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也不可避免地会泄露人们的隐私[1]。如何进行数据保护,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提高大数据的利用率,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是目前大数据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多地、多个行业都建设了大数据中心,并致力于区域内的医疗数据共享[2]。大数据中心包含海量的数据,在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同时,加强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实行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就变得非常重要。数据分类分级是从隐私安全与保护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进而根据不同需要对关键数据进行重点防护。
在大数据建设中,国内外对医疗数据的分类分级标准尚未明确。中国把医学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一些大数据规范文件正在积极地制定中。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大数据安全标准化白皮书》将医疗数据的安全风险分为静态数据的安全风险和动态数据的安全风险。对静态数据的安全风险,要设置访问权限控制和安全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策略;对动态数据的安全风险,要设置加密和动态审计,要对重要敏感数据(如涉及个人隐私的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人口健康等数据)进行分级、标识等[3]。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的大数据体系,强化数据资源管理,要推动数据资源的分类分级管理[4]。大数据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已启动的大数据安全国家标准制定项目《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中提出,从大数据安全需求、数据分类分级等方面开展数据保护的管理工作[5]。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如贵州省发布《贵州省政府数据数据分类分级指南》把政府数据按主题、行业和服务进行分类,又将数据的安全等级划分为6级[6],但没有给各类赋予级别,在分类和分级的合并上还存在不足;《中国移动IDC维护管理规定-数据安全管理分册》中对移动公司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分为用户身份、服务内容、衍生数据、运营管理4个大类,并按客户的重要程度定义了4种安全级别[7];赵鹏等人提出了银行数据资产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并在相关步骤中对数据项分类、数据资产保密分级标准和数据资产备份分级标准给出了示例[8]。
由于医疗行业数据的复杂性和行业的特殊性,我国对健康医疗领域相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立法相对比较滞后,分类分级标准还在研制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提出:“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制定分级分类分域的数据应用政策规范[9]”。美国在立法方面相对完善,对数据保护的相关法律要求分散在各法律法规的条款中。例如《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中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具体范围和披露原则[10],《隐私盾协议》提出用于商业目的的个人数据从境外传输到美国后必须明确告知数据采集、传输和使用的流程及目的[11],《联邦隐私法案》中对政府机构应当如何收集个人信息及什么内容的个人信息能够收集、储存、或向公众开放的权利等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12]。
确定大数据环境下底层数据的安全,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促进医学研究和数据共享。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是数据保护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本文在对医学数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医学大数据中心主要用户对数据类的等级划分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方法、国内外现有法规等对级别进行调整,确定最终分类分级标准。
2.1.1 分类设计
结合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与中南大学医学大数据平台中的数据项,采用面分类法和线分类法将所有医疗数据分为11个大类。这11个大类涵盖了住院病历记录、转诊记录、医疗机构信息等数十张表单的700多个数据项。
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获取、管理和利用的首要信息为患者个人医疗信息,包括诊疗过程中收集的人口学、健康史、手术、药物、检查、诊断及住院信息。除此之外,医疗资源信息与服务价格信息等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信息。其中,医疗资源信息是反映医疗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信息,把这部分数据归类到卫生机构人员中;服务价格信息,如门诊就诊费、检查检验费、医药费等,则归类到卫生费用中[13]。为方便存储和查阅,医院信息系统会为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每张表单赋予单号,为每项检查赋予编号。在本次研究中,把这类数据归类到医疗信息标识中。
2.1.2 分级设计
参考《保密法》《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等分级准则,将上述数据划分为5个安全级别:0级表示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公开的数据;1级为危害个人,表示会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2级为危害机构,表示对医疗机构的权益造成损害;3级为危害社会,指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4级为危害国家,指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2.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医学大数据中心的用户主要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学科研机构等,涉及9个群体,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信息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学教育工作者等。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最终通过问卷星发放网络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402份问卷,回收问卷326份,其中有效问卷323份。