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与西北大开发

2018-03-21 09:06侯起秀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卫青边疆地区汉武帝

侯起秀

一、北伐匈奴逐单于

公元前141年,长安城里鼓乐喧天,凯歌高奏,一位16岁少年威武地登上皇帝宝座,他就是在历史上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的汉武帝。从此,汉武帝开始了长达54年的执政道路。

西汉建立后一直以“黄老之学”作为治国理政指导思想,奉行“无为而治”政策,对西汉前期休养生息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在“无为而治”政策下,西汉对匈奴以和亲换和平,但强大的匈奴并不满足,不时越过边境进入西汉内地烧杀抢掠,对关中平原造成严重威胁。汉武帝登基后变革图强,以儒家学说取代“黄老之学”,独尊儒术而罢黜百家,强化中央政权统治,推行中央集权政策;对匈奴决心以武力相对、坚决北伐。

汉武帝挑选出身寒微的卫青为北伐统帅。卫青不负重托,先后指挥了著名的漠南战役、河西战役和漠北战役。

漠南战役开始于公元前130年。当时,匈奴欺西汉软弱,耀武扬威杀入上谷郡(在今河北西北部),吓得老百姓四散奔逃。警报传到长安,气得汉武帝咬牙切齿,命三路大军同时出动合围匈奴军队,但只有卫青指挥的大军取得胜利。这次胜利奠定了卫青的统帅地位。又过了两年,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组织了2万多骑兵从今天的辽宁西部入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境内。汉武帝命卫青率3万骑兵出雁门关反击匈奴,斩获匈奴数千人,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第二年,匈奴又分数路进犯辽西、河北,遭到卫青的迎头痛击。卫青率部乘胜追击,从河北平原追到蒙古草原,又从蒙古草原追到陇西高原,纵横数千里,大败匈奴,一举把匈奴赶出了黄河河套地区。

河西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4年。匈奴为夺回河套地区多次发动进攻,汉军以长城为屏障积极防御,汉武帝知道后命卫青大举反击。卫青率10万大军三面出击,形成迂回包围的钳形攻势,几乎将匈奴大军全歼。次年春天,卫青奉命主动出击,杀敌近2万人,迫使匈奴单于远走漠北。

漠北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大漠以北,举目荒凉,不时刮起暴风,吹得昏天黑地,鬼哭狼嚎。面对这个恐怖而陌生的地方,西汉军队敢不敢深入大漠,打一场漠北战役呢?匈奴单于远走漠北后,汉武帝与出使西域回来的张骞日夜商量,制定了在茫茫沙漠和无际草原中后勤保障、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具体方案,最终决策派卫青率15万步骑兵分两路出征。卫青亲自率精兵奔驰500多公里,直袭单于老营,与匈奴决战。单于见卫青兵强马壮,势不可当,趁着天黑风起、飞沙走石、昏天黑地,带数百人突出重围,往西北方向逃去。卫青发轻骑猛追,可惜未擒到单于。这次战役共斩获匈奴9万人,一举歼灭匈奴主力。从此,单于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这里王庭,又称单于庭,指匈奴首脑总部),也就是说,在大漠以南再也见不到单于的影子了。

北伐匈奴只是开发西北边疆的第一步,必须把先进的农耕文化移植到西北边疆扎下根来、开花结果,才能守住边疆。汉武帝对此早有打算,在进行三大战役的同时就着手移民实边的工作。

二、移民实边气象新

早在秦朝就采取了戍卒备边和移民实边的办法,但采用的是暴力强制手段,终于激起大泽乡农民起义。当时的著名思想家晁错认真地总结了秦朝速亡的经验教训,提出必须把移民“守边备塞”和开发、建设边疆“劝农力本”两件大事贯通起来、一起解决,必须通过利益诱导移民自愿戍边屯垦。他的新方案是:首先,在边疆地区选好移民点,“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且置家具田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由政府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保证移民迁徙到边疆后有水喝、有地种、有房住。其次,选择健壮的“罪人”或贫民前往边疆地区,有管理能力的就安排做管理移民的官员,没有成家立业的就帮助成家立业,并给予冬夏衣、糧食,一直到能自给为止。这样,先到的移民安乐而不思故乡,势必对内地贫民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出现相募而劝往的景象。

