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街区设计策略研究

2018-03-22 18:57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李双营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8期
关键词:绿地海绵水体

文/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李双营

当前,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价值驱动下,城市设计过度关注功能性,违背可持续发展要求。海绵城市是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设计与自然协调,通过对街区空间设计,完善海绵城市功能,增强街区的雨水调蓄能力,推动街区更新和微循环,以打造高质量、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城市基本单元,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借助“海绵”的物理特点来比喻城市空间对雨水的吸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2014年10月,住建部正式提出海绵城市概念并明确其构建途径。建设海绵城市能确保城市较好地适应环境,下雨时蓄积雨水,干旱时释放雨水。海绵城市是全新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运营方式,重塑城市功能,帮助城市排水系统减负,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可在城市范围内形成水文微循环,规避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2 海绵城市与街区设计

街区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其好坏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通过合理设计街区,能科学划分建筑、景观等片区,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形成有序的空间环境。海绵城市与城市空间治理存在密切联系,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各区域,能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立足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街区设计,不仅能有效控制成本,还能提高场地水文生态环境价值,降低城市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较好成绩,如法国、德国及丹麦等。法国莫利奈街区是综合性区域设计的典范,以“零管路”口号为前提,保留并强化街区的水文结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赋予项目较强的雨水收集功能。街道设计采用不对称空间配置,结合场地内水流流径设计,保留较大公共空间,满足居民娱乐需求,设计师着力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委托方引入私人运营商参与设计,取得极大成功,该模式被推广至全球。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性工作,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对雨水进行系统化管理,创造出全新发展模式。海绵城市理念对街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反之,街区设计也会加快海绵城市目标实现。在建设施工前期合理引导,将街区空间与海绵城市结合,能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有序进行,实现微循环。街区设计可大力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控制成本。在街区建设的不同阶段,结合先进理念,做到因地制宜,达到海绵城市的预设目标。

3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设计原则

3.1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生态体系虽具备多种功能,但生态体系的经济、社会、景观及供给功能都需以生态功能为前提。建设海绵城市重在体现生态系统的总体性,打造生态优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优先并非单纯的生态主义,而是在海绵城市指引下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设计重视街区的生态水文条件,采用设计手法对水体、绿地、地形地势等进行科学保护和利用均是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体现。保持街区开发前的天然水文特点,复原街区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完善街区绿地景观与公共空间设计,实现街区生态化建设与优化目标。

3.2 系统整合原则

城市设计要纵观大局,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导向的街区设计不仅融合了道路、水体及绿地等系统,还重视街区生态体系中不同要素间的联系。街区绿地、人工水体、自然水体等要素应与生态基础设施配置共同考虑,结合排水体系,与雨洪控制理念有效整合,使街区海绵体系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街区及其所处环境是一个整体,但其作为分支体系又贯穿于城市层面的更大体系内。街区设计需充分考虑空间要素,在海绵城市理念引导下,研究街区与道路、水体、绿地及场地等环境要素的关系,将街区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来规划设计,最大化展现总体功能。街区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服务于区域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

3.3 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各城市在土壤、地形地势、水文、气候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城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各异,不同街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各异,不同城市街区的自然环境与水资源现状大相径庭。海绵城市建设需根据街区当地的水资源条件、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状况、历史内涝状况与地貌条件等,因地制宜地采用低影响研究开发模式,制定满足当地实际状况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植物配置优先本地植被,尊重本土生态环境,率先挑选抗淹植物与乡土植物。街区设计时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与定位,根据街区环境状况、发展阶段与经济条件差异等,有的放矢地针对项目形态特征、景观特点、水文环境、开放空间及道路交通等展开研究。水资源充足的街区重点关注水质型缺水与排水问题,水资源匮乏的街区侧重考虑如何储存应用雨水,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街区设计方案。

3.4 技术结合和创新原则

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独特性,国外获得的成功经验与数据不可直接利用,但可从丰富经验中获得启发,深度开发合理价值。只有将外国先进的知识、观念、技术、经验、设计手段和国内城市街区自然环境、发展状况等现状融合,合理创新街区设计的形式与构思,才能建设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海绵城市。技术结合和创新准则指将新技术与老技术融合,创新城市设计手段。针对海绵城市主导的街区设计,城市设计方法创新应与数字化模拟技术、3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结合。传统雨洪管理理念有自身优势,不可被新技术束缚,需继续传承和发展。传统城市在长时间发展变化中形成的形态布局、水土治理、民居雨水利用设计等均蕴藏着大量海绵城市理念。

