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摘 要:基础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与开端,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对任何新鲜事物均充满新鲜感。不过,小学阶段的学生,尽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其思维意识并不丰富,也不独立,极易进行模仿。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品教育同样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而从小学阶段抓起,则可以标本兼治。小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优化、创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由此获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笔者重点探讨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途径、方法,从而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一次理论尝试。
关键词:思想品德;小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18-02
作为课程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个人素质、道德意识、理念、思想的养成。为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标准相适应,才可以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发展、进步。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概况得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优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理念滞后
现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领域内,相关课程受到有意无意的忽略,教育从业人员对此普遍持漠视态度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将思想品德课程当成辅助性课程对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可有可无,教与不教一个样、学不学习一个样;其次,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没有理性认识,所以,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程占据了更多的教学时间,教育从业者同样只将提升小学生的语数外等基础课程成绩当作重点内容来抓。囿于认知上、思想上的观念落后,或者说不成熟,导致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受到各类所谓“主科”的挤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在基本教育方向上发生了偏差。
(二)教师表率作用不突出
尽管与家长相比,教师只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第二任”老师,但是,教师行为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却是不争的事实。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模仿能力与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同时其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形成,他人的一言一行均极易影响到小学生的语言、行为。从教学实践来看,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表率作用并未发挥出来,部分教师的行为、言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从而影响了小学生的精神、内心,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明显降低了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學形式陈旧
教学方式会从本质上影响到思想品德教育。纵观国内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教学方式滞后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传统课堂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仍然在沿用,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下是既成事实,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不但无法有效地吸引小学生,而且会明显降低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以教学模式改变为依据,实现课堂结构优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二、新课改背景下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转变理念,强化认知
从教师的主体地位来看,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加深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完成传统教学理念转变,努力达到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标准,这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教育主管机构提出素质教育的主旨。
因此,必须对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进行高度关注,关注小学生的个人品格、思想道德意识的培育,而不能只是关注其语数外等基础课程的成绩,这也是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从小学思想品德课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来看,思想品德教育及教学课时保障必须引起小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这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综合发展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自基础教育开始,直至高等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主线,也是育人的基础所在。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提升,对自身的行为、语言等加以严格规范,做好学生的表率,让自己的正确言行成为小学生的模仿对象,以此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强化实践,训练探究能力
全面倡导教学模式创新,以此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基于学生为本这一基本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进行主动拓展,基于探究、实践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
课堂中,教育教学必须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设置,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探究,利用探究式教学来引导小学生学会“探究”问题,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由此对其独立学习的习惯、能力进行培育,将有利于小学生的发展成长。对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育、锻炼,对其发展、成长有利,健全小学生的意识、思维,能为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课程内容来看,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以此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属性,让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通过营造现实生活情境,来完成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更高。教师可以进行生活情境设置,以此启迪小学生的智慧,将其正义感全面激发,教会小学生正确地应对、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对于“扶不扶”这一现代社会争议性最多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小品《扶不扶》(马年春晚),引导小学生对该小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完善,使其能亲自获得体验现实情境的机会。由小学生自行判断“扶或不扶”,无论学生做出何种选择,教师不打断,只在表演结束后,再总结学生的选择,且把更富实践性的观点总结出来,由此展开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把“助人为乐”的理念传递给小学生,这将有助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效率提升。
(四)强化课堂互动
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对学生接受知识点更有利。基于互动,可以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比如,让小学生以小组形式回忆、描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助人事例,并重点强化互帮互助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此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必须牢牢掌握,及时归纳,由此向学生传授思想品德知识,最终实现“激浊扬清”式教育,实现积极引导、激发的作用,实现思想品行教育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新课改设立了更高的教育教学标准,基础教育是这一更高标准实现的基础。小学是一个人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理念、意识的启蒙时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强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可谓正逢其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优化的重点在于,对其实践能力进行重点培育,全面引导小学生参与课外实践,对教材进行持续不断地充实完善,让教材内容的生活意味更浓。因此需要注重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着力于轻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将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全面提升,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基本标准的有效呼应。
参考文献:
[1]岳芯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1).
[2]于春菊.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
[3]杜时忠,曹树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教育学探索[J].教育研究,2015,(9).
[4]陈孙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