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Cronbach a系数为0.97,大于0.7;进行KMO 和 Bartlett 检验,效度系数为0.949,显著性sig值为0.000,表明差异是显著的。因此,问卷整体的信度和效度理想,问卷数据可靠有效。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分析如图1所示。被调查人员来自医疗相关机构,其中以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最多(占35.28%),其次是医学教育机构(占16.87%)。调查群体中明确填写所属人群的人员占70%,其中以医务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为主(分别占比19.94%和20.25%),其他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医疗保险人员、患者、药品器械公司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医学教育工作者;明确选择使用数据目的的占70%;使用临床数据进行医药卫生研究、临床医疗和医学教育的人数最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使用数据进行行政管理和保险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人认为保护医学数据很重要,占88.85%。
图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分析
2.2.2 调查问卷设计框架
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于收集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其对数据公开的看法等,问题包括被调查者所属群体、使用医疗数据的主要目的、性别、年龄、所属的机构、对医学数据保护的重要性的看法和对医疗数据公开的看法,问题分为多选和单选;第二大部分为数据分级部分,包含42个问题,设5个安全级别(表1),相关群体根据背景知识结合自身理解对所设问题的安全级别进行选择,在分级设计的0-4级中选择一级,其中家族史及之后的数据中不包含能够识别患者信息的数据(即为脱敏后的数据)。
表1 医疗数据分类分级
对各选项的选择人数进行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以下信息可以公开:性别、民族、籍贯、血型、患者类型、卫生机构信息、患者的医疗保险类型和付费方式、收费项目名称和总金额、过敏史、手术名称、其他手术信息、药物信息和使用方法、药物过敏信息、体格检查项目信息、出院情况、医嘱信息、护理记录、日期时间。它们中包括间接描述患者人口学的信息、费用信息和住院过程中产生的诊断信息,这些数据单独识别个人的风险很小,大部分人倾向于公开此类信息。
半数以上人认为公开后可能危害个人的信息类别有:身份证号、姓名、出生日期、联系电话、家庭地址、家庭成员、患者联系人信息、医疗信息标识、家族史、疾病史。这部分信息以人口学信息为主,单个数据项直接识别患者个人的风险很大。
被调查者的选择主要集中在0级可以公开和1级危害个人。随着级别的增加,选择人数呈减少的趋势。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更多人可能只关注到个人隐私的层面,对于机构、社会信息安全的关注度较低;二是问卷中提到关于诊断、检查等信息是脱敏的,对于此类不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大部分人选择公开。
统计每题中各选项的人数,使用k-means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实验发现,k取4和5时对人口学大类中的数据划分过于细致,不利于级别的划分,各类中的案例数差异较大,数据不平衡;k取3时聚类效果最好。所以把级别从之前的5级更改为3级,即0级表示可以公开的数据;1级表示数据关系个人信息安全,数据泄露会对患者或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2级表示数据涉及机构信息安全,数据泄露会对机构的权益造成损害,可能影响社会秩序。
对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划分为1级的有身份证号、姓名、联系电话、家庭地址、家庭成员、患者联系人信息,划分为2级的有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医疗信息标识、医疗卫生人员信息、签名信息、家族史、疾病史、传染病史、助产记录。
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法规、标准,对得到的初步分类分级结果进行调整。国家标准GB/T 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将生育信息、以往病史、过敏信息、传染病史等个人的健康信息纳入个人敏感信息,民族、出生日期、家庭关系等纳入个人信息[14]。
国标GB/Z28828-2012《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对个人敏感信息的定义为“一旦遭到泄露或修改,会对标识的个人信息主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个人信息”。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种族、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基因、指纹等[15]。
参照上述标准,本次研究将民族的安全等级由0调整为1,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健康史(家族史、疾病史、传染病史、过敏史)、助产记录信息的安全等级由2调整为1。调整部分见表2。
表2 数据分类分级结果调整
根据表2可以看出,调整后人口学、卫生机构人员、健康史、手术4个大类中包含的二级类数据安全级别不同,如人口学大类中包含15个二级类,15个二级类又划分了3种不同的级别。
对于同一大类中二级类分级不同的情况,其保密等级以不低于最高保密等级的原则进行调整。
得出的最终分类分级结果为:人口学、标识、卫生机构人员、日期时间及签名类为2级,健康史、手术信息为1级,卫生费用、药物、检查、诊断及住院信息类为0级(表3)。
表3 最终建议的数据分类分级结果
本文通过对相关专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得到初步分类分级结果,并结合已出台的标准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界定对结果进行了修改,经过综合分析得出每一个分类的安全等级。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所需的数据项组成复杂,不同数据项的安全等级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规则模型,在应用的过程中按照设计好的模型对数据集进行分级。如由多个数据项组成的数据集,其等级为组成它的所有数据项的最高等级;由多条数据项组成的数据集,通过统计、分析这些记录可以获得某项指标,则该数据集的等级等于该指标的等级等。
利用上述规则模型,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数据集进行级别划分,进而将其应用于访问控制或者跨库联合识别中,防止有人故意申请使用一些低等级的数据,通过联合大量的有关联关系的低等级数据,用数据挖掘或者其他方法得到等级较高的数据,从而造成重要信息或隐私信息的泄露。
对医疗数据的分类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进步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数据项加入进来,也会有更细致的分级策略。希望本文的初步探索可以对同行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