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的风景里吟唱乡愁
——评陈永明乡土散文集《心灵的守望》

2018-03-21 01:32王明生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乡土乡愁散文

王明生

2016年8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心灵的守望》,是陈永明继《走过从前》《太阳雨》《倾诉者的留言》《情在天地间》《祭祀虎年》后的一本乡土散文集。该作品集是“第八届冰心文学奖”申报作品。书中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抒情散文、乡土散文四十余篇,由“灵山秀水”“乡土情缘”“域外风情”“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一、三辑可归结为游记散文,核心部分是第二辑的“乡土情缘”,第四辑的“附录”收集了昭通三位评论家的评论文章。

20多年前,我就常常在报刊上读过陈永明的散文,他的散文读起来很亲切,文笔流畅,词句优美,有散文诗的韵味。读完《心灵的守望》,一种深深乡愁久久萦绕,作者在灵山秀水间,在生养他的衣胞之地,在一幅幅流动的风景里,寻找着自己的根,抒发着乡愁,低吟浅唱着故乡。在“乡土情缘”中,作者以蕴含生命意义的高度和深度,力求体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和一种眼光;而在“灵山秀水”和“域外风情”中,他以游子的思乡情结,站在时光的浮桥,晾晒村庄的秋天,缝补乡村的牵挂;感念故乡的山山水水,祭拜相濡以沫的袅袅炊烟,吟诵渐行渐远的故乡,守望着心灵深处的故乡根须。这本“乡土散文”散文集,读后令人觉得很美,散发着一股股或浓或淡的乡野芬芳;清新如山野间拂面的缕缕雨露新风;不时地流露出阵阵对乡野的悲悯情怀。他的《村庄,我的衣胞之地》《向着故乡,吟唱千年》《故乡的根须》《日月潭,盛一泓乡愁》等散文,既有书写大自然的美丽与氤氲,又有对乡村颓败的苍凉悲悯;既有对故乡山水的礼赞,又有对逝去的田园故乡的扼腕叹息。在书写父爱、母爱的两篇散文中,既有生命的宁静与美好,又有人生的无奈与悲怆。四十余篇散文,如一幅幅动人而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卷,似一曲曲丰满醇厚而善良的生命赞歌。

如前所述,陈永明的《心灵的守望》虽然分为由“灵山秀水”“乡土情缘”“域外风情”“附录”四个部分,但不管是曲径通幽,还是柳暗花明,总是用一个“情”字贯穿所有文章。那种笔力尽透纸背的亲情、故乡情,情满字里行间。他的散文充满着泥土的芬芳,传唱着金沙江的歌谣;蕴藏着风物的韵味,传承着永恒的爱和淳朴的孝道。从“灵山秀水”“域外风情”的17篇游记散文里,作者既把历史收在笔下,把读自然、音乐、摄影、读书、读史融为一体,又没有为历史所累;当他面对自然景观,同时又是面对人文山水的时候,对自然与历史的多情时,他没有为众多的创作素材所累,而是找出一片“阶前盈尺之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品,从内心深处落墨,少有全景式描述。不侧重当时、当地每一个具体景物的描摹,不局限于个人所见事物本身,不停留在某件具体亊物上,不着意于刻画个别情节。而是把山水当作一部大书,用情去读、用心去写。如《那方心灵的净土》这篇游记散文,是什么样驱动力,会令作者滋生出“石卡,我想去殉情”,原来作者想殉情的地方“蓝月山谷,是香格里拉的生命之源。走进蓝月山谷,登临石卡雪山,我们便打开了一扇香格里拉神秘之门”!在《日月潭,盛一泓乡愁》的字里行间,那浓浓的乡愁,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恰“是日月潭的旖旎,是日月潭满满的一泓乡愁”。作者从现实有限的形象转入绵邈无际的心灵境域,开拓出融心理境界、生活体验、艺术创造的第二自然于一体的多维向度,去感悟“灵山秀水”“域外风情”。