4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街区设计策略

4.1 水域空间设计

加强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现有水体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设计需把握当下实际,明确水系规模与布局现状,合理规划,减少街区建设对水体的负面影响,以此保障自然水体稳定循环。街区设计应与现有城市雨洪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将河流等敏感区纳入非建设用地范围,从源头和政策层面对其优先保护,强化水体的渗透、净化等功能以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运用地形、高差等优势,保留街区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保障水文特征与自然生态功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哥本哈根利用街区道路高差,在绿化带中设计“V”字道路截面适应暴雨天气,此方式能减少道路占比率,暴雨时,引导雨水流向绿色空间,日常降雨时,低洼绿带可供居民娱乐、休闲。街区现有水体有极重要的生态效应,根据水体类型、布局等现状,明确设计原则,采取最接近自然的设计手法,使水系与自然环境协调,良性循环。与自然水体相同,街区水体应与河流、湖泊等联系,形成活水,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功能调蓄的水空间和湿地公园,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要,面对恶劣天气,也能发挥蓄水调洪作用。

4.2 街区绿地设计

传统街区绿地设计重点在于外在景观效果,大多忽视人为规划造成的负面影响,分类不明确,违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海绵城市理念导向下,绿地设计应紧紧围绕雨洪管理,引入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雨季时,能对雨水进行蓄滞、净化等处理,旱季时,能为居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一般来说,海绵城市覆盖范围不局限于街区,雨洪设施也需给予关注,以此来构建绿色生存系统,如公园、滨水绿地往往占比较大,而建筑附属绿地多处于地势低洼位置,因地制宜将其整合至同一系统,相互联系补给,以满足城市规划需要。绿地布局的适宜比率和最小比率需科学计算,最大限度增加街区绿地面积,通过建设绿地调节城市环境。目前的城市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破坏较大,针对过度开发的街区,可划分缓冲带予以隔离,以此保护周围水体,提升生态环境。

4.3 街区交通设计

传统道路交通设计重点关注方便居民出行和保障交通安全,并未考虑生态环境,大量硬质路面替代原有植被与土壤,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雨季时往往产生大量积水影响居民出行。在海绵城市理念导向下,应充分考虑道路透水性、路网布局间的关系,有效解决透水问题。从低影响开发设施入手,尽可能延长方格网布局道路,减少环路布局,坚持针对性设计。计算地表径流,根据汇水情况按比例设计多条路段,将路面连接便于控制道路径流。街区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与自行车道,相较汽车交通,承载负荷较轻,故选择铺装材料时,应尽可能规划大面积的透水路面以方便居民出行。慢行景观带为人们营造良好和谐的交通氛围,可借助雨水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将慢行交通与快速交通隔离,保障居民出行安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近年来汽车数量与日俱增,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通过调整街区道路,构建慢行交通专用网络,提高覆盖率,让居民逐步发现慢行交通的优势,最大限度减少汽车使用量,进而有效减少停车场配置,优化街区设计。

4.4 开放空间设计

开放空间有较强灵活性,既是居民活动、游憩的场所,也是不同空间联系的纽带。在海绵城市理论导向下,开放空间设计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打造点、线、面均衡的形态,保护和保留原有水体与绿地,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造成破坏。设置多功能、弹性化的调蓄水体和湿地公园以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率。街区内的小规模空间可设置口袋公园、儿童游乐场等,水边可设置阶梯平台,汇水处可设置步行区;大规模空间可设置共用蓄水池,使周围绿植受益。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开发过度,我国大部分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且连通性较差,开放空间的生态效果不佳,故可灵活设置若干小尺度开放空间,将其分散于不同功能片区内,逐步连接小规模区块。

5 结语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街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对城市的合理规划,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居民生产和生活。城市未来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全新城市发展建设模式。当下,相关研究和实践尚处起步阶段,街区设计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城市的绿地、交通及开放空间等街区设计细节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只有保障现有生态环境,在局部地区建设水循环系统,不断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绿地海绵水体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海绵是植物吗?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