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迎春
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有关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你会发现,无论何种形式的调查报告,都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0%以上的学生产生过转专业的念头。
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招生宣传时,都不忘加上这么一句话:入校后有机会转专业。
为了吸引优秀考生,各名校在2017年出台了转专业新规。
北京大学:取消“一般专业申请转出人数不超本专业年级总人数的20%、外语专业申请转出人数不超本专业年级总人数的10%”等限制;大一、大二学生可以申请转系,与学制无关。
北京邮电大学:凡对目前专业不是特别满意的学生均有2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分别是第三和第四学期;申请的专业院系将根据报名人数和情况组织本学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哪些学生可以转专业。
浙江大学:为学生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提供3次零门槛转专业机会。与以往的转专业政策相比,增加了大三学生的转专业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进大学后转专业越来越容易,似乎你想怎么转就怎么转,想学什么专业就能学什么专业,只要你能学会就行。
然而,转专业真的可以这么任性吗?
提醒一:国家有政策规定吗?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在校本科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进入二年级之前,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
然而,在各大学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中,符合上述条件者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学生想转专业的原因,或是出于兴趣,或是出于就业考虑,或是出于跟风。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真正能实现“第二次转身”者很少,大部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在原来的专业继续学下去。
提醒二:为什么会初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
1.实行平行志愿后,好多高校降低了提档比例,由原来的1︰1.2降为1︰1.05,有些高校甚至打出了“只要服从专业调剂,提档后不退档”的招牌。由此,许多考生为了避免落榜的风险,便违心地填上了“服从专业调剂”。这调剂的后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大学生。他们入学后,始终对第一专业志愿念念不忘。
2.高考时成绩不理想,但又想进个好学校,于是就选择了该校的冷门专业。这部分学生在没进大学之前,就已经准备转专业了。
3.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概念理解有误,进大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于是就下定决心要转专业。
4.读高中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专业志愿时,随意性比较大,进大学后才对自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于是就渐渐地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提醒三:不能申请转专业的情况有哪些?
1.未报到入学、注册取得学籍或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2.艺术类、体育类、普通类三者之间跨类别的;
3.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招生时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
4.低批次录取转入高批次录取专业的;
5.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学生在分专业时,超出招生时公布的本大类下分流专业的;
6.实行学分制其学分已修满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三分之二及以上的;
7.休学或受到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者以及应予退学的;
8.各类委培、代培生未经委托单位同意转专业的;
9.未经全国统一高考招收的特殊录取类型学生。
提醒四:申请转专业后的限制。
1.院系限制。转系要得到双方院系的许可,一般转入的院系还会组织测试。另外,不是所有院系都接受转系申请。一般而言,在本系内转专业,或者转入冷门专业要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对转入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名额也特别少。除非学生特别优秀,否则想转到这些热门专业,几乎不可能。
2.名额限制。各高校规定的转专业名额,一般占全年级总人数的5%—20%。部分院系会设置关卡以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而有些院系为了保证优质生源,规定“只许转出,不许转入”。这使得拥有转专业资格的学生比例更小。
3.成绩限制。不同高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成绩要求不一样,像同濟大学要求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而北京邮电大学则要求排名在班级前10%。这就是说,要想获得转专业的机会,首先得把本专业的课程学好。
提醒五:转专业一定要慎重。
转专业一定要慎重。新生在大一时对所学专业不一定能有全面的认识,许多学习都还只是在初级阶段,这时候很难对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做出定论。而且,同学们在转专业前后基本上都面临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并不能过度期望通过转专业来彻底改变现状,而要学会心平气和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此外,一味看就业率来决定转专业的做法也应慎重,因为今天的热门行业四年后未必如此,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热爱所学专业并努力学好。
如果实在想转专业,也要选择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报考,这样,无论是转专业,还是将来跨专业考研、就业都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