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超, 李慧芹
(1.云南省德宏州天气雷达站,云南 德宏 678400;2.云南省德宏州气象台,云南 德宏 678400)
冰雹天气是大气中强烈对流运动发展的结果,范围小、时间短、强度大、突发性强、危害程度很大,常造成局地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是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冰雹天气是由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范围较大降雹过程常与南支槽、冷锋、低涡切变、急流等天气系统联系[1]。强风暴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即对流层明显的位势不稳定、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空间分布和强的垂直风切变[2],以及降雹天气需要在-10~-30 ℃之间有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深层垂直风切变和较低的0 ℃高度[3]。曹芳等[4]研究表明,影响冰雹天气的发生最重要的是中层干空气和强垂直风切变;江玉华等[5]指出高层侵入低层的干冷空气有利于大气不稳定结构的维持,是对流发展的重要条件;夏立花等[6]在研究一次强对流天气时发现高低空急流的配置形成的次级环流,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段鹤等[7-10]利用雷达资料对云南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个例研究,加深了对云南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强度、速度场和等中小尺度特征的认识。
德宏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地处横断山脉南部,地形地貌复杂,观测站网稀疏,加之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特征尤为复杂,用常规观测网很难捕捉到,给德宏冰雹天气的分析和预报带来了很大困难。近几年对于强天气的分析和预报,多基于对雷达资料的分析,或应用统计方法。本文综合利用ECMWF全球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9日的一次冰雹天气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深入认识德宏冰雹天气过程的特征,对德宏冰雹天气的临近预报和实际人工消雹作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本文采用1日4次、0.75°×0.75°的ECMWF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德宏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型号:CINRAD/CC,体扫模式:VCP11,位置:98.344°E,24.489°N,海拔高度:2 073 m)。由于冰雹没有降落在大监站,缺少降雹的具体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冰雹的大小,对后续利用雷达资料分析冰雹存在一定的困难。
受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影响,2016年3月29日01—13时,德宏州出现小雨局部中雨天气,17—23时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最强时段出现在17—21时,过程以冰雹天气为主,影响范围较广,维持时间较长,局部地区还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导致全州3个县市9个乡镇的烤烟和农作物严重受灾,造成经济损失共计1 328.94万元。
图1为3月29日08时的中尺度分析综合图,由图可见,500 hPa上南支槽为南北两支,呈阶梯槽形式,云南处于阶梯槽前,700 hPa高空槽落后于500 hPa高空槽,此阶梯槽为前倾槽,有较强的斜压性,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槽后的干冷空气叠置于槽前的暖湿气流上,增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北支槽前倾的程度大于南支,且移速大于南支,至20时北支位置已超越南支。500 hPa和700 hPa上云南为一致的槽前西南急流控制,水汽条件十分有利,200 hPa上高空急流位于滇西北一带,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槽前云系,高低空急流的存在,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700 hPa上滇西及其以西大部地区温度露点差在5 ℃以下,水汽条件很好,随着南支槽东移过境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德宏产生强对流天气的条件充分。
图1 2016年3月29日08时中尺度分析综合图Fig. 1 March 29, 2016 08∶00 mesoscale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map
0 ℃层到-20 ℃层是冰雹形成的主要区域,因此,0 ℃层高度和-20 ℃层高度是判断环境大气是否有利于形成冰雹的重要参数。统计29 a腾冲探空站出现冰雹天气的0 ℃层和-20 ℃层高度,0 ℃层高度在3.0~5.6 km之间,平均为3.9 km,-20 ℃层高度在5.8~8.3 km之间,平均为6.8 km[1]。分析腾冲探空站的温度时间剖面图(图2),0 ℃线和-20 ℃线所在高度在29日20时有明显的下降,且0 ℃线在650 hPa以下,-20 ℃线在400 hPa以下,符合出现冰雹的特殊层高度指标。
