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璋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旅游产业是贫困落后山区最具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的产业。旅游扶贫在推动贫困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不但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且能从更深层次上消除贫困观念,通过社区参与为贫困地区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使其实现绿色可持续性的发展。2016年8月18日在张家口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继续强调要利用旅游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旅游开发在“减贫困、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乡村旅游,部署落实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2.2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村747万贫困人口脱贫。[1]
因此,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在全国推行全域旅游与贵州全省发展山地旅游两大战略背景下,近年来贵州各地贫困乡镇纷纷布局旅游扶贫开发。仁怀市依托特色旅游资源,也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旅游扶贫战略,并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旅游扶贫规划工作。
1.1旅游扶贫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自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大会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可持续”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乡村旅游业是对农村自然风景、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依赖性极强的行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并进,从内在要求与外在功能上看,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上述特点决定了在贫困落后地区推动旅游扶贫能实现良性循环和农村自我造血的功能。
1.1.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要充分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的地位和比例势必提升。此外,除了小麦稻米等传统农作物外,农民还需多元化种植经济作物以满足游客“吃、游、购”的体验需求,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发展现代集约型农业产业。
1.1.2 保护自然人文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须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要对贫困地区的农田森林、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以及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加以保护,同时推动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发展旅游产业不但能提高农村的生态保护意识,而且能促进乡村环境的改善。
1.1.3 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游客的好奇、体验和欣赏能促使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甚至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歌舞、侗族大歌、苗族刺绣工艺等,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这个广阔的市场。此外,旅游扶贫的推进会逐渐转变贫困落后地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开阔其视野,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1.2旅游扶贫能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效应是指对旅游行业的投入引起相关经济部门的连锁反应,导致旅游经济的倍数增长或就业人数的增加。常见的有营业收入乘数、产出乘数、收入乘数及就业乘数四个研究指标。按照英国萨瑞大学阿切尔(Archer)教授的观点,旅游乘数效用的发挥表现在旅游花费会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性效应。
1.2.1 直接效应
游客的原生旅游消费支出对于该经济系统中旅游产品提供者在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在家即可通过多种形式出售农产品,外出农民也可通过土地租赁等流转形式,获得比耕种土地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村民就业,就地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将能带来2个直接就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1.2.2 间接效应
直接获取旅游收入的各个旅游部门、企业要不断地向其他部门和企业采购原料、设备等,使这些部门在旅游经济发展运行中间接获益。有学者认为,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l:4。因此,乡村旅游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贸易、仓储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1.2.3 诱导型效应
当发展旅游为当地群众带来更高的收入后,他们便会逐渐提高自身消费水平,除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外,将更多的钱用于高档用品、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诱导型刺激效应。
综上可见,旅游业产业链长,行业关联度高,是一个带动性强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仁怀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背靠历史名城遵义,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属典型山地地带,连接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旅游市场辐射范围较广。2004年7月仁怀市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国酒茅台的故乡,经济发展水平列全国西部百强县(市)第33位,道路交通较为发达,与遵义市、省会贵阳市以及重庆市等周边地区均有高速公路联通,村村通硬化公路,通达条件好,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根基。
仁怀市下辖 12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49个村委会、22个社区居委会,分布着苗族、布依族、彝族、白族、仡佬族等8个少数民族,总人口64万。现有贫困村60个,贫困户15 533户,贫困人口49 005人。贫困村所在乡镇和街道涵盖茅台镇、鲁班镇街道社区、后山乡、学孔镇等国酒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近年来也建成了国酒文化城、鲁班八卦园等一批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产业有一定的优势,具备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但由于旅游扶贫战略处于启动初期,除交通基础外,其他规划开发工作刚起步,百业待举。同时乡镇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坚持市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在仁怀市旅游扶贫早期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3.1提高思想认识,正确领导科学规划