晁错这种变强制移民为自愿移民的思想,不仅考虑了移民实际利益与国家长远利益的紧密结合,而且考虑了在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经济的战略意图。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关中、蜀汉、三河、齐鲁等地,除比邻关中的蜀汉地区外,是一条沿着黄河及其主要支流形成的狭长地带。由于这一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农耕区和农耕文化,但这里土地有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土地问题更加突出,而边疆大多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具有极大的土地开发潜力。

汉武帝为配合进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实行了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实边,把晁错的思想变为现实。西汉夺回河套地区后,立即在阴山以南的河谷地带设朔方郡(郡治在今内蒙古磴口县)、五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由于朔方郡位于西汉国都长安城的正北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西汉王朝不惜重金大规模修筑了朔方城,并从内地招募10万移民迁到朔方郡,又重新修复蒙恬当年兴筑的阴山南麓长城,形成了黄河和长城两道防线,长城因河而为固,黄河因城而为坚,从而彻底解除了匈奴从正面进攻关中地区的威胁。

自此以后,汉武帝不断加大移民的规模,在公元前121年,一次从内地向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北移民的数量就达到了72万多人。西汉在夺取河西地区以后,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通,为保障“丝绸之路”安全,汉武帝又下令在河西地区驻军屯垦。当时在西北边疆地区从事农垦的军队达到60万人。由于大批农业劳动力的输入,使边疆地区迅速由牧业经济转为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二元经济。这种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由几百万移民带到边疆地区的文化是历史性的,对于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0多年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西北边疆地区农业与牧业相结合的二元经济一直没有改变,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形势一直没有改变。

汉武帝对边疆地区充满新期待,因为农业虽有发展,仍不能满足驻军的需要。他把目光放到了推广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和发展灌溉农业上。

三、兴农修渠利千秋

汉武帝到西北边疆巡视,亲眼看到军民新开垦的土地大都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特别在黄河冲积平原上水系众多,非常适合发展灌溉农业,但由于缺少铁质农具、缺少引水渠道、耕作方式粗放,劳动生产效率很低。汉武帝当场决定由官方统一生产铁质农具,然后配发军民,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汉武帝又派一位技术高超的农业专家来西北边疆地区推广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这位专家名叫赵过,发明了一种叫代田法的耕作技术。所谓代田法,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在秋收以后“一畮三甽”,即在1亩地里挖3条垄沟,把土堆在垄沟旁边形成垄台;二是春季播种在垄沟里,由于有垄台的防风保水作用,提高了种子出芽率;三是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台的土培在禾苗根部,到了盛夏的时候,垄台的土已经全部培完,因此作物的根扎得很深,提高了抗风抗旱能力,同时有利于夏季排水防涝。这是一种非常适合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耕作技术。汉武帝起初带着怀疑的态度让赵过在空地上做试验,结果大出他的意料,当年粮食亩产量比普通耕作方法增产超过25%。

赵过不仅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而且把“三犁共一牛”的先进耕作技术也带到西北边疆地区,使之成为当时西汉境内少有的牛耕地区。大量先进技术的推广,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

西北边疆属于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只有因地制宜兴建水利工程,才能保证粮食稳产高产。自公元前109年黄河下游瓠子堵口后,西北地区水利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出现了各地争引黄河和川谷水溉田的盛况。以宁夏平原为例,如今有名可查的诸如汉渠、高渠、光禄渠、七星渠、尚书渠、御史渠等引黄渠,原始渠道均为汉朝修建,也就是说当时已基本确立了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布局。当时修建的灌溉工程不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相传在汉武帝时期,在宁夏平原黄河以东修的汉渠,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在今吴忠市)西南回注黄河,灌溉面积比秦渠还大。

农业大发展使昔日荒凉的西北边疆地区出现了“人民炽盛, 牛马布野”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一度被逼无奈以赤贫身份背井离乡迁徙到这里的移民再不为衣食犯愁。这里不仅成为驻军的粮食基地,而且成为西汉军队饲养战马、培养骑兵部队的重要基地;不仅粮食自给自足,而且不时调粮入关接济内地。

