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空间分层与体育参与路径构建

2018-03-20 20:39曾卫平戴志鹏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群体老年人社区

曾卫平,戴志鹏

(1.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这需要突出解决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2015年9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等1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体育健身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便捷、经济、有效方式,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理想途径.因此,我国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放大了老年人体育工作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迁老人”逐步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老年人群体.依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60岁以上流动人口从2011年的0.5%升至2016年的2.8%.因此,探讨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路径对于我国探索并遵循老年人体育工作规律,拓展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和新路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1.1 随迁老人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1.1 随迁老人概念界定的文献回顾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快的历史进程中,老年人口的社会流动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涉及到概念界定、原因分析和类型划分等.对于这一特殊老年人群体,人口学领域通常称之为“流动老年人口”,在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称之为“随迁老人”,媒体则称之为“老漂族”.在催生因素层面,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出现涉及到青年人口流动、城市化、老龄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等众多因素.在老年人个体层面,老年人口流动可以视为对社会化服务功能缺失的一种替代性补偿,他们需要面对“不‘老漂’就‘空巢’”的残酷现实[1].在老年人家庭层面,子女分布对于随迁老人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2];在划分维度层面,老年人流动人口(或称之为“老漂族”)可以划分为同城漂或异地漂、阶段漂或长期漂、共同漂或单体漂等[3].由此可见,“随迁老人”已经成为学界(人口学领域除外)较为常用的概念,指向因各种原因来到城市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群体,这一概念也适用于老年人体育研究领域.

1.1.2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的文献回顾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社会融入是随迁老人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从随迁老人的自身需求来看,交往需求和娱乐需求是随迁老人的重要精神问题[4].也有研究者认为,随迁老人的重要精神问题是精神孤独感,即他们难以适应大城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5];从随迁老人的生活空间来看,社区逐步成为他们的重要生活场域,社区对于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巨大[6].具体而言,社区是随迁老人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精神生活、情感交流的重要空间,社区是家庭之外随迁老人能够找到的最重要的支持力量[7].由此可见,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在空间维度是一个逐步从家庭向社区延伸的体系,这为探讨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路径提供了思路.

1.1.3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与体育参与关系的文献回顾

在我国学界,社区支持是学界关注随迁老人精神需求的焦点问题.有研究者指出,构建更具回应性的社区支持体系是解决随迁老人精神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8].在微观操作层面,体育参与能促进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重建随迁老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随迁老人的再社会化[9].但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关注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对于促进社会融入的积极作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程度对体育参与路径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这为探讨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路径提供了思考空间.

1.2 本研究的问题提出

既然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与体育参与互为变量关系,那么我们不仅需要重视体育参与对于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的积极作用,也需要关注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差异性对于体育参与路径的重要影响,即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分层决定了体育参与路径的选择,这是本研究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 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空间分层

任何一个群体都存在内部差异,并可以依据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随迁老人是一个特殊老年人群体,存在着内部差异性.随迁老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原来的生活环境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差异性可以成为随迁老人群体划分的一个重要维度,并为随迁老人社会参与的差异性提供新的视角.

在社会学领域,“融入”意味着机会以及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10].目前,学界针对“社会融入”存在着三种不同视角的解读.第一种解读主要基于公民权利平等视角,认为社会融入是特定社会中流动人口通过结构调整与主体自我适应,能够享有基本的经济、政治权利与广泛的社会权利,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逐步融入主流社会[11];第二种解读主要基于弱势群体视角,认为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12];第三种解读主要基于社会关系视角,认为社会融入指特殊情境下的社会群体在融入主流社会关系网中能够获取正常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动态过程或状态[13].因此,社会融入是社会流动的连锁反应,社会流动的群体差异决定了社会适应是倾向于“生存性”还是“发展性”,进而最终影响流动人群的社会融入分层.

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这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具有被动性特征.随迁老人是一个特殊老年人群体,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14].因此,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对于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相对强烈的依赖性,具体涉及到家人的支持、邻里朋友、社区等[15].从空间维度来看,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从家庭成员逐步向朋辈圈子、社区平台逐步扩展和延伸的层次体系.

