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鹏
2017年,《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颁布实施,81条人才新政深化落实,全国首个人才公园开园,首个“深圳人才日”活动成功举办,深圳市人才集团及千里马国际猎头公司成立……
深圳持续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加大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2017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12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66人,新增新增国内高层次人才73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58人。招收进站博士后935人,同比增长20%。引进各类人才23.36万人,同比增长35.67%。
在继续贯彻落实“人才81条”和“孔雀计划”基础上,深圳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和修订人才伯乐奖、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发放办法等政策。做好“广东特支计划”、南粤百杰、“广东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推荐工作。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加大博士后招收规模,继续打造博士后“人才战略储备库”;目前,深圳市已设立博士后流动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85家、博士后工作分站20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9家。
融全球智力建设“人才特区”
2017年11月1日,是深圳首个法定人才日,也是深圳正式施行《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日,具体包括“68条”人才新政,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条例》提出将通过以租赁为主,租赁、出售、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人才安居保障。对此,深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将为人才提供30万套住房。
近五年来,深圳市本级人才类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政预算从2013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3.4 亿元,增幅高达277.39%。对引进的高端“团队+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奖励在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设立“人才伯乐奖”,鼓励企业海外揽才,对成功引进特定高端人才或团队的,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小康》记者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2018年,深圳市将紧密围绕高质量發展的根本要求,精准对接城市发展实际需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人才公共服务手段,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努力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特区”,为推动更有质量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加速高端集聚,创新引才聚才体制机制。加大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重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全年实现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做好鹏城杰出人才等人才选拔工作,发挥典范效应。强化博士后“人才战略储备库”功能,完善博士后管理及资助制度,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
二是立足全球视野,进一步完善海外引才引智工作机制。修改完善“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评审办法,在全球坐标系内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以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成立为契机,推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市场化运作。充分整合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园区等资源,创新第二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办赛机制,力争更多海外高端人才和项目落地。继续举办“人才智路演、创业大讲堂”系列公益活动,为海归创业者搭建创业指导、产品展示、项目对接的平台。争取国家部委授权落地并切实做好外国人才签证实施工作,实施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模式,为外国人才来深创新创业提供更大便利。
全面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
2月12日,深圳召开了深圳市组织部长会议,会议上向外界透露,步入新的一年,深圳将全面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育才用才政策,厚植深圳的人才优势。
新的一年,深圳将朝着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方向推动柔性机制改革,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深圳的人才优势。
据了解,在前期人才普查的基础上,深圳将全面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并形成了新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总体框架:第一层次是《深圳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已于去年颁布实施;第二层次是制定或修订2项计划,即制定以人才培养、激励、服务和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的“鹏城英才计划”,修订以人才引进为重点的“鹏城孔雀计划”;第三层次是制定或修订若干项配套措施,包括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柔性引才用才、创新型青年企业家培育等;第四层次是制定或修订若干项操作规程,涵盖人才工作站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奖的实施细则等。四个层次的政策框架,位阶高低有序、层次递进互补、效力统一协调。
此外,2018年深圳还将完善人才发展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制定完善人才引进目录,从人才供给端发力,通过人才认定标准、奖励激励等导向性措施,使人才引进与高科技产业相匹配,防止人才错配和浪费。打破身份、体制等壁垒,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进一步向高校和科研机构下放岗位设置、人才招聘、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权限,赋予用人单位人财物更多自主权。同时,还将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退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范围,建立市场主体协同的人才诚信联盟。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