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论乳岩学术思想探析

2018-03-22 11:38:39杨宇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医家病机乳房

徐 娜,杨宇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乳岩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凸凹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破溃后状如岩穴或菜花或莲蓬。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较早,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记载较详实,笔者系统梳理古代文献,就历代医家对乳岩的学术思想,探析如下。

1 唐以前

1.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2]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在此时期没有对乳岩的专门记载,将其归为痈疽篇描述其症状及病机,如“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是描述恶性肿瘤表皮改变的最早记载,大致与现代乳腺癌出现的“橘皮样”相一致。在病机的认识方面,认为痈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曰痈”,疽的病机为气血两虚“……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曰疽”,为后世医家认识乳岩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葛洪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3]中将本病归为石痈,其描述“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详细记载了其石样硬度,是乳岩命名的起源。治疗“当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不出者,可益壮”,指出治疗本病可用灸法,并指出本病的禁用治法,“痈,疽,瘤,石痈,……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为乳岩的命名及后世医家用灸法治疗乳岩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巢元方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4]中指出:“石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用核皮相亲描述肿块与皮肤黏连的临床特征。“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是足阳明之脉,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但结核如石,谓之乳石痈。”其在石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乳石痈”一词及详细介绍其临床表现,并指出本病是由风寒之邪乘正气之虚侵袭人体而成,论述其病因病机为正气虚弱、外邪侵袭,其论述至今在临床仍有重要意义。

1.4 孙思邈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5]中将本病归于肠痈篇,指出本病与痈的区别,并将其命名为妒乳,“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痒搔之黄汁出,浸淫为长百种,治不瘥者,动经年月,名为妒乳”,此描述详细形象近似于现代的乳头湿疹样癌。可用熏洗法和外敷法治疗,“宜以赤龙皮汤及天麻汤洗之,敷二物飞乌膏及飞乌散佳。若始作者,可敷黄芩漏芦散及黄连胡粉散并佳。”为后世医家用外治法治疗乳岩产生很大影响。

2 宋金元时期

2.1 陈自明 陈自明在《妇人良方大全》[6]中将乳房进行脏腑经络归属,其指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明确指出乳痈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预后以区别于乳岩,“乳房忽壅肿痛,……脓尽而愈。此属肝胃热毒,气血壅滞,名曰乳痈,为易治”。并且正式提出乳岩一词,详细描述其临床特征 “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为难疗。”陈氏对乳岩病机认识独到,其认为乳岩责之于肝脾,郁怒则肝脾两伤,肝伤则肝失疏泄,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脾伤则脾失健运,聚结成痰,进而渐结小核。其治法为“乳岩初患,用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可以内消,若用行气破血之剂,则速其亡。” 即乳岩在治疗上应使用益气补脾,疏肝理气之剂,忌使用攻伐破血之品,这种理论至今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2.2 窦汉卿 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7]中指出乳岩一名命名原因,“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并提出“乳岩已嫁未嫁皆生”,即未出嫁之出青年女性也可患乳岩。其病机为“阴极阳衰……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即阴气极盛,阳气衰微,气行则血行,阳气衰微则气滞,气滞血凝,积于乳络,遂生结块。治疗方法为“未破用蠲毒流气饮,加红花,苏木”,重视理气活血,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即“若未破可疗”,若病情延误则预后不良,即“已破难治……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详细记载了乳岩的预后。

2.3 朱震亨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8]中对乳岩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情志因素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忧怒郁闷,昕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日久乘脾,肝脾两伤,痰瘀互结于乳,形成肿块。其临床表现为“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早期治疗,其病可安,“若于始生之际,便能消释病根,……亦有可安之理。”若病情延误“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其晚期 “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朱氏举病案详述本病,“予族侄妇年十八时,曾得此病。……单方青皮汤,间以加减四物汤,行以经络之剂,两月而安”,为后世医家治疗乳岩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明清时期

3.1 朱棣《普济方》 朱棣在《普济方》[9]中记载“有辅奶,又名石奶,初结如桃核。渐次浸长至如拳如碗。……将来溃破,则如开石榴之状,又反转外皮,名审花奶。”根据其临床症状描述可知辅奶、石奶即为乳岩的别名,由于其破溃后反转外皮又名审花奶。其言“年四十以下,闻有可治者,五十以上,有此决死。如未破以前,不如不治,以听其终天年”。

3.2 龚廷贤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10]中对乳岩的临床表现、治法调护、病程预后具有详细记载,其指出“妇人乳岩,始有核肿,如围棋子大,不痛不痒”,随着病情的发展“五七年方成疮”,晚期“成疮之后……如人口有唇,赤汁,脓水浸淫胸胁。”指出乳岩晚期可以向胸胁转移。早期服用“疏气行血之药”及调畅情志“情思如意”可以痊愈,晚期成疮破溃,预后不良 。 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初起时,先服荆防败毒散一剂”用于败其毒性,“次进蒲公英连根叶捣汁入酒饮之,将渣敷于患处”以消肿散结。“每怒后乳内作痛”属于肝火郁结,可用“小柴胡合四物汤加青皮、桔梗、枳壳、香附”。若乳内肿块“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属于乳劳症,是由于肝经血少所致,属气血虚损,“先与神效栝蒌散四剂,更隔蒜灸之,肿少退,再服八珍汤,倍加香附、夏枯草、蒲公英。”并提出“宜戒怒,节饮食,慎起居”的调护方法。

