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与行业产业需求度测算的实证研究

2018-03-22 05:05孙继红
大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工学规模设置

孙继红 李 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即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规模不再是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重质量、调结构、促内涵成为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专业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基础和载体,是高校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纽带之一。专业建设又处于高校改革与建设的龙头地位,既是各项微观教学改革建设的载体,又反映了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思路等宏观问题。教育部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对试点专业建设的深度剖析来总结经验。[1]“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总体要求和“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扩开放、强保障”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展专业与产业需求评价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阶段的必然要求。

研究首先根据《规划纲要》推进高校“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的精神,以“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为指导思想,建构省域层面的高校专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江苏作为典型省份进行实证分析,并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学生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设置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部对我国普通高校专业目录已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与修订。综合各方研究观点,关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设置雷同、专业设置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

本科专业设置雷同问题的研究多以某省或某地区的本科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如宗利永等以上海地区高校为例,对本科专业重复设置现况、成因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2]孙翠花和孙爱真专门对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离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考虑不同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创造产值的不同,分析了高校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的现状,主要包括高校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市场需求”,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符。[3]

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主要是美、英、德等国在本科专业设置方面的优秀经验,学术界对国外大学的本科专业设置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文霞和郭雷振以美国专业分类目录(简称CIP)为参照,将10所美国研究型高校当前本科专业设置与CIP-2000中的教育专业目录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美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和特点,发现美国本科专业设置除了在CIP专业目录以内的,还有很多跨学科专业。[4]胡春春等通过回顾德国高等学校发展史,结合“博洛尼亚进程”,重点分析了德国联邦统计局定期发布的“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和“专业群、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两种专业目录,并与中国的专业目录相比较,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或者专业概念过于宽泛,定义不够准确。[5]

国内对于专业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较少,系统性研究专业评价的专著不多,仅有若干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与专业评价相关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是关于专业评价目的、功能等相关理论研究。姚志清最早在国内基于计算机专业评估经验总结基础上对专业评价的目的功能进行了讨论;[6]毕家驹从学术评审的四个项目介绍了香港学位教育的专业评估;[7]李健宁[8]、赵坤等[9]分别从学科竞争力、重点学科竞争力视角提出了学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第二是关于专业评价国际比较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与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大陆专业评价的比较。如毕家驹等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网等推出了介绍欧美国际专业评价与鉴定的系列文章。

第三是关于学科评价相关实践研究内容。最早是山东省研究制定了一套《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评价方案》;廖益等对广东省名牌专业、重点学科进行了评估研究。[10]张晓丹从竞争力视角对大学专业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11]邱均平等连续多年发布中国大学及专业评价报告。[12]

第四是关于区域专业的实证研究。中国教科院首次从社会需求度角度建构了省域专业社会需求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省专业社会需求度评价进行了测算,向2016年9月全国高校事业计划会提交了31省专业评价个性化分析报告,得到了教育部和各省高度评价。[13]

2016年和2017年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连续两年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本科专业评估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组织推动各省开展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并将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2016年以前仅有少数省份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真正开展一轮及以上专业评估工作的仅有青海、辽宁和上海等个别省市。《关于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各省推进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才得以全面铺开。通过对各省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进行分析解读,可以发现在国家下发通知之前,各省发布的专业评估方案具有一定差异性,而随着国家通知出台后,后续省份的评估方案趋同化严重,基本是在辽宁方案基础上的小幅调整。[14]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开展对高校专业与产业需求度进行测算评价,首先可以为国内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实践提供参考,在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典型省市进行专业分类评价,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在借鉴西方专业评价理论基础上,探寻符合我国区域专业评价的路径与方法。其次可以为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价管理体系提供决策参考。尽管我国专业评价的实践进行了多年,但时断时续,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本科专业评价的全面分析与总结,预测专业发展走向,为制定专业设置与管理的政策提供咨询和参考,从而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价制度体系。第三,可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江苏省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验证的有益探索,可以在评价目标、评价方案科学性、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处理等方面建立既与国际相接轨又能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社会需求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区域内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为开展高校专业分类评价和分类管理提供参考。

