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存孝
摘 要:“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青海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是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青海民族地区必须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强调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共享发展理念,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胜利。
关键词:共享发展 青海 小康社会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否先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的特征,关乎事业的兴衰和成败。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不同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青海省民族概况和地区发展现状
青海省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分布格局自元朝时期形成,逐步稳定,并且延续至今。分布上的交错居住、政治上的休戚与共、经济上的互补共生、文化上的交流交融是青海省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点。根据《青海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93.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83.1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7.71%,全国55个民族在青海省均有分布。青海省虽然不是省一级的自治区,但全省自治州(6个)、自治县(7个)的面积比例达到98%以上。其中,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是青海省地区6个世居的民族。
青海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国内其它地区整体滞后,根据人民网2017年2月22日公布的《2016年31省市区GDP排名出炉 9省份超过3万亿元》一文显示,2016年全省经济总量为2572.49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经总量排名中位列第30位,排名仅在西藏之前,与第1名的广东省(7.95万亿元)差距巨大。根据2016年青海省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可知,省内6个自治州的经济总量只有901.53亿元,占全省比例为35%。经济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总体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较低、发展质量不高、人均收入不高等方面,同时,这些方面使得各民族经济交往的规模和质量难以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也对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不利。
青海省还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并且各宗教都有相当数量信仰虔诚的宗教信徒,文化多样性是青海省呈现的显著特点。藏传佛教和伊斯蘭教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众多信众、宗教圣地、历史遗迹。
二、共享发展是青海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新时期破解我国社会发展难题的问题分析和理论深化,而共享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对于青海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为重要。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本质体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同时也是在新时期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最大的民族问题,就是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确立的宏伟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没有共享发展,怎能共同团结奋斗,又谈何共同繁荣发展呢?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要一切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一切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同享。
(二)“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当前青海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实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最大的民族国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格局。青海省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文化多样性与发展不平衡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省域内外、省域内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性,是青海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实际和现实问题。
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问题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无从谈起,和谐民族关系也无法有效地构建和持续地巩固。因此,不断缩小省域内外、省域内各地区和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对于青海省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充分关注到青海省民族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这一客观现实,在尊重差异、重视多元中,谋求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正是对当前我国新发展理念的诠释,也是实现民族地区共享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青海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共享发展理念指引
发展经济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这方面的任务更加繁重和紧迫,民族地区尤为如此。当前,从经济角度看,青海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首先,经济发展整体滞后,成为制约青海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桎梏,同时也成为影响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青海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强调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共享发展理念,只有理念正确,发展才有后劲,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也必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事业的胜利。其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容易引发地区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这种不均衡的局面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必定在各民族成员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反差,继而导致部分民族成员心理失衡,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切中于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从问题入手,找准短板,加快发展,平衡发展,最终实现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共同富裕。
三、建议和对策
(一)发展是硬道理,青海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青海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内陆高原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发展滞后,因此,加速经济发展是青海省一切工作的中心。从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来看,青海省均不占优势,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如何实现快速全面发展,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之路呢?这就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从共享发展理念出发,在青海省的地区和民族特色上做文章。
从地区特色的角度看,青海省地处中国内地和西藏、新疆的过渡地区,随着青藏铁路、兰新高铁的开通,青海省的区位优势会日益凸显,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不但会加强青海省世居民族间的各种交往和联系,而且对于中国西部各民族的交往互动意义重大。青海省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矿产。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盐、石油、铅锌和硼砂等资源相当可观,矿业经济已成为青海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民族特色的角度看,青海省拥有丰富的民族经济文化资源,可以大力挖掘,赋予其时代内涵,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各民族经济分工协作传统,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另外,青海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发展高原特色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青海省在宗教文化游、民俗风情游、高原山水游、登山探险游等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应该大力挖掘,积极宣传,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青海省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收入,同时也是青海省对外宣传和展示的窗口。
(二)重视各民族的合理关切,缩小利益分配差距,协调利益分配关系
利益是实现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于民族来讲也不例外。“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民族间的交往,也就是民族间各种利益的分配、调整、协调的过程。因为,“归根到底,人们行为的基本目的就是获取利益、满足需要、实现生存和发展。”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和享受,是实现互惠、互利、共赢民族经济交往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使民族关系更加协调;反之,则可能引起民族间的不满,导致民族矛盾,继而影响正常的民族交往,阻碍和谐民族关系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政策和领导者决策等方面的原因,青海省在處理地区发展关系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牧区)的问题。反映在民族发展上,则是居住于城市及其周边的民族和居住于农牧区的民族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这是与共享发展理念相违背的。利益分配的长期不公,使民族间经济交往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对于城市和农牧区的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农牧区。同时,也容易导致部分民族成员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对民族关系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协调民族利益关系的根本出路还是大力发展经济。只有青海省整体经济实力做大做强,才可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发展、政策倾斜、项目扶持、对口支援等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首先通过“输血”改变欠发达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血”症状,待其机体恢复到正常水平,再着力提高其“造血”能力,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差距。进而协调利益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合理利益诉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全面小康是我国各个地区一起进入小康,是56个民族一起进入小康。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比较艰巨和繁重,尤其是青海省民族地区要在正确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找准问题,补齐短板,精准扶贫。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积极践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就不会是空想。
参考文献:
[1]任理轩.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5-11-04(07版).
[2]新华社.习近平宁夏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EB/OL].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721/t20160721_522739621.shtml,2016-07-2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蔡恒松.民族和谐的法治之维[J].法制与社会,2009,(2).
[5]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