3.3 陈实功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11]中详细叙述了乳岩从早期到晚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如“初如豆大,渐若棋子;……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日后肿如堆栗,……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其治疗方法为在乳房初生核时,急用“艾灸核顶,待次日起泡挑破,……用冰蛳散条插入核内,……其核自落,用玉红膏生肌敛口”,注意保养,可不再发。若用汤药“清肝解郁汤或益气养荣汤”,静心调养,可以苟延岁月。陈氏提出男子与妇人乳岩的病因病机不同,并指出男子乳岩的治法。“女损肝胃,男损肝肾”,男子病因为怒火房欲过度所致的肝虚血燥,肾虚精怯,故血脉不得上行,肝经无以荣养,而结肿痛。治法以“八珍汤加山栀、牡丹皮,口干作渴者加减八味丸,肾气素虚者肾气丸,已溃作脓者十全大补汤”。陈实功用消、补诸法,详于内服,且发挥外治的作用,对中医治疗乳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4 张介宾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12]中记载乳岩的病因病机为肝脾郁怒,气血亏损,治当疏肝理气,养血健脾。“乳岩属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故初起小核结于乳内,……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神效栝蒌散”,乳内小核日久渐大,则难以治愈,用归脾汤等药物以延岁月,忌用攻伐之品。“若积久渐大,巉岩色赤出水,内溃深洞为难疗,但用前归脾汤等药可延岁月,若误用攻伐,危殆迫矣”。其对乳病辨证治疗认识深刻,“大凡乳证,若因恚怒,宜疏肝清热。掀痛寒热,宜发表散邪……劳碌肿痛,补气血为主。怒气肿痛,养肝血为主。”为辨证施治乳病提供了治疗原则。

3.5 王洪绪 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13]指出乳岩是哀哭忧愁所致的阴寒结痰,“初起乳中生一小块,……是阴寒结痰,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初起若加以恰当治疗可以痊愈,“初起以犀黄丸,每服三钱,酒送,十服痊愈”或“以阳和汤加土贝五钱煎服,数日可消”。若失治误治乳房表面发生皮色改变则难疗,“倘误以膏贴药敷,定主日渐肿大,内作一抽之痛,已觉迟治,若皮色变异,难以挽回”。若乳房表面破溃且疼痛可服阳和汤和(或)犀黄丸,“勉以阳和汤日服,或以犀黄丸日服,或二药每日早晚轮服,服至自溃而痛者”,或内服中药,外用蟾拔毒之法,“每日早晚取蟾破腹连杂,以蟾身刺孔,贴于患口,连贴三日,内服千金托里散,三日后接服犀黄丸”,其疗效为“十人之中,可救三四”。若患者乳岩溃后不痛而极痒,难以挽回,如若翻花,万无一活。王氏对乳岩初起有较好的治疗方药及后期的辨证施治,对预后论述详细。

3.6 吴谦 吴谦在《医宗金鉴》[14]中详细描述了乳岩的临床表现,“初起结核如围棋子大,不痛不痒……有如山岩,故名乳岩”,其病因病机为抑郁不舒或性急多怒致伤损肝脾“郁怒损肝脾”,治疗方法为内服十六味流气饮,不时用青皮、甘草为末,煎浓姜汤调服,外用木香、生地黄捣饼,用热器熨之,“流气饮归芍参耆……青皮甘草服无时。”若溃后久久不愈,应用十全大补汤、八珍汤或归脾汤培补其气血,“溃后不愈须培补,十全八珍或归脾”,并指出“戒七情,远荤味,解开郁怒”的调护方法。

4 结语

通过上述梳理,笔者认为,历代医家对乳岩的病名、证候、病因、病机、治法、调护有着详实的记载,对其认识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乳岩又名乳石痈、妒乳、辅奶、石奶、审花奶等。其主要证候为乳房部初起小核、多不痛不痒、质地坚硬、皮核相亲,后期小核逐渐增大,有疼痛或痒感,周围出现散在的小肿块,堆积如栗,晚期结核处渐渐溃烂,内溃深洞,血水滴沥。病因主要有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气血阴阳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是乳岩发生的内在原因。其中主要为阳气不足,阳气不足,肝失调达,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于乳络,脾阳不足,蒸腾运化失司,聚而生痰凝滞于乳络。外感六淫,邪气侵袭,积滞于乳络,聚而成瘤,邪气留滞是乳岩发生的外在因素。七情内伤是乳岩发生的重要因素,郁怒忧思,损伤肝脾,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虚痰凝,结于乳络,经年累月,内生结核。饮食失调,恣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遂生痰湿,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于乳络,遂生结核。治疗上内治法以疏肝理气,益气养血健脾为主,外治法有灸法,敷药法等,治疗方法丰富,并指出戒七情,远厚味的调护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有关乳岩方面的文献梳理,看到大量记载详实的参考资料,充分反映了祖国医学在防治乳岩方面的特有理论体系,为现代临床治疗乳岩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医家病机乳房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长着乳房的大树
小说月刊(2014年3期)2014-04-23 08:58:19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