游记散文,并不单纯为了写景,亦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对大自然的感叹,是一些难剪难理的情怀的疏通。是在寻求心灵与大自然的沟通,唤回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亲近,以此来丰富现实生活的内在性、多样性的心灵欲求。这种充满苦累的心灵跋涉,并非得之于红灯绿酒、舟车簸荡之间,多是成于心境沉酣之际。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迸发于内心深处,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的思想感受。就这个意义说,游记散文的歌者是为作者自己而写的。然而,作者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就可以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即一个“以心灵映射万象”的独特的艺术视角。这个艺术视角是感染读者的最佳导向,是作家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焦点的最佳选择。熟读陈永明的游记散文,不论是写景、抒怀,面对着感情的客体,总习惯于找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认识它,把握它,表现它。在他的游记散文中,种种意蕴、情态,往往以一个独特的意象,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呼伦贝尔看草原》中,作者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用心去感受草原的辽阔。“我不是一匹北方的狼,但我眷念着北方的天空。我愿是来自南方的歌者,站在北方的天空下,追逐香飘四溢的绿意,追逐策马扬鞭的勇者,追随一路歌唱的牧羊姑娘把心中情醉迷离的约定,写给我诉说思念的草原。”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描绘出对自然山水的神奇美丽的向往,那种用心灵去叩问大自然的深情,不经意间流淌在心中,跃然纸上。就像作者在每辑前写的引言那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向往与追寻。彼岸,是灵性的风景,是乡愁里的守望。”在他的笔下,一山一石或一水,一草一木或一景,都赋予了生命的律动。这些,都源于一个“情”字。“来时身后是故乡,去时身后亦故乡。”他去日月潭,是为了聆听浓浓的乡音,释怀一泓淡淡的乡愁。

乡愁,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

在第二辑的《乡土情缘》中,作者精选了15篇有关亲情、乡情、乡音、乡愁的散文。这些散文对乡村社会的风物习俗,底层民众的酸甜苦辣,都呈现出了大地的静穆与浩瀚,恢弘与神圣;乡村的明艳与丰饶,温暖与美好。当我们随着他“走进乡土,晾晒村庄的秋天,缝补乡村的牵挂,等待老家的腊月,梦回故乡的守望”时,从《父爱,是一座山》中,我们体会到乡下父亲的爱,如山一般沉默而又坚定。父亲给了我创造了识文断句的学习机会,让我懂得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的道理。父子之间的爱,那种爱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实实,那种爱没有过多的言语,却是父亲最深沉的爱。在作者笔下那种血浓于水的母爱,在《母亲的守望中》,通过母亲为我准备的一盆洗脸水中,绵延不绝地缓缓流入心间,温暖着你我。“干干净净的脸盆里,装满热乎乎的洗脸水,里面放着叠好的明显是反复洗过的毛巾。我知道是母亲为我准备的,含着泪水感受着这份难以言说的母爱,嗅着温暖的毛巾上留下的淡淡的香皂味,在愧疚中完成了洗脸的过程。此刻,我才留意到,母亲在我身后默默地注视着,脸上是笑意和满足。”短短百余字,弯腰洗脸的我和身后默默注视的母亲,动静间勾画出了一幅母子情深的画卷。当吃饱喝足的我又要回到我城里的家时,留给母亲的是无限的惆怅和牵挂。“母亲站在老家的门口,隔着稻田,隔着脚下开始含浆饱满的谷禾,模糊的视线仍在阳光下张望着、守望着。”