三、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的首要目的是能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结构布局的现状及问题诊断,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及相应的差异化资源配置,引导高校的专业建设重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是能够应用专业社会需求评价结果,建立监测专业与产业、市场协调发展的专业需求预警机制,为全国、省域、高校的专业管理、设置与建设提供客观、有效信息,促进专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基于上述评价目的,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的维度主要从产业适应、市场供用和区域布局三个方面设计了3维度9项指标的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1。[15]

产业适应主要用于反映专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持程度,体现不同专业在区域(省域层面)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引导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设计了3项指标,分别是专业与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市场供用主要基于各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供需实际表现来反映专业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满足程度。设计了4项指标用于测量专业的市场供用,分别是专业的本省供用比、专业的区域供用比、专业的省外就业率和专业的省内就业满足度。为了能测度专业设置与高校所在省份、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适应程度,课题组设计了2项指标,采用中科院科技政策研究所汤玲等[16]提出的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专业在本省、区域布点协同程度进行测量,该指标属于合成指标。

表3-1 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

四、评价结果:专业社会需求状况总体判断

根据专业社会需求度测算结果可以将江苏本科专业划分为需求度高、需求度中和需求度低三个类别。本节着重分析需求度高与需求度低两个类别专业情况,并对目前招生规模大、招生布点多的相关专业需求度分类。

江苏省265种本科专业中,需求度高的专业数量共有66种,需求度低的专业数量为63种。需要重点关注布点较多、招生规模较大专业的社会需求度状况。2015年江苏本科招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72种专业招生合计占当年招生总数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这72种专业社会需求度分类见表4-1。从中可以看到,72个招生规模大的本科专业中有22种属于需求度高的专业,有13种属于需求度低的专业,其他37种专业属于需求度中的专业。

表4-1 江苏招生规模大专业社会需求度分类

根据各专业社会需求度值大小,分别列举出本科需求度高或低的前20位专业。

1.需求度高的前20专业

需求度高的前20位本科专业依次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工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工学)、信息工程(工学)、动物药学(农学)、机械电子工程(工学)、眼视光学(医学)、软件工程(工学)、制药工程(工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金属材料工程(工学)、车辆工程(工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学)、农业水利工程(工学)、应用心理学(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工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材料化学(工学)。绝大多数属于工学类专业,另有部分医学、理学和农学类专业。

2.需求度低的前20专业

需求度低的前20位本科专业依次是:哲学(哲学)、 雕塑(艺术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艺术学)、中医学(医学)、地球化学(理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德语(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摄影(艺术学)、生物医学工程(工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工学)、历史学(历史学)、国际政治(法学)、意大利语(文学)、水产养殖学(农学)、天文学(理学)、化学(理学)、朝鲜语(文学)。需求度低的本科专业几乎涵盖除军事学外的其他学科门类专业,需求度最低的前20位专业主要涉及艺术学、文学(外国语言类)、法学、历史学、医学、理学、农学和工学等专业。

通过矩阵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出评价对象在各方面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合理进行分配,有针对性地确定需要提升的重点。

课题组采用矩阵分析法,基于测算出的专业社会需求度分类(需求大、中、小三类)与各专业招生平均规模分类(规模大、规模中和规模小)进行对照比较,确定出各专业规模发展区间。根据社会需求度分类和招生平均规模分类可以将江苏省265种本科专业、发展趋势区间划分为9种类型:需求大—规模大、需求中—规模中、需求小—规模小,这三者类型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度分类均一致,属于保持现有规模区间范畴;需求度分类优于招生规模分类的,即需求大—规模中、需求大—规模小、需求中—规模小,属于适度发展规模区间范畴;需求度分类低于招生规模分类的,即需求中—规模大、需求小—规模大、需求小—规模中,此种类型属于压缩现有规模区间范畴,应当对此类专业予以重视,在安排未来招生计划时,适度减少其招生规模。这里我们集中关注两类:需求高—规模小的“稳增发展类”;需求低—规模大的“减持发展类”。

江苏省265种本科专业中“需求高—规模小”的专业共有19种,可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包括核工程与核技术、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电磁场与无线技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卫生检验与检疫、眼视光学、录音艺术、地质学、水质科学与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海洋药学、放射医学、科学教育、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勘查技术与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印刷工程、石油工程等。

