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新阐述

2018-03-22 07:06王永胜
理论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习近平

王永胜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系统梳理总结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历程,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变”与“不变”特征,从历史实践中考察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2-0027-0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党在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成就基础上,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及时调整,是我国接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依据。这一论述改变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的论述,也改变了2011年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三个没有变”的判断①。学界有责任对此次主要矛盾的转化给予必要的理论解释。厘清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律及历史实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的事业和努力的方向会更加明确,人民奋斗的目标会更加清晰,从而能凝聚力量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旨在探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探索的历史经验,并对习近平的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进行理论阐释。

一、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属性

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它塑造并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基本矛盾的恒定显现,而是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化性,其基本形态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应当辩证地把握主要矛盾的长期不变性与阶段变化性。

1.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矛盾分析法置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依据矛盾分析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论述过事物矛盾的重点论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思想,列宁据此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通过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2];马克思对需要的认识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3],这些认识都为我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它是其它社会矛盾的总根源;而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一定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上的集中、突出的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和具体性。社会基本矛盾存在并具体表现于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之中,社会主要矛盾会依据社会发展一定时期人们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与社会实际能达至此目标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而有所变化,人们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认知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2.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首先,当生产力发展促使人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占主导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之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就从过去的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的阶级对抗转变为可协调的人民内部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尽管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具有动态性,但整体而言社会基本矛盾从性质上具有稳定性,作为外化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稳定性和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力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并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即使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有变化也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也不能轻易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再次,推动生产关系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需要无产阶级的浴血奋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后一定时期的社會生产与人们需要之间主要矛盾的化解,仍然需要长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都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因而一定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相对稳定性。

3.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一定的变化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不能坚持一元论的观点,应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在普遍性的矛盾之中,我们应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毛泽东认为只讲特殊性,就会走向极端的经验主义,而只讲矛盾的普遍性,则容易忽视中国革命的鲜活经验,从而走向教条主义,在实践中应该反对这两种倾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据革命形势面临的任务和敌友问题等做出综合判断。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划分则依据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现状,如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低下落后,则其必然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之间产生矛盾;若生产力已经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其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原有矛盾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社会也会产生出现有的生产和发展并不能够满足的新需求。在生产与需要之间生产无疑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满足需要,但需要也会能动地驱动生产发展,产生新的需要,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导致需要螺旋式上升而生产发展并不能及时满足,这种张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应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实践

纵观整个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之所以我党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就在于能正确认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我们建设事业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遭遇过一定的挫折。可以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一把金钥匙,“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抓住主要矛盾以带动全面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坚持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就是科学分析和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认清并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

1.政治层面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近代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源于没有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是除“清妖”,它集中于阶级矛盾的解决,但不反对西方殖民者,并且不具有现代性,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以农民阶级为主的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地反西方基督教,反对一切与西方有涉的东西,但对清政府却采取愚忠的立场,是谓“扶清灭洋”,根本分不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只看到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地主阶级改革派推动的洋务运动则是其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有限变革,目的不是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妄图更好地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所发动的变法革新,它虽然部分动摇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对帝国主义列强却丝毫不敢触动,最后不可避免地面临失败的结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反封建并不彻底,也是绝不敢反对列强在华利益和特权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

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及阶级构成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抓住并解决了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发问就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毛泽东认为我们的主要敌人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制造者,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到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完整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5]。由此,实践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此期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到即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6]。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按照共产党的终极革命理念,必然要推动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三大改造”即是题中应有之义。当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7]。这一时期的任务在城市主要是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对其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主要是反对富农,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渐次走合作化道路。社会主义改造整体而言非常成功,就是因为我党正确区分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将改造的对象从过去的地主转向了富农,从官僚资产阶级转向了民族资产阶级。

2.经济层面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三大改造”结束后,1956年党的八大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8]。这个判断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因为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生产资料已经转变为公有,过去那种依靠占有生产资料剥削他人的做法已经不复存在了。社会主要矛盾自然就转变为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要与当时落后的现状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任务就从过去的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办法应该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否定了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认知,肯定了矛盾的普遍存在,区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视它们为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矛盾的解决方法也完全相异,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評——团结的思想政治工作, 而解决敌我矛盾则必须用专政的方法。总体来说,1956年-1957年毛泽东和全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上述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鉴于国际上发生了波兰、匈牙利事件,国内发生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毛泽东开始重提阶级斗争,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在1957年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认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我国依然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9]。如何佐证社会上还存在资产阶级呢?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阶级的划分标准依据的不再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意识,从物质的标准转换成了精神的标准。到1962年毛泽东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有“新”的发现,他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属于过渡时期,从而提出了大过渡时期理论,如此,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自然就是过渡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即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后来“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这段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1978年开始的拨乱反正,就是要重新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事实上是对1956年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进一步提炼,将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错误。当时社会生产很落后,“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已陷入崩溃的边缘,因此导致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解决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此后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指引下开展的,中国共产党据此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从社会主要矛盾中延展出来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邓小平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3.社会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总体达到了小康。从整体上而言确实是发展起来了,但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够高,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还广泛存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没有根本扭转,改革的成果还没有惠及到所有人。“落后的社会生产”还包括生产关系的不完善,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收入分配不公等等。而从需求端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在解决温饱和总体小康背景下,人们对医疗卫生、教育、生态、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等社会公共物品的需求快速增长,社会需求的层次和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多样性的需要与相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从这个终极目标出发,虽然生产力发展了,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就构成了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对社会主要矛盾做了全新的阐释,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是及时准确的。

4.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我们可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奋斗目标和实践理论,党在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的确立是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主要依据的,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它们对应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最新阐述的重大意义

1.习近平矛盾认识的哲学意义。习近平提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1]。他强调要将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具有不断适应的特点。生产力发展起来后,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经济基础发展起来后,也要求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如此,就需要不断进行改革,这就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础和哲学关照。习近平的这一论断为厘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哲学上做了解释,中国共产党将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调整为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又是习近平关于矛盾问题的哲学思想的运用和体现。

2.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最新阐述的理论意义。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将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物质文化增长改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内涵更为丰富,美好生活不仅仅指物质文化,还应该包括精神、法治、安全、环境、正义、民主等多重内涵,用美好生活这个笼统的不特指的词语更有意蕴,涵盖面更广,包容性更大。这一新论断的目标是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它继承和发展了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理论,有利于凝聚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聚焦目标,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贡献,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必将成为接下来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认识前提。

3.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最新阐述的实践意义。就实践意义而言,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状况决定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已经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新时代需求方面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总体安全和生态环境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不断涌现,而供给方面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领域失衡等诸多方面。这意味着接下来我党将带领人民投身于彻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过去的改革主要是蛋糕做大的问题,即邓小平所说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而接下来则是解决大多数人的发展问题和改革惠及众人的公平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

今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并充分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此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要改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现实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三个没有变”是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参见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ZK)]

参考文献: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

[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7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631.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7]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0.

[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99.

[9]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93.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习近平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