陈永明在抒发亲情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生养他的故乡。而是用尽真情地书写着村庄,并把它视为自己的衣胞之地。这是何等的用心,用情。如果没有那份对故乡真挚的爱,怎会有《村庄,我的衣胞之地》;如果没有对故乡深深的眷念,怎会有《故乡,唐诗宋词里的记忆》;如果没有大爱的胸襟,怎会有《向着故乡,吟唱千年》的篇章。他散文里的树、炊烟、江河、苗寨、古道……托景言志,借物抒情。把故乡的山水与风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别出心裁,都是在以景寓意,既抒发对故乡的感慨,又有对人生的赞美,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与韵味。无论是《村庄,我的衣胞之地》对“村庄,是我血脉流淌的衣胞之地”,“让自己的家园充满绿意,那才是一道风景”的感慨与希望;还是《向着故乡,吟唱千年》里的“我用与生俱来的柔情,以盛典的方式让思绪与你一同或歌或舞”,“如果,茧能抽出丝,我就把自己一生的思念交给等待的岁月”。我们看到作者对故乡爱之深切。面对故乡的山林渐渐稀少时,他发出了拷问:谁的过失,谁的责任!尽管如此,“但我还固执地,以一方斜阳铺成诗笺,以一支蘸满落霞的秀笔,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犹如金沙江奔腾不息地,画你、写你,把源于思念的所有诗意,一泻千里。”“以爱为点,用阡为经,用陌为纬,细心的编织五彩的网。”“让爱,就这样刻骨铭心吧。于岁月深处,于灵魂深处。”这样的情怀,是对故乡的包容与理解;这样的情怀,是一种对故乡的大爱。来到《哦,我们的世界》里,他纵情于故乡的青山绿水、田园秋歌中;他在故乡的《马楠放歌》,在《茶马古道,聆听远去的足音》,在《烟花三月金江行》的行程途中,来次说走就走的《三江口,回归自然之旅》,伫立江畔寻找记忆里的歌谣。在这些乡土散文中,不仅能嗅到来自田野、山川散发的芬芳,而且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情真意切。在《故乡的根须》里,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久居城市,对乡村的山水特别怀想。走进乡村,渴望山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他心里,故乡是“命中注定,你该是我美轮美奂无以再版的孤本”!徜徉在这样的诗篇里,不由得令人想起诗人雷平阳写的诗《亲人》“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两两相比,可以看出作家和诗人,对故乡的爱是执拗的,流露的情感是相似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陈永明在《乡土情缘》中,首选两篇都是抒写自己的至爱亲人——父母。由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他的散文总能真情无限,挥洒自如。因此,尽管他写的是父母,表现的却是农民的质朴、豁达与忧思,再现了当代农村崭新的精神面貌;揭示的是农民的淳厚、善良与崇高,讴歌了中国农村母性精神的伟大与人伦观念的美好。在《母亲的守望》里,让母亲最自豪的是,每年领到手的养老保险金和八十一岁后的高龄补贴。“其实,在母亲眼中,是啥也不缺的。母亲需要的,除了一份宁静,就是儿孙绕膝的惬意,哪怕是吵吵闹闹;需要的是,游走在外的儿孙们常回家看看,听听她的唠叨,吃吃她做的粗茶淡饭。”面对母亲的爱,“我百感交集,无以言表,在心底含泪呼唤:母亲,来世让我再做你的儿!”通过作者自身的表述、内心的剖析或情感的宣泄,有酣畅淋漓的心灵独白,也有细致入微的生活感兴。《向着故乡,吟唱千年》,他以自己心灵的触角融进故乡,用真情去吟唱故乡,用一生去咀嚼、感受乡愁;这些让人感到格外真实、质朴与亲切,为之动情。这不仅只是在向读者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抒发着自己肺腑的真情,更重要的是在探索社会生活的真理,寻求着人生价值的真谛,关注着人类命运的前途,以及他对乡村的审视,对乡村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慨叹。

马祥和 国画 故园

乡愁,犹如母亲守望的身影,渐渐远离。

陈永明的散文,并没有刻意去表现乡村的殇痛,而是以积极向上的大悲悯情怀,去吟唱乡愁。描绘乡村的颓败,也许是当下一些作家不离不弃的主题情怀,但面对已成为过去式的乡村,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当成一种沉重、悲伤与忧惋。生活在前进,乡村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无意地受到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洗礼。作者无论是以游子的身份独处异乡,还是以主人的身份在烟花三月的金江里穿行,他都能从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他的这种寻找与守望,是来自心灵的守望,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种高层次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苦旅的乡愁。

陈永明在多种文体中游刃有余,他的诗歌、散文诗、小说都很活跃,但我最钟情于他的散文。这也许是因了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同龄,二是对生活的感悟有太多的相同吧!陈永明的乡土散文艺术朴实无华,灵动洁净;有诗歌的韵味,更有来自心灵的低吟浅唱。他用芳香四溢的优美语言,为我们营构了一幅幅艺术的画卷、乡村的世界。

吟唱乡愁,直抒胸臆,快意人生;

守望乡愁,用情书写,今生无悔。

猜你喜欢
乡土乡愁散文
乡愁
江澜新潮
乡愁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土分外妖娆
乡愁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