江苏省265种本科专业中“需求低—规模大”的专业共有18个,未来需适当压缩招生规模,具体是:经济学、经济统计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侦查学、日语、历史学、化学、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测绘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医学、工业工程、美术学、旅游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等。

五、对策建议

基于前面相关内容分析,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关注多层面需求度均一致的专业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一直是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研究的主题大多集中于问题的探讨,而对问题的解决少有系统的专门研究。本研究从供需的角度审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基于社会需求度视角分析高校本科专业如何设置调整,突破了从体制、管理等视角研究高校专业设置的局限。专业社会需求度值是基于专业与产业关联、专业市场供需以及专业区域布局的综合评价值。能够反映专业与产业关联程度、专业供求关系以及专业区域分布情况。需要特别重视同时在省域、区域和国家层面测算的需求度值均高的专业。

(二)关注需求度与招生规模关联相反的专业

通过矩阵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出评价对象在各方面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合理进行分配,有针对性地确定需要提升的重点。

课题组采用矩阵分析法,可以测算出全国、区域以及各省本科专业社会需求度分类(需求大、中、小三类)与各专业招生平均规模分类(规模大、规模中和规模小)进行对照比较,确定出各专业规模发展区间。根据社会需求度分类和招生平均规模分类可以将各省本科专业发展趋势区间划分为9种类型:需求大—规模大、需求中—规模中、需求小—规模小,这三者类型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度分类均一致,属于保持现有规模区间范畴;需求度分类优于招生规模分类的,即需求大—规模中、需求大—规模小、需求中—规模小,属于适度发展规模区间范畴;需求度分类低于招生规模分类的,即需求中—规模大、需求小—规模大、需求小—规模中,此种类型属于压缩现有规模区间范畴,应当对此类专业予以重视,在安排未来招生计划时,适度减少其招生规模。这里我们集中关注两类:需求高—规模小的“稳增发展类”;需求低—规模大的“减持发展类”。

(三)关注大规模专业中布点多层重复的专业

专业布点重复率可以反映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开设比例,该指标属于区间指标,专业布点重复率过高或过低均不好。重复率过高,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趋同化,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性;重复率过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认可度不高,同样存在就业困难。对于布点重复率过高、专业布点数较多的专业,特别是在省域、区域和全国层面布点重复率均过高的专业,在未来“十三五”分专业招生计划制定过程中应采取限制新增布点等措施。

(四)关注未就业率较高且结构占比不合理的专业

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受控的高等教育供给条件下,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会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预期社会生产效率与高等教育人才实际社会生产效率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才结构的经济效能,因此除了要关注专业毕业生的未就业率外,还要同时兼顾专业的结构占比。毕业生未就业率指标作为负向指标可以反映人才培养的过剩程度。专业未就业率越高,说明人才培养越过剩,反之则紧缺。而专业结构占比则是指高等教育某专业人才供给在总供给中的比重除以该专业人才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它可以较好反映高等教育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以及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专业结构占比值越大,则说明专业供给比重太高,不适应专业市场需求。

注释:

[1]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 fi les/business/html fi les/moe/moe_42/200409/1182.html.

[2]宗利永,等.本科专业重复设置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上海地区高等学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7,(23):29-33.

[3]孙翠花,孙爱真.高校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29-31.

[4]刘文霞,郭雷振.美国CIP中等后教育专业设置的演变——兼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专业结构[J].高教探索,2012,(1):46-53.

[5]胡春春,等.德国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及学科专业设置——传统、现状和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124.

[6]姚志清.在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J].中国电子教育,1996,(3):6-9.

[7]毕家驹.香港的学位和学位授权学校评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5):51-53.

[8]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9]赵坤,等.学科评估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的运用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5,(4):339-341.

[10]张晓丹.高校竞争力与大学专业评价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5,(1):64-66.

[11]廖益,等.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评价五年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6,(4):56-62.

[12]邱均平.2016年中国大学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4-110.

[13]孙继红.国内专业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7,(12):45-52.

[14]纪宏.各省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内容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7,(12):61-65.

[15]张男星,孙继红,等.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大学(研究版),2017,(11):15-20.

[16]汤铃,等.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的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4):594-602.

猜你喜欢
工学规模设置
盐工学人
——宋辉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外储4月站稳3万亿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