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馥,刘东皇,谢忠秋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居民消费率逐步下滑。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不仅导致最终需求下降,而且会使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出口和投资。针对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成为“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信号。因此,提升居民消费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情况,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国内外学者对改善居民消费率问题提出了很多观点。王浩军等(2014)[1]认为高储蓄率水平、人口老龄化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深深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田青等(2008)[2]、王松涛(2014)[3]基于城乡分割的居民消费率分解模型分析出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张兆亮(2010)[4]认为物价上涨速度过快和保守的消费观念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伍艳艳等(2010)[5]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且呈下滑趋势,不仅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的结果,也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实现技术引进和技术赶超的结果。丁任重等(2013)[6]发现城镇化水平能够提高消费率增长,而雷潇雨等(2014)[7]则认为城镇化速度过快、税负率过高会阻碍消费率增长。孙迎联(2011)[8]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出子女教育状况、家庭人口规模也同样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本文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针对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系统考察决定全国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效应。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本文建立如下分析居民消费率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α、β、γ、φ、φ、η、θ、κ为待估系数,CR为居民消费率、AGDP为人均真实GDP,这里用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MK为市场化、IDT为工业化、IDI为国际化、UB为城镇化、SE为社会保障。
居民消费率(CR):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GDP)*100%。
经济发展水平(AGDP):本文选取人均真实GDP作为衡量指标。使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规模,选择取其实际值,除以年末人口数来计算。
市场化(MK):本文选择用政府支出占GDP比重作为衡量市场化的指标。政府支出是指一国为了完成其公共职能必须向社会付出的成本。它既反映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也反映了政府的消费水平。
工业化(IDT):本文选择用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
国际化(ITI):本文选取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总额采用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的货物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官方数据为美元,换算为人民币后计算公式为:进出口总额/GDP*100%。
城镇化(UB):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本文选取年末城镇人口与年末总人口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
社会保障(SE):本文选取失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
考虑居民消费率与人均GDP可能呈现“U”型关系,因此引入人均真实GDP的平方项,本文用RAGDP表示。
样本数据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重庆31个省市。本文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年鉴1996—2016年数据库。
为确保估计有效性,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需要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是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由于各原始变量均存在时间趋势,故采用含截距和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对二阶差分后序列则采用含截距的检验方式,滞后期数根据SC准则自动选取。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居民消费率、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和社会保障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均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对其变量二阶差分后则显著地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由于本文侧重分析影响局面消费率的因素和区域差异,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性相对较小,因此回归模型选用变截距模型。为减少或消除截面异方差的影响,本文估计时采用截面加权法。下页表2的Ad-R2和A-D值显示,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都通过整体性检验。
(1)在人均真实GDP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中,基于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均未产生影响,对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对于这一结果,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消费水平也会相对较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凯恩斯认为,消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收入,因此这可能导致实证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从西部地区的市场化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中可以看出,市场化对全国、东部和西部的消费率都未产生影响,而其对西部的消费率却产生了显著影响。这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东、中部地区更为依赖当地政府的财政性支出,而东、中部地区对其依赖性较弱。
(2)从工业化对消费率的影响来看,除对西部地区未产生影响外,对全国以及东部、西部地区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是由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可以带来产业调整、人口集聚以及资源优化等变化,从而也会对消费产生扩张效应。而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一直徘徊不前,是造成其未对消费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国际化对全国以及东部地区的消费率产生了显著影响,中、西部地区并没有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消费品涌入国内市场,使我国居民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由于交通便利,能够更方便地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国外产品,从而导致了更大的消费需求;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国际化程度较低,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稍显落后,从而出现了国际化对消费率并未产生影响的结果。
表1 单位根检验
表2 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3)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来看,城镇化对于中部地区的影响要明显高出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和全国的消费率并未产生影响。对于城镇化并未对全国的消费率产生影响的原因,本文认为我国所统计的城镇人口可能偏高,大部分城镇人口可能是并未获得城镇户籍的农村劳动力,其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与真正的城镇人口相比还相差很远;基于其对西部消费率未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能为西部地区城镇化对于经济的推动力还没完全发挥出来,西部地区仍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事实上,虽然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最终消费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差距很大。其原因主要在于东部地区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得不到足够的基本服务供给,从而影响了消费率的提高。
(4)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来看,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消费率未产生影响,仅对中、西部地区产生影响。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支出不会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起决定性作用,而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虽然近几年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相对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比较滞后,再加上发达地区的住房、医疗、教育成本不断提高,从而抑制了居民消费;然而中、西部地区经发展水平较低,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一直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社会保障最根本的目的并非促进经济增长,但就目前来看,社会保障发挥了“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并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产生联系,同时间接对中、西部的消费产生了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各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工业化和国际化,对东部居民消费率影响最大的也是工业化和国际化;中部地区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保障因素;而影响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较显著的因素则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以及市场化因素。
因此,本文建议改善经济发展基础、优化居民扩大消费的环境,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优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并注重资源、人口、环境的关系;以政府为主导,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服务项目;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应该是互补的,政府可以通过使用税收或补贴的手段来调整收入分配,纠正市场信息不对称,维护社会公平性,对市场进行积极的干预调控。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扩大内需,增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我国步入以消费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周期。
[1]王浩军,张晓琳,马军敬.转型期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35).
[2]田青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8,(7).
[3]王宋涛.中国居民消费率缘何下降——基于宏观消费函数的多因素分解[J].财经研究,2014,(6).
[4]张兆亮.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
[5]伍艳艳等.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央大学财经学报,2010,(9).
[6]丁任重等.居民消费因素的地区差异——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3,(4).
[7]雷潇雨等.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6).
[8]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