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翔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5)
文学与旅游自古便有着不解之缘,“在旅游景观形成中,有因人成景或因物成景,但是更富有审美意义的是因文设景。它取决于文学作品瑰丽离奇的想象空间,以及作品内部构建的生动传神的典型意境。”[1]一方面,优美的自然景观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加之自然景观本身就具有某种文化属性,能激起作家的创作欲望,能孕育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能增加自然人文景观的知名度,也能够增强其作为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因此,文学与旅游资源之间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文学有很多部分具有旅游属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凤凰古城,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乡野。尤其是在当下生态环境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面临危机的今天,充分挖掘文学的旅游开发潜力,对文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其厚重的黄土文化孕育了诸多的作家、诗人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古代到当代,几乎每个时期陕西都有优秀的作家作品出现。
在古代,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等出于对帝都的向往,都曾在长安或其周边地区生活过,写下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这些诗人为帝都气象感染,发而为诗,杜甫的《曲江二首》和李商隐的《曲江》都描述了曲江风光和畅饮豪情;李白的《忆秦娥》则描绘了乐游原风光,这些诗人游览了陕西当地名胜古迹,感受到自然之美与文化积淀之深,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美丽诗篇。在当代,《人生》《白鹿原》《秦腔》《青木川》等小说也对陕北、关中、陕南不同的地域景观和民风民俗有形象的描绘。这些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山川与人文景观,总是引得人们有想去看看的冲动,去寻找故事的发生地,去探寻作品中人物的人生足迹,去作家故居体验一下他们的创作环境,读者的冲动激发了旅游动机,文学也就成为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因此,以文学和旅游的双重视野,研究陕西文学及其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本文着重以陕西当代文学为例,探讨陕西文学所蕴含的旅游价值因素及其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陕西当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却较为滞后。对于文学旅游资源而言,如何彰显陕西当代文学的优势,是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捕捉富有美感的画面,获得愉悦的感受,而文学旅游资源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形式,其蕴含的旅游特性同样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中充满了对空间现象进行描写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它们体现了对空间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努力。”[2]不同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自然人文景观千姿百态,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而读者也就是潜在的游客。
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读者也会产生重温作品中的景观目的地的欲望,试图再次获得审美体验。以陕西当代文学为例,读者阅读贾平凹的作品,会被作者笔下商州的灵秀之美吸引,其“商州”系列作品描绘了商州秀美的自然景观,富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以及当地古老的民风民俗;阅读路遥、高建群的作品,黄土高原的厚重、苍凉感便扑面而来;叶广芩的作品则让人徜徉在秦岭山脉的一草一木、铭文碑刻、古老的商道与小镇当中。这些作品当中极具审美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也就构成了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
同时,陕西的地理风貌呈现出一种多元性,从北部的高原到中部的平原再到南部的山区,不同的地貌特征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黄土高原的高旷让人感受到游牧文明的生命力和野性;关中沃野千里则让人看到了中原文明的广博;陕南的山区则让人体验到了南方文化的灵秀与神奇。陕西不同的地域文化在陕西当代文学中都可以看到,因此,陕西文学旅游资源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陕西旅游资源的特色在于其内在的文化底蕴。”[3]
此外,陕西当代文学涌现出了如柳青、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大师,与此相关的作家故居、文学纪念馆也可作为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些不仅是文学历史的遗存,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前,很多名人故居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慢慢消失,如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实现社会经济价值的转化,可以使这些实体性的文化遗存得到很好的修缮与保护。同时,这些场所史料收藏都很丰富,以延安大学的路遥文学馆为例,收藏了路遥不同时期的作品、手稿,展示了路遥一生的创作业绩。因此,这些文人故居、文学纪念馆不仅具有史料保护价值,更具有一种文化传承价值。
最后,陕西当代文学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史料保护价值更有助于旅游品味的提升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相比自然旅游资源由于过度开发而面临资源枯竭的状况,文学旅游资源的发展空间更具延展性和丰富性,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优势。旅游虽然是一种消费行为,但这种消费具有文化属性,人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因此,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景观更能吸引游客,陕西文学旅游资源便有这样的优势,可以为旅游注入文化和审美内涵。同时,陕西当代文学在文坛具有品牌优势,社会关注度极高,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可以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将文学的品牌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
2.1以文促游,发挥文学的宣传作用
陕西文学的独特内涵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学旅游资源,同时文学的传播也对文学旅游资源起到了宣传作用。在当代文学领域,陕西文学涌现出了诸多精品,如《秦腔》《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青木川》等,这些作品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成为旅游资源的宣传媒介。而且,由于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也就成为一种隐性宣传媒介,并且有传播面广、成本低的优势,因此以文学作为宣传媒介比单一的商业宣传更具接受性,有利于大众对文学旅游资源的接受和认可。
