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原型创新研究

2018-03-20 20:39伟,李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物象设计者原型

孙 伟,李 田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说及原型,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原型.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尽相同,自然对原型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文学家认为原型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型通常是指一个词语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的组典型特征[1].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原型释义为(1)代表着自身特征的形状;(2)指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做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从原型释义的视角,可以得知原型对其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设计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对其事物认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显然,设计与原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学科中,原型发挥的效用也是不同的.设计中的原型是对于很多事物的形态及样式的再发现.换而言之,原型是我们通常讲的设计素材,也是设计实践之初形成的原始形态.谈及原型创新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答案.尤其是现在的体验经济时代,传统的原型在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因此,面对现今用户要求的增长,进行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原型创新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应是与时俱进的.基于设计学的原型创新研究,其实质就是依循设计学的理论将所谓的原型(素材)重新梳理、归纳、总结,继而进行形态原型再设计的设计活动,是构建解决问题设计方法的探究,也是设计者将设计理念转化“人造物”的实践活动.相对于设计学中其他面向的研究,原型创新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的应用性、实践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成果的时效性,其创新研究应遵循的基本步骤与具体策略如下:

1 原型创新之发生阶段

根据设计学中的设计程序得知,发生阶段是物象原型形成最初形态的阶段,也是设计创意产生的关键时段.“发生阶段”对于原型设计来讲,至关重要.原型设计之发生阶段诉求观察角度的客观和设计思维要点的探寻.设计的创意来源于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当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目光所及的一切人文环境和产品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物象.所以,对物象原型客观的观察是做好原型创新的前提.

原型设计之“发生阶段”对于观察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客观观察物象原型.所观察的物象原型讲究客观性,既要求在观察的过程中客观地记录物象原型生命变化的每一个过程及细节,又要从纵向、横向甚至其他各个方面对这些原型进行全面的解析,从而把整个素材提取出来,实现所创新的形式有依有据、有根所寻,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其次,自主观察物象原型.面对搜集的物象原型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以及本质规律,而不只是停留在从书中找到信息或者听别人解说关于物象原型的信息,要身体力行地去研究、去挖掘物象原型的势态发展规律.再次,体验观察物象原型.由于物象原型在不同时期、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将会演绎出不同的生命特征,要求设计者在自然界中或者日常生活中直接地进行一对一地考证,直接面对这些原型,不仅去体验原型,还要到现实中去了解这些物象原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方能全面地认知物象原型,因此,观察这些原型的变化就需要设计者亲力亲为地去体验,感受到其变化,继而梳理出物象原型演绎出的形式变化规律.只有自己本人真正体验到了原型演绎出来的变化规律,才能将设计者的思想内容付诸于形式,达成设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 原型创新之构思阶段

认知物象原型后进入原型创新构思阶段.本阶段中主要任务是原型创意的构思及如何获取创意.所构思的创意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感性因素,诠释的是一种“方式”、“方法”及“策略”,解决的是“要做的事”,即“点子、主意”等[4].就原型创新的理念架构而言,原型创意仅是提供了一个诱人的点子,尚不能达成理念的全貌.例如,在茶道设计中,我们通过挑战创意思维,获取到高山流水的素材,这些素材诠释出了大自然的变化万千,让设计者联想到“人生轮回”、“变化无常”等设计感悟.由于自然现象引发的联想和茶道所表达的内涵相契合,具备了茶道作品设计中的思想内涵,所以用高山流水的这种自然景观现象借助茶道的形式来表达人生的情怀与感悟就是做茶道设计的一个好的创意.好的创意仅仅是原型创新中设计理念的初步确定,还需要设计学的相关方法来完成创意表述,如语意学方法、绿色设计方法、仿生设计方法、体验设计方法等.可见,创意仅仅是解决问题好的点子,是设计作品价值取向的好的创想,也是原型创新的关键步骤.

依循上述原型创新构思阶段内容的整合与剖析,原型创新所需的创意应在设计学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学理能为创意的获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论.对于如何运用设计学理,进行创意思维,获得好的创想,其策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设计者具有“质疑”的精神,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敢于向已有的设计原则发起挑战,从而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变通设计思维,寻找破绽,也就是所谓的切入口.在这种破绽当中,通过比较、考证,发掘一种设计的裂痕,从而依据这种裂痕搜寻到所要的物象原型.另外,要求通过宽带思维、逆向思维等转变思维方式,从物象原型的形态特征与形态的生命性关联去寻找设计的切入口,进而去探究新的物象雏形,获取适宜与恰当的方式来搜寻创新思维的要点,从而为原型创新确定初步的设计创想,为原型创新客观、全面的理念呈现做好初步的准备工作.总之,创意构思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中之重,也是创新的核心部分[5].简而言之,构思阶段是原型创新过程中的一项系统体系.犹如文学创作的初步工作一样,它是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也是原型创新迈向下一个阶段的关键步伐.