3.1.1 明确定位, 政策导向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对乡村旅游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其纳入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之一,在思想意识、产业政策、配套措施等方面科学领导和决策,为实现仁怀市旅游扶贫目标提供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各级政府要科学谋划,明确定位,旅游部门要牵头做好市、乡镇(街道)、村三级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发改、扶贫、财政、交通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旅游扶贫相关基础制度和配套政策,做到扶贫项目、资金、政策、机制、措施全覆盖。一要通过政策扶持,强化旅游环境整治、绿化环保、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要制定完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项目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及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标准等政策文件,明确实施主体范围、实施方式、资金补助及资金管理,规范乡村旅游软硬件和安全管理措施,避免盲目建设。三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明确重点旅游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启动,有序推进、逐步完善。[2]
3.1.2 完善体系,提升效率
旅游扶贫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协调推进。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加强横向信息传递机制建设。设立仁怀市、县、乡镇各级政府旅游扶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二是协作部门积极参与,完善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机制。以旅游项目开发为核心载体,整合协调旅游扶贫相关各部门的政策措施,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实现扶贫效应最大化。三是引导各级主体融入,构建旅游扶贫立体运行系统。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在旅游扶贫中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能力建设,构建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目标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五大子系统”构成的立体化旅游扶贫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3.2拓宽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发展
3.2.1 突出效益,用好财政资金
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申报等环节做好事前整合工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明确财政资金用途。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各类旅游、扶贫类发展基金,盘活财政沉淀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上级拨付的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其他各项涉农资金、信贷资金、帮扶资金、业主融资、群众自筹资金等整合使用,在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重点村倾斜。
3.2.2 政策引导,用好金融资金
一是鼓励项目状况优良的开发主体、经营业主通过银行贷款建设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针对不同项目工程、不同旅游产品制定标准,对达标者按贷款额度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财政贴息扶持;二是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项目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扶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力度。
3.2.3 招商引资,用好社会资金
解决招商引资问题,旅游扶贫这块“蛋糕”才能做大。一是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完善税收、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开发。二是突出项目包装策划。在项目形象定位、特色体现等方面精心包装、策划,让项目产生吸引力和震撼力。切实让投资者看到投资前景,坚定投资者信心。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举办旅发大会、旅游招商投资说明会、经贸洽谈会,培育中介组织、招商企业,搭建招商引资中介平台等渠道,推动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与顾问招商等市场化招商等途径,积极落实招商工作。四是强化招商精准对接。一方面由遵义市政府牵头,带队到经济发达城市联合召开景区旅游招商投资说明会;另一方面,面向省内外有实力、有品牌的知名旅游度假开发企业,开展重大旅游扶贫项目定向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和转型发展。
3.2.4 多措并举,创新资金来源
一是考虑在各贫困村按照相关政策谋划成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作用。二是推动建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优先用于扶持条件具备、适宜旅游扶贫的贫困乡镇。三是针对仁怀山水有情怀的能人志士、创业返乡的能人大户,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其投资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建设。
3.3产业统筹协调,凸显全域旅游优势
运用“旅游+”思维,推动促进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以“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为主题,以服务好游客为宗旨,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着力构建起富有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全域旅游”建设。[3]
3.3.1 推进农旅互动,开拓旅游扶贫新路径
紧紧依托各乡镇特有的区位优势、田园风光、山脉水系和生态环境,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推动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的发展。如打造种植示范基地,构建以草莓、核桃、蜂蜜等为基础的休闲采摘园和以杜鹃花、红豆杉等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园;打造黔北麻羊、牛、蜜蜂等家畜、动物、昆虫特色养殖园(场),以农家乐为依托,开发乡村地方特色有机营养菜品,构建“餐桌生态文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
3.3.2 推进文旅融合,构建文化发展新高地
仁怀市地处黔北地区,深受巴渝文化、湖湘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淀了深厚的国酒文化、盐帮文化和红色文化。应全面推进依托本土文化特色的要素产品,丰富文化内涵、拓展旅游外延,强化以白酒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作为体验点的路线和景点建设,吸引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促进文旅的深度融合。
3.3.3 推进工旅互融,创新工业旅游新思路