图2 2016年3月28日20时—30日20时腾冲探空温度垂直分布Fig.2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adiosonde temperature in Tengchong from 20∶00 28 to 20∶00 30 March 2016
沿98.5°E作θse的垂直剖面,29日08时(图略),23~25°N及28~29°N整个地面层基本为高能舌占据,且高能舌从地面延伸到600 hPa为对流不稳定区,包括德宏范围(23.8~25.6°N);中层有θse低值区域,低值中心主要位于27~28°N,高度在650 hPa附近。14时(图3a),该θse低值中心南移到了26~27°N,且中心高度下降到600 hPa,且从腾冲站20时探空资料相对湿度分析图上看到400~500 hPa之间存在很明显的干空气侵入(图4a)。20时500 hPa高空等温线图上德宏位于冷槽区域内(图4b),说明该θse低值区是中高层槽后干冷空气在向南入侵,且冷空气由高层向低层传播,干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到了20时,θse低值中心已经向南压到25°N以南(图3b),且高度下降到700 hPa附近,德宏中北部上空中高层θse低值中心正好位于低层θse高值中心之上,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配置很明显,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对应实况上德宏中北部出现了强烈的对流性天气。
图3 θse沿98°E的垂直剖面图Fig.3 Vertical section of θse along the latitude 98°E
图4 29日20时(a)腾冲站相对湿度探空分布图;(b)500 hPa等温线分布图Fig.4 (a)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Tengchong and (b) The distribution of isotherm at 500 hPa at 20∶00 on 29 March 2016(unit:I)
分析Δθse850-500的分布及演变(图5),29日08时大值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角,德宏上空的值为8~12;14时大值区域向东南方向移动,德宏上空的值增大为10~14;20时大值区域移到德宏上空,为16~18,位势不稳定急剧增加,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30日02时迅速减小至10~12,表明位势不稳定已经减弱,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束。可见Δθse850-500大值区的走向与此次对流性天气过程中中高层干冷空气的走向一致,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图5 2016年3月29日08时—30日02时Δθse850-500分布图Fig.5 The distribution ofΔθse850-500 (unit:) from 08∶00 29 to 02∶00 30 March 2016
图6为此次过程水平风速和垂直风速沿98°E的垂直剖面,29日 08时高空急流中心风速大于75 m/s,急流中心位于26.5°~28°N,德宏高空最大风速为50-60 m/s。上升运动主要位于高空急流轴下方,最大上升速度达-1.2Pa/s以上,德宏上空主要为下沉气流控制;14时高空急流南压,急流中心风速减弱为70m/s,德宏高空最大风速在55~65 m/s之间,垂直速度最大值也减弱至-0.65Pa/s,最大值区位于德宏上空600 hPa附近,在0 ℃线之上,有利于冰雹的产生;20时急流中心南压至德宏上空,但急流轴中心风速下降至65m/s,德宏高空最大风速降至50-65 m/s之间,上升运动大值区也减弱并南压23°N以南,德宏上空中高层出现下沉气流,对流条件逐步减弱;30日02时,急流轴中心仍然位于上空,中心风速继续下降至60 m/s。实况上德宏于17时开始出现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由于低层风速变化不大,高空风速的增大一方面意味着垂直风切变的加强,高空的大风将云体上方的暖湿空气带走,起到通风作用,对流云的发展和维持十分有利;另一方面高空急流的出现导致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
图6 沿98°E的风场和垂直速度剖面图Fig.6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wind(unit:m/s) and vertical velocity (unit:Pa) along98°E
