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大连理工大学 工程力学系,辽宁 大连 116024)
我国双语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双语教学步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同年提出的加强大学本科教育的十二项措施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 5% ~ 10%的双语课程,并要求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2007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要将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作为高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再次重申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当代,高校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性、必要性[2-4]。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建设的国际化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增进文化的交流与谅解、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学生层面分析,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的知识形式和渠道呈现多样化和国际化趋势。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国界,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知识、文化、传统的认知渴求不断深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有效获得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而且,研究还表明,由于频繁在两种语言间切换,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比受单一语言教育的学生思维更敏捷[5]。从教师层面分析,教师需要了解、掌握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向,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创新。从大学层面分析,一所大学要提高办学水平和声誉,发挥文化传承作用,也必须借鉴其他高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学府的办学理念和经验。
相应的,高校的国际化建设也包括三方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组建具有国际化研究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府。但是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一所国际化学府的学生应该是可以来自世界的各地,并且能够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胜任工作。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以授课为主,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的双语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到2010年,全国理工科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达503门,占理科课程的20.1%[6]。在中国知网中,键入“高校双语教学”进行搜索,仅201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就达2132篇。应该说,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从无到有,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
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国际班是2011年大连理工大学首次招生的三个国际班之一,该班参考美国普渡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教材全为英文,采用英语或双语授课。静力学是为国际班本科生在大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第一门力学基础课。旨在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静力学平衡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而且能够熟练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能人才。
结合相关的文献调研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静力学课程双语授课中,学生普遍面临以下几方面困惑:①专业词汇语言障碍。对很多专业词汇难以准确掌握其含义,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理解的难度。②知识点认知程度理解障碍。对课程知识点的认知程度理解模糊,难以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学习程度。③“哑巴式”英语开口障碍。很多学生存在英语开口惰性,极少主动提出用英语交流课程内容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④学习专业知识实用性之困惑,许多学生对学习力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存在质疑。⑤缺乏行之有效的英语激励机制。学生课程学习水平考评主要依赖笔试方式,评分体系中缺乏对口语应用能力的评估,忽视了学生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生活在汉语社会大环境中,这种英语语言的“反淹没式”环境仍是首要的原因。这里称“反淹没式”是因为与英、美、新西兰等国的淹没式教学不同[7-8]。所谓淹没式教学,主要是针对少数的留学生或移民学生,将其完全置于第二语言环境中,课内课外、学习生活皆是如此。通过短时间的适者生存式强化训练使学生迅速融入第二语言主流文化中。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优势,实践也证明留学生基本都能很快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是因为不断的重复的听、说、读、写训练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将暂时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并最后形成思维。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全的英语生活环境。也就是说,教学用的第二语言被淹没于母语环境中,这一状况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何在这种第二语言“反淹没式”环境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双语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针对上述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借鉴相关学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笔者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活动,在此与同仁分享。
(1)专业词汇语言障碍问题。对课程中专业词汇的掌握与理解是学生学好课程知识的基础,扫清其语言障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如vector (矢量)、cross product(叉乘)、rigid body(刚体)、truss(桁架结构)、radius of gyration(回转半径)、mass moment of inertia(转动惯量),这些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静力学专业词汇,貌似简单,但是对于初次接触力学知识的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入门阶段却变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语言的围城如果不能攻克,学生难以进驻静力学知识、理论的中心,掌握、应用、创新更是天方夜谭。诚然,假以时日,学生可以自己摸索解决这一问题,但课程教学都需要有一定的进度,待学生恍然大悟之时,在课程内容学习上可能已经处于滞后状态,处于被动地位;即便奋起直追可以应试,但从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和素质培养角度看,都是弊大于利。为此,笔者将静力学课程涉及的常用专业词汇、短语进行汇编形成词汇库,在词汇库中对专业词汇给出相应中文解释,必要时给出工程或生活中实例图片,图文并茂,易于掌握。