3 原型创新之表达阶段

原型创新之表达阶段是设计者设计理念与思想内涵“物化”的阶段,是所创新物象原型成为可观、可感的形式阶段.本阶段中所做的主要工作还是要通过上述的客观观察物象原型,凭借优化组合物象原型知识与方法,将原型创意概念转化为具体形态语言,是关于物象原型的造物活动.原型创新的表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反复的过程,这其中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反复地对物象原型进行客观的观察,进行一对一的考证.因为每一个物象原型都有多样的原型,不是只有一个原型,加上物象原型的本质也是相通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到实际环境中进行客观地观察,同时也要进行感知,思考、反思设计思维过程.这样,所表达的物象原型是有理有据的、科学的、合理的.基于原型创新的表达阶段是一个设计科学的实践活动,自然离不开原型设计的学理.凭借设计学科的学理及设计准则,结合原型创意的概念,优化组合原型知识与方法,将创意概念合理地转化为形态语言.优化组合原型知识、实现原型形态语言的转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宜,在其合理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者付出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需要设计者具有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6].另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变”来进行物象原型的演绎与剖析.

原型创意概念转化为形态语言是设计者不断进行物象演绎,探索新物象原型形式的过程.众所周知,形态语言千变万化,需应从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考究与解析物象原型的形式变化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例如,以竹子作为原型来设计现代家具.竹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易弯曲,具有一定的韧性,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生命体系.用竹子原型来设计家具,解析竹子特质的形态语言不但需要了解竹材生长成型的全过程,还要把它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甚至要了解一根或一组竹纤维在不同的光照、温度或湿度中所显现的形态特征.当设计者通过实际观察到竹材真实的生命体系形态特征,加上不同环境下因其变化让设计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悟,并结合优化物象原型的知识与方法将竹材特质的形态语言提取出来,契合原型创意概念,达成新的物象原型的形态语言.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原型的创新也是具有一定的创新依据的,也是有理可循的.所创新的新物象原型除了具备自身独特的特质,但也更离不开已有的、所演绎的物象原型特点.可见,原型创新表达出来的新的物象原型是对已有原型的传承与创新[7].那么,传承与创新就离不开“变”这种创新手法.在原型表达阶段中,如何进行“变”与“不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设计者对已有的物象原型进行演绎,坚持学会利用善“变”的创新手法是原型正确表达出来的关键手段.“变”折射出了新旧物象原型发展过程中的形式更替,同时它是具有一定传承的,也是具有一种文脉的历史的创造.然而,面向具体的设计要务时,也不能一味地为变而变,更需要客观地对待,也需要根据前人总结的检验学习与研究,把握与控制原型创新的方向.简而言之,就是原型形式转化中合理地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哪些因素该变,哪些因素不变,这些都是创新实践中关于具体形式的考量与分析.以瓦格纳设计的“中国椅”为例.中国椅子是以明代圈椅为原型设计出来的,从视觉上看,它保留了明代圈椅的韵味和特质,传承了明代圈椅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同时,它也是明代圈椅原型的创新,创新点在椅子的下半部分更为明显,没有了中国圈椅的鼓腿彭牙、踏脚枨等部件,体现出简约的设计语言[8].基于“中国椅”设计的解读与认知,它是通过用“变”进行物象原型形式的传承与创新,是在原有的明椅子原型基础上,找到的一个新的原型.在原有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找到所变的点在哪里,寻求椅子原型形式的提炼与升华,达到椅子原型革命性的突变.简言之,变与不变是辩证关系的统一体,合理处理,严谨对待,方能有效地保持物象原型创新的方向,为原型创意概念的成功转化与形态语言的构建发挥着有效的、实时的引领作用.综上所述,就原型创新的实践而言,原型的表达不仅需要原型创新学理及技术支持,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物象原型本真的生命体系特征,更需要巧用“变”的创新手法,将物象原型演绎出来信息,进行归纳、解析、提取、整合,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多样的物象原型表达方式与途径.

4 原型创新之评价阶段

依循设计的程序、目标得知,原型创新的评估阶段是设计任务的收尾阶段,是对新原型整体的评价与考究.本阶段中的任务是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按照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系统地评价原型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如创新原型中的环境要素,可用性要素、人的行为要素等[9].在最终确立的原型评价中,应根据产品设计的系统性评价原则,结合人、产品、环境等因素对一个新的原型进行系统的评价,继而发现创新原型中的问题与不足,以至于及时地修改与弥补,开发出更多的、新的物象原型,有效地提高原型设计的效率性、科学性、时效性、易用性,继而凝练与总结原型创新的新方法、新策略,达成原型创新工作实施的指导原则和实践模式,从而构建原型创新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论.

5 结语

创新是凭借设计师的眼光,敏锐地发现设计机会,探索变化的可能性.原型创新是当今设计实践活动的一种造物方式,是设计师履行生态、伦理、历史的设计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就原型创新的整体工作而言,它主要包含上述的四个阶段(发生阶段、构思阶段、表达阶段、评价阶段),各个阶段不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是互为联系、互相制约的[10].通过各个阶段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为原型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适应需求、满足社会、有意义地创造,彰显原型创新的最大价值.如同设计学中的其他创新探究一样,合理的创新实践步骤与具体科学的实施策略的结合是实现原型创新的有效方式途径,有利于促使设计目标的达成.同时,大自然的物象原型是取之不尽的设计素材,日常生活是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还需要设计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客观观察与解析多样的物象原型,实事求是地去认知原型,继而开发出不同特质的原型产品.

猜你喜欢
物象设计者原型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包裹的一切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2020德国iF设计奖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