有人或许要问,为何瓠子堵口影响到西北地区水利发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说到一个人和一本书。由于这个人参加瓠子堵口有感而发,在这本书里专门记录了我国治水的脉络,使我们今天能够了解瓠子堵口的壮举,看到汉武帝时期水利发展的概貌。这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四、丰功何以传后世

公元前110年初春的一天,司马迁忽然接到父亲在洛阳病危的消息,他急忙翻身上马出了长安城,向洛阳狂奔而去。他父亲是史官,汉武帝要去泰山封禅,他必须随行,但年迈体弱,偶感风寒,走到洛阳就一病不起。汉武帝特许老人家留在洛阳养病。

司马迁冲进洛阳城,跑到父亲身边。父亲已经奄奄一息,拉着儿子的手交代说:“儿啊,我死之后,你必为史官。中国从孔子以后400多年没有历史,我对此感到十分害怕,本来想写一部论著,但壮志未酬啊。希望你继承我的志愿,完成这部著作!”说完,撒手人寰。司马迁怀着悲痛心情,刚料理完父亲后事,就接到汉武帝通知,让他追上封禅队伍,随行记录封禅大典。

汉武帝这次封禅随行有18万步骑兵,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500多公里,威风凛凛,旌旗飘飘,走得很慢。司马迁追到黄河边就赶上了汉武帝。

汉武帝面对黄河正在挥鞭怒吼。原来在公元前132年夏天,黄河在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南)决口夺流,溃水南下与淮河、泗水连成一片,有16个郡受灾。当时,汉武帝为应付南征北战已经焦头烂额,而且这次决口确实难于堵复,因此,20多年任凭黄河自由泛滥,使黄泛区人民饱受苦难,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地步,中原流民多达200万人,这也是西北边疆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火耕水耨”的落后状态,那里卑湿的自然环境使人早夭,令中原人望而生畏,因此比较而言,西北边疆是中原人逃生的一个不错选择。

汉武帝目睹黄泛区人民的凄惨状况,“肃然自新”,立即下令免除黄泛区税赋,并从随行大军中拨出数万人进行堵口。次年,汉武帝巡祭天下名山大川后,亲临瓠子指挥堵口,并作《瓠子之歌》两章。试将其中第一章翻译成现代汉语:“瓠子决口啊有何办法,浩荡洪水啊民居尽被冲走。尽被冲走啊老百姓到哪安身,堵口艰难啊真是移山填河。移山填河啊大水还在流,鱼跃欢腾啊声震天日。加快堵口啊老百姓流离失所,蛟龙快走啊你才能回归大海。河归故道啊全靠上天保佑,若不祭天啊老天怎知此事!为我问河伯啊因何如此残忍,黄河泛滥啊让我满肠愁楚?黄河改道啊淮泗都遭殃,久不归故啊但愿水稍缓。”

随行的司马迁一边记录着,一边悲痛欲哭。他是为黄泛区黎民百姓而悲啊!他从心底里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喊声,决心在《史记》里专门写一章《河渠书》。

就在司马迁夜以继日写《史记》的时候,一件不幸的事从天而降。公元前99年,司马迁的好友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借机问桀骜不驯的司马迁该不该杀李陵全家。司马迁想都没想,说:“李陵带5000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几万匈奴鏖战,虽败犹荣!依我看他是假投降,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汉武帝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朕?”下令处以司马迁宫刑。司马迁遭此横祸,本想一死,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忍辱负重,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

司马迁在《河渠书》里写道:“自是(瓠子堵口)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由此我们知道瓠子堵口对汉武帝以及整个统治阶层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汉武帝是伟大的,在他领导下我国西北地区得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但是人民更伟大,没有卫青的英勇善战就不会赶走匈奴,没有晁错的思想智慧就不会实现自愿移民,没有赵过的技术发明就不会有西北农业大发展……没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就不会让后世永远记住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

猜你喜欢
卫青边疆地区汉武帝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