运用德宏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2016年3月29日17时17分左右在盈江西北部有很强的对流风暴开始进入德宏(图7),回波强度60 dBz,回波顶高达14 km(剖面图上显示的高度没有算上雷达的海拔高度,偏低2 km),且出现了很明显的虚假旁瓣回波(图8),其产生与粒子的强散射能力密切相关,反映了云体内强烈的上升运动,一般只能在雹云回波中探测到。随后对流云团不断发展并向东南方向移动,17时34分风暴呈现出典型的超级单体钩状回波结构和弱回波区特征,剖面图上可以看到有穹窿和回波悬垂结构,说明存在很强的上升气流。18时20分出现“人”字形回波,对应速度图上从低层气旋性辐合逐渐转为高层辐散(图略),风暴顶辐散的存在,使得强上升气流得以维持和云中的凝结潜热及时扩散,有利于冰雹的增长和大冰雹的形成,它的存在是冰雹云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19时10分在1.5°仰角的反射率因子图上探测到V型缺口,且观察到比较明显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是探测大冰雹的指示性指标,它在探测降雹的指示性作用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三体散射出现10~30 min后往往会产生地面降雹和大风[4]。19时50分在盈江的西南部探测到一典型超级单体钩状回波,19时56分结构更加清楚,0.5°仰角的反射率因子图上有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剖面图上云体倾斜,且有明显的回波悬垂、回波墙、旁瓣回波以及大片的云砧,超级单体发展十分旺盛,大于50 dBz的强回波区高达8 km,远在-20 ℃线以上,高空风速逐渐增大,出现速度模糊,这与探空图上高空急流相对应。超级单体的钩状结构维持3个体扫后消失,20时13分反射率因子图上有界弱回波区消失,剖面图上回波顶高度下降,内部结构松散,边缘发毛,超级单体进入消亡阶段,过程逐渐减弱结束。
综上分析,可见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强回波高度很高,均在7 km以上,且探测到旁瓣回波、TBSS、钩状回波、“V”形缺口、有界弱回波区、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风暴顶辐散等特征。这些回波特征对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11]。
①此次过程有利的环流形势是:阶梯槽形势和前倾槽结构有较强的斜压性,增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槽前西南气流带来了充足的水汽,高低空急流的存在提供了强的动力条件。
②腾冲探空站0 ℃线和-20 ℃线高度在冰雹发生时有明显的下降,且0 ℃线在650 hPa以下,-20 ℃线在400 hPa以下,对降雹十分有利。
③中层存在干冷空气侵入,高层θse低值中心正好位于低层θse高值中心之上,高层干冷和低层暖湿的配置很明显,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Δθse850-500大值区的走向与此次对流性天气过程中高层干冷空气的走向一致,对干冷空气的活动区域有指示作用。
④高空急流在减弱南移影响德宏时,德宏上空高空风速的增加,加剧了垂直风切变,产生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云的发展和维持。
⑤此次对流冰雹天气主要是由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在反射率因子图上探测到典型的TBSS、钩状回波、“V”形缺口、人字形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弱回波区等特征;在RHI图上表现出更加典型的冰雹天气特征,出现了虚假旁瓣回波、穹隆、回波悬垂等特征,强回波高度(>50 dBz)均在7 km以上,在-20 ℃层以上;径向速度图上从低层气旋性辐合逐渐转为高层辐散,使得强上升气流得以维持和云中的凝结潜热及时扩散,有利于冰雹的增长和大冰雹的形成。
图7 0.5°仰角反射率因子演变图Fig.7 The evolution of reflectivity on 0.5°elevation
图8 VCS垂直剖面图特征Fig.8 VCS vertic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
[1] 许美玲,段旭,等.云南省天气预报员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58-171.
[2]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0:1-12.
[3] 吴剑坤,俞小鼎.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与预警技术综述[J].干旱气象,2009,27(3):197-205.
[4] 曹芳,李昀英.一次特冰雹过程的中尺度低压特征及发展因子分析[J].冰雹灾害,2011,30(1):28 -35.
[5] 江玉华,刘娟,何跃.一次伴随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J].气象科技,2011,39(2):172-180.
[6] 夏丽花,冯晋勒,黄美金,等.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气象,2006,32(7):110-114.
[7] 段鹤,严华生,王晓君,等. 滇南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的多普勒统计特征及识别研究[J].气象,2011,39(10):1216-1227.
[8] 李德俊,唐人毛,熊守权,等.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特征及临近预警[J].气象,2011,37(4):474-480.
[9] 张腾飞,段旭,鲁亚斌,等.云南一次强对流冰雹过程的环流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6,25(3):531-538.
[10]马红,胡勇,郑翔飚,等.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J].气象科学,2010,30(6):874-880.
[11]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9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