2.1 第一层次:以家庭成员为主导的社会融入

在我国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过程中,“橘枳变味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16].受制于文化程度、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生活环境变化必然引发随迁老人在社交、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不适感.由于随迁老人缺乏应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加之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家庭的特殊情怀,家庭成员的关心与支持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而言,家庭成员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提供的支持网络主要来自子女和孙辈.这些子女及孙辈们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通过陪伴随迁老人聊天、购物、散步等诸多活动满足他们的基本精神需求,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天伦之乐;与此同时,随迁老人的子女及孙辈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和支持随迁老人外出旅游、参加各类老年活动组织等活动树立新的生活观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培养新的生活习惯来协助随迁老人逐步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摆脱思乡之苦.

2.2 第二层次:以朋辈圈子为主导的社会融入

在我国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过程中,随迁老人群体绝对数量的迅猛增长是一个重要特点.我国持续3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更多老年人对子女赡养或照护的依赖性趋于单一化,这是催生随迁老人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近年来全面放开“二孩”的生育政策又对众多老年人协助各自子女料理家务提出了客观需求,这是催生随迁老人群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迁移到城市社区的过程中,随迁老人不仅面临着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共同困惑,也有着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等诸多共同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随迁老人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形成新的朋辈圈子.

对于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而言,来自朋辈圈子的社会支持网络属于一种非正式“救助”,主要集中于年龄相差不大的随迁老人群体,这种社会支持在满足随迁老人的情感需要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以朋辈圈子为主导的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主要基于地缘和趣缘关系形成各类草根组织,即这些老人不仅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相邻小区,而且能够基于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开展一些闲暇娱乐活动.非正式性草根组织通过互动、自助、互助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第三层次:以社区平台为主导的社会融入

在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体制逐步成为加强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工作抓手.环境融入是随迁老人的一个最大挑战,除了家人及朋辈圈子的社会支持网络之外,社会工作介入也是解决随迁老人问题的有利推手[17].随着社区针对随迁老人组织的活动逐步增多,这一特殊老年人群体在未来社区治理体制中的边缘角色将得到明显转变.

社区是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提供的主要载体,是随迁老人最可及的地方[18].非营利性社区服务组织,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养生保健组织、卫生医疗组织,以及体育健身组织等能够为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提供重要的社会化平台,如养老服务机构能够让随迁老人不离开子女家庭的情况下享受更为丰富的养老服务内容,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体育组织能够组织随迁老人参与诸多休闲娱乐保健活动;与此同时,社工、志愿者等社区公益性组织能够为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如活动性志愿群体能够在一些大型活动期间针对随迁老人提供免费服务活动,机构性志愿群体能够针对随迁老人开展一些常态化的公益活动,让随迁老人逐步融入陌生的城市生活环境.

3 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路径构建

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是体育参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路径需要遵循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基本框架逻辑,即从随迁老人自身、子女、社区三个层而入手[19].因此,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路径受制于他们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程度,即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空间分层决定着他们的体育参与路径.社区是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核心,这意味着随迁老人体育参与路径都是以社区服务路径为核心,三个不同主导路径只是在社区服务资源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存在差别.

3.1 家庭体育主导路径

相关研究表明,同一家庭中各成员体育锻炼行为有同质化趋势[20].一般来说,家庭体育可以从三个方面为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提供路径支持.

首先,家庭成员需要通过后喻文化让随迁老人形成科学的体育认知.目前,我国的随迁老人大多属于农村迁往城市类型.受制于“劳动即锻炼”、“运动容易造成伤害”、“老人无需锻炼”等诸多传统观念,很多随迁老人对体育锻炼存在着认识误区.子女及孙辈需要通过交流让随迁老人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提升老年健康水平和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其次,家庭成员需要通过言传身教让随迁老人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体力劳动并非规律性身体活动,更不是全方位的身体活动.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够让各部位的关节、肌肉都得到充分活动,最终全面促进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健康水平.最后,家庭成员需要通过必要的经济支持让随迁老人参与相应的体育行为.老年人体育具有鲜明的养生、休闲、娱乐特征,具体涉及到散步、健步走、太极拳(剑)、保健操、抖空竹、广场舞等各类体育活动内容.随迁老人参与这些体育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鞋、衣物、器械,以及缴纳相应的活动会费等,这需要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2 草根组织主导路径