以贾平凹的创作为例,贾平凹书写商州,商州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地图上占据了一角,并且越来越具知名度。贾平凹以商州为题的作品就有《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以及长篇小说《商州》、散文集《商州散记》等。在这些作品中,涉及商州山水地名的俯拾即是,贾平凹的笔下,商州是迷人的,上及远古,下讫当代,无论是传说、历史,还是民风民情,在贾平凹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贾平凹把商州写得清新而又幽怨,古朴而又美丽,自然而又真实,贾平凹成就了商州,商州得益于贾平凹的创作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如贾平凹的家乡棣花镇,目前,古镇景区以“两街(宋金街、清风街)、一馆(平凹文学馆)、一荷塘(生态荷塘)和西部花都”为主打项目,复活了棣花古驿、魁星楼、法性寺等老景观,突显了商於古道上的“棣花”特色。棣花镇现在成为一个产业集聚、旅游集聚、文化创意集聚的旅游体,连同周边使商州成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辐射力强的综合旅游体。
作家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青木川》也是一个通过文学作品对旅游景点进行宣传的成功例子。青木川古镇本是深藏在秦巴山脉深处的古老驿镇,交通不便,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当地的自然风貌具有“原生态”的特征。叶广苓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跨越时空50多年的青木川,让阴阳两世界的各式人物齐聚于此,古朴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历史古迹,加之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给青木川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个秦岭腹地的古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人文地理景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历史在当代人眼前再次复活。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被演绎得如此清新、优雅、美丽,有着沉静的文化姿态和耐人咀嚼的文化品位。很多人知道青木川便是源于小说《青木川》,随着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更让青木川镇被广泛关注,成了陕西旅游的一个热点。叶广芩的新作《张家大哥》以《康定情歌》中“张家大哥”的文学形象为引子,讲述当年陕西商人入川所走的盐茶古道,以及一路上的见闻,这条陕商入川之路无疑也是极有价值,并有待开发的文学旅游资源。
陈忠实的《白鹿原》也使白鹿原成为旅游热点,小说《白鹿原》自发表和出版之后,一直长销不衰。2016年,以小说《白鹿原》为依托、白鹿原影视城正式开园,并成为陕西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影视城集影视制作、文化休闲、儿童娱乐于一体,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景区。影视城再现了明清时期关中古城古镇古村的风貌,并且展示了当地的饮食、建筑、曲艺、民俗等多种文化形态,是极具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白鹿原影视城的建立,对弘扬关中文化、拉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园区依托陈忠实先生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聚集了众多关中民俗文化元素,为游客呈现古关中的人迎亲做寿、判案乡约等民俗场景,影视城充分整合了旅游、文化、影视、休闲等多种因素,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2.2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策略
优秀的文学作品固然可以对旅游景点起到宣传作用,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也要注重营销策略。营销是文学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将文学作品联系景观的历史文化积淀,再辅之以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进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依托作品,在此基础上融合当地的文化和民风民俗,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每个地方有其独有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珍视这种可识别性,不能盲目为了经济利益发展毫无特色的旅游资源,尤其要与地方文化相契合。陕西是文化厚重之地,陕西的文学作品也有厚重大气的美学品格,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文化底蕴。尤其要注意发挥陕西文学既有的品牌优势,陕西文学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到商州的游客大多是冲着贾平凹来的,读者读了贾平凹的作品,心里便潜藏了一份期待,同样,到白鹿原的游客很多也是想体验一下作品中描写的关中风情。因此,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依托作品,注重文化氛围的建构,将文学的品牌优势转为了旅游品牌优势。
其次,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多渠道的营销方式。文学应与传媒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报纸、影视等传媒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和宣传。如拍摄著名作家的纪录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贾平凹、叶广芩、陈忠实、路遥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根据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电影《野山》让人领略到陕南的秀丽风光;路遥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人生》、《平凡的世界》让人感受到陕北的风光;尤其是近年根据陈忠实《白鹿原》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成功,加之白鹿原影视基地的建立,形成了以白鹿原为中心的产业链。此外,出版业也可以有计划地再版文学作品,并配合介绍陕西省的历史和旅游文化。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对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不同的形式。比如文学家故居和文学纪念馆,这些场所都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如果妥善利用,将是很不错的文学旅游资源。除此之外,文学作品衍生品的形式也值得关注,如白鹿原影视基地,这种形式类似于文学主题公园,影视基地还原了原著中的一些经典场景。此外,结合地方特色举办文化节等形式也是可以探索的开发形式。
最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市场导向,考虑到特定旅游主体的发掘。文学旅游资源属于高品位的旅游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学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游客是要着力发掘的群体。这部分人群主要有教师、学生、记者以及有深厚文学基础的爱好者。因此,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这些人为主流消费群体,这样也有助于打开中高端的消费市场。
将文学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文学产业化,同时也有利于拓展旅游消费市场。在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文学特色,也要符合旅游业的要求,同时要避免出现庸俗化和雅俗处理失当的问题。探索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能为陕西当代文学提供一种新的审视角度,也能为当下旅游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是推动陕西当代文学和旅游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1]吴攀升.旅游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