依托仁怀市白酒工业强项,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作内涵,精心策划、全力打造好贵州仁怀酱香酒整体品牌形象,推动白酒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奠定工业旅游的扎实基础。以茅台镇为抓手,做好规划,落实建设,创新工业旅游模式,以“国酒文化”吸引探秘游、休闲游、体验游的游客,辐射带动周边景点,不断推动“旅游+白酒工业”的融合发展。
3.4实施人才强旅,确保扶贫效果显著
人才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障。仁怀市旅游扶贫事业的开展,必须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方面制定教育计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交叉,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专家教授讲座互补。另一方面制定完善政策措施,解决优秀人才选拔和引进问题。一是干部能力培训。依托贵州省各高校举办干部培训班,针对旅游、扶贫等政府干部、旅游扶贫带头人及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两方面进行培训。二是定向学历教育,谋划实施“雨露计划·职教扶贫”项目,如定向招收贫困村特困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到贵州省旅游学校等职业院校免费接受导游、旅游开发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烹饪营养学等专业培养,为仁怀市培养旅游专业人才。[4]三是农民技能培训。灵活运用培训方式,分期分批针对村民举办培训班,按需从就业技能、管理能力、服务礼仪、农家乐经营、特色菜肴制作、本地歌舞、手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参与旅游事业的能力。四是提拔吸引人才。按照“任人唯贤,量才适用”的原则,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加入仁怀市旅游扶贫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进省内外旅游业界杰出人才担任相关领导职务,吸引返乡创业青年、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旅游服务专业人才。同时探索候鸟型人才的引进机制,切实保障旅游扶贫效果的体现。
3.5推动社区参与,健全利益分配制度
旅游扶贫要以“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为核心原则,直接瞄准扶贫的核心对象,注重和推动社区参与,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经营及利益保障机制。
3.5.1 社区就业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激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保障社区居民切实融入旅游扶贫事业,并获得利益。首先,积极创造直接就业机会,扶持社区居民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餐馆、旅游小商品商店等,尽可能实现当地居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其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旅游扶贫开发企业吸纳社区居民,保证社区居民优先被雇佣的权利,创造社区居民获得提供劳动服务的机会,如参与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就业,以获取相应的经济收入。最后,引导当地居民通过提供初级旅游消费品和各种原材料,结合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加工经营形成产业链条,如农产品、畜产品或山珍药材等,间接参与到旅游发展中。
3.5.2 股份参与
通过细化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社区居民以股东身份参与旅游利益分配的权利,确保旅游资源、劳动力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和非旅游区道路占用等折算股份的程序、比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施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使社区居民既是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又是旅游经营中的劳动者,在旅游项目中切实获利,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自觉性。
3.6重视营销宣传,强化旅游品牌驱动
市场开拓是旅游扶贫事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必须走出乡村旅游发展中重产品开发、轻市场开发,重景区建设、轻市场建设的误区,坚持产品、市场两手抓,广泛开展全媒体营销活动,塑造仁怀市乡村旅游品牌形象。[5]一是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运营的早期阶段,宣传部门和旅游部门要密切配合,统筹联动,把乡村旅游宣传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宣传中,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策划,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结合画册、纪念邮册、影视剧等多元手段,提炼文化竞争力,传播乡村旅游特色,提高吸引力和客户黏性;二是要与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推介活动相结合,组织记者团采访报道,组织专家、知名人士体验旅游,制造传播效应,强化宣传效果。三是要借助新媒体营销,推动建设仁怀市乡村旅游官方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探索搜索引擎营销渠道,进驻国内知名论坛,或依托门户网站、政府官网自建仁怀市乡村旅游论坛,以及通过携程、去哪儿、同程旅游等途径展示景点风光、游览项目、食宿信息、购物指南、自驾路线等内容;设立网上订购景区门票、车票、餐饮券等的渠道和平台,提供在线购买优惠措施,增强线上吸引力;通过依托景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不定期开展景区营销策划设计方案等有奖征集活动,以不断提高官网和公众号的访问量。
“十三五”期间,实施仁怀市旅游扶贫战略是一项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引导,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培育建设和协调管理,为旅游扶贫战略的推进制定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提供旅游基础公共产品,促进社区参与,加大宣传力度,烘托旅游氛围。因此,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要切实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产业捆绑、农民参与”原则,集众方之“财智”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切实构建起一个与仁怀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满足精准扶贫发展要求的支撑环境和保障体系,构建“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体现精准扶贫实效。
[1]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召开[EB/OL].[2017-08-15]http:∥ www.gov.cn/xinwen/2016-08/18/content_5100423.htm.
[2]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0):212-217.
[3]“仁怀打造工农旅融合 山水田一体全景域乡村旅游”[EB/OL].[2017-08-15]http:∥www.sohu.com/a/71550046_151216.
[4]蒋述东.重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之政府行为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7(5):39-41.
[5]李娜,蔡蓉蓉.长尾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全媒体营销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