相关研究表明,参与社区活动频率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21].在新闻媒体领域,“随迁老人”经常被称之为“老漂族”.在社会流动特征方面,“老漂族”可以依据不同维度划分为同城漂或异地漂、阶段漂或长期漂、共同漂或单体漂等[22].可见,随迁老人是一个流动性较为复杂的群体,随迁老人的日常活动具有松散性、自发性和自组织性特征.因此,依据地缘和趣缘特征形成的老年人草根组织在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基于地缘的老年人草根组织主要指向居住在一个小区、甚至是一个楼栋的老年人集合而成的松散组织;基于趣缘的老年人草根组织主要指向居住在一个小区或邻近小区,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老年人集合而成的松散组织.

首先,基于日常家务结合而成的老年人松散组织为随迁老人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提供了基本支持.很多随迁老人都承担着照料孙辈、买菜做饭等家务活动,这些随迁老人基于相同的家务活动能够形成一些具有共同话题的非正式性群体,不仅能够在买菜、接送孙辈上学的过程中一起逛街、散心,而且能够在完成家务活动之余就近、就便地开展一些保健操、健身舞、麻将等养生休闲体育活动.其次,基于个人喜好结合而成的老年人松散组织为随迁老人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提供了重要支持.与其他人群不同的是,老年人群参与的体育锻炼活动对于运动负荷、运动技能的要求相对较小,对于养身保健、休闲娱乐的追求较多,与曲艺、绘画、医疗、宗教等活动内容具有高度的融合性.随迁老人能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宗教信仰参加一些自发性老年人活动,如老年戏曲班、老年合唱团、老年健身气功协会、老年书法绘画班等自发性组织,这些组织能够为随迁老人参与体育休闲保健活动提供支持.最后,基于体育兴趣结合而成的老年人松散组织为随迁老人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提供了核心支持.随着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意识的逐步重视,“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已经逐步为广大老年人所接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成为了众多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丰富养老生活的重要选择.随迁老人可以通过加入各类草根体育组织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这类草根组织既可以是涵盖老、中、青各类群体的项目组织,如广场舞、拉丁舞、健步走、登山等;也可以是主要由老年人参加的群体组织,如抖空竹、太极剑(扇)等.

3.3 社区服务主导路径

从地域流动特征来看,随迁老人大多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城市社区服务需要在随迁老人的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应有支持功能.在政府层面,为随迁老人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需要更多的制度温情.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相关研究表明,优化城市公共养老服务是提高随迁老人幸福感的重要渠道[23].在社会层面,为随迁老人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在随迁老人体育参与的社区服务主导路径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需要加大社区体育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社会组织需要通过市场化道路广泛参与社区体育养老服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社区需要肩负更多责任,努力推进构建体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社区随迁老人提供就近、便利、丰富而优质的体育服务,如政府主导建立的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体质测试站和全民健身服务站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体质测试、健康咨询评价、体育组织与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过程中也适度考虑随迁老人群体的特殊需要.在此过程中,社区各类社团组织需要根据本社区老年居民的需求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如保健养身类社团组织开展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讲座可以向随迁老人免费或优惠提供,引导随迁老人逐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体育健身组织的常态化早、晚锻炼点活动可以逐步吸纳随迁老人参与相关活动,引导随迁老人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随迁老人自发组成的松散性草根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一些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让随迁老人保持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特色.

4 结语

在我国,随迁老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空巢老人”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但又陷入了在陌生环境中的社会融入困境.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存在着客观的空间分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体育参与路径.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空间可依次划分为家庭成员、朋辈圈子和社区平台,这意味着随迁老人的体育参与应该充分发挥家庭体育、草根组织和社区服务的支持功能,体现随迁老人体育服务供给需要以家庭体育、草根组织和社区服务为主导的未来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群体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