展勇于实践的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操作中如若没有目的性的观察,热闹的操作终究不会回到冷静的思考。在课堂中,我始终在关注着这些孩子们,通过他们的眼神和动作,不断引导,及时帮助,每个孩子都在这一活动中有所获得。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唇枪舌战”的交流阶段,先是小组讨论,每个孩子都讲解自己的发现,描述自己的困惑。集中了本小组的思想后,再进行大范围的思维碰撞,有的小组汇报:因为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的涂色情况也不同。有的小组汇报:这些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是有规律的,分别跟大正方体的顶点、棱、面有关,等等。有汇报,有提问,有答疑,在思维的激情碰撞中,孩子们渐渐明了涂色正方体所蕴含的规律。

学而不思则罔。在点拨得失环节,根据各代表的汇报,借助smart白板的人机互动,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演示flash,在大屏幕上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找出棱被n等分时,不同涂色小正方体中所蕴含的数量规律。甚至根据课上的热情度,还一起研究了0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借助可操作媒体课件的展示,成功找到了潜藏其中的规律,并归纳概括,建立了数学模型,轻松突破知识难点。

在巩固成果时,借助白板的屏幕记录,及时回顾、反思,如何观察、想象、切、涂、数、算、比,直到发现规律,如何统计归纳,如何精准表达,体会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这些作用与价值,也体现在后续学习之中。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们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探索规律的乐趣中。

2. 案例二:

时隔半年,当我们在六下迎来《面积的变化》这一课时,孩子们异常兴奋,激动得大叫,“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和上学期探究规律的方法是一样的。”

有了前次探究的基础,这节课我把围绕重点自学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了三块:一是根据长方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猜测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再验证,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变化规律;二是通过测量、计算得出有关的数据,观察其他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变化,从而补充规律;三是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活动细分之下,孩子们探究规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过程也更加顺畅。

小组合作高效、互补,通过精彩简练、针锋相对的问答碰撞,学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利用smart电子白板的人机互动,小组代表上台操作演示,flash动画演示,不仅研究了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又探究了图形缩小前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较活跃,我又现场制作课件,甚至还研究了立体图形按比例缩小或放大之后体积变化的规律。

相比较六上,孩子们更愿意综合表述自己的想法,不仅针对这一节课规律的发现,更表达了对探索规律这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是否还可以找到涂色长方体蕴含的规律?多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出的对角线,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这是孩子们自己在大屏幕上写写画画、拖拖拽拽出来的一系列想要探究的问题。

四、 授之以渔、教育本真

这样的探究课,如果按传统的模式,师问生答,生疑师解,势必大大削弱学生的自主探究,甚至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仅仅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得出最后的结论而已,根本无法体会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无法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育自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兴趣是第一要素”三条教育规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按“猜想——实践——验证——归纳”这个探究过程,借助新媒体辅助教学,依托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学”课堂,把课堂还给孩子,自主学习、自做自悟、自动自得,平等、真诚、信任、碰撞、激情、和谐……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孩子们惊讶于自己的发现,更惊讶于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心心相印、生动活泼的无痕教学境界中,孩子们自我实现、自我教育,真实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真实地得到成功的体验,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品质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在数学课堂上,播撒“自育、自学”的种子,引入“信息技术”之泉,开满终身受益的鲜花。

参考文献:

[1]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赵慧玲.《正方体的涂色问题》案例[J].

作者简介:

章辉,一级教师,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合肥市和平小学花冲分校。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新媒体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