(2)知识点认知程度理解障碍。目前尚未见国内学者编著的静力学英文版教材,笔者教学中的主要参考教材为高教出版社影印版的 R. C. Hibbeler所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9],该教材是美国工科大学广泛选用的工程力学课程教材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修订出版10次,足见其受美国工科大学师生的欢迎程度。该教材中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在撰写方式、知识内容和体系上与我国的教材都有很大差别,具有典型的西方传统文化特色。这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拓宽视野不无裨益,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迷惑,难以甄别不同的知识点需要的认知程度。其结果是学生漫无目的,四面出击,不仅难以掌握核心知识,更为严重的是日积月累,容易湮灭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摧毁学生的自信心,与双语教学初衷背道而驰。为此,笔者尝试将书中知识点从记忆、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作等六个层次进行分类汇编,并提供相应的中文解释,使学生明确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有哪些,开阔视野的内容有哪些。例如,将摩擦学部分教材内容按认知程度进行分类:Memorize the concept of dry friction law and completely understand how to analyze the equilibrium of rigid bodies subjected to friction force (记忆干摩擦定律,并会应用该定律分析受摩擦力刚体的静力学平衡问题);Learn how to conduct frictional force analysis on wedges, screws, belts, and bearings(学会分析楔子、螺纹、带子、轴承中摩擦力问题);Know the concept of rolling resistance(了解摩阻的概念)。通过明确章节学习大纲,有助于学生掌握静力学的核心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发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兴趣。
上述汇编的专业词汇短语库和章节学习大纲等资料,会在课前发给同学用于课前预习,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有所认识,同时熟悉专业词汇;在课堂上由授课教师进一步解释、强化记忆,课后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进行再次强化学习。
(3)“哑巴式英语”开口障碍。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高等教育中,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相应的,双语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应该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很强,但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缺少英语口语交流的机会。为提高学生口语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行素质培养,笔者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的力学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力学的世界里”,并结合自身体会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升学生的自我存在感。例如,通过展示北京国家体育馆这样世界建筑史上著名的桁架结构建筑,向同学介绍桁架结构的概念,启发同学去思考在设计、施工中需要考虑哪些力学问题,并用英语口语表达,从而扭转课堂只是老师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之局面。
(4)学习专业知识实用性之困惑。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力学基础知识有什么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典型的与实际生活和机械部件相关的讨论问题,学生自愿选题,并在课堂向全班同学作口头报告,使学生自己认识学以致用的“用”在哪里。例如,如何测定汽车的重心,汽车的重心对其行驶安全性有何影响?上海磁悬浮火车可以高速运行的相关力学原理是什么?磁悬浮火车没有获得更普遍发展,其障碍又是什么?核电站中核主泵中飞轮的作用是什么,从力学角度分析,应该如何优化其设计?一方面,学生需要自己在课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总结并形成文字报告资料,培养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需要针对自己的选题进行选材、组织、制作PPT文件,最后就选题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作英语口头报告。这样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5)英语激励机制。高等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教育,而不应该是以应试为目的。但不可否认,现阶段最终课程成绩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激励作用。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将素质教育和课程成绩进行有机的结合、优化,起到互相推动的双赢效果。笔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知识掌握的程度,但如果完全以笔试成绩论英雄,有时又难免失之偏颇。为能更好反映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笔者在成绩评价体系中引入口语交流成绩项,这一项主要根据学生的选题报告和课堂发言情况进行打分。目前,静力学课程中期末卷面成绩占70%,选题报告占20%,课后作业占10%。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使课程成绩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力;成绩的激励效应会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必然带动成绩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师口语授课、英语命题课后作业、英语命题考试的基础上,探索性开展专业词汇强化、明确章节学习大纲、进行实际应用问题口语讨论、实施新的成绩评分体系等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形成课前英语、课堂英语、课后英语、英语激励机制等全方位英语教学小环境,通过听、说、读、写等多层次的强化训练,实现在“反淹没式”环境下的“准淹没式”双语教学。最后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学效果为准绳,对教学课件、课后作业、笔试命题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静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相信这对其他课程双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双语教学还面临许多挑战,笔者在这里主要是从学生困惑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问题和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其他一些问题,如教材问题、课时问题、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培养权重问题、课堂授课方式问题、课后作业布置问题、多媒体课件问题、师资的英语水平问题等等,已有学者报道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实践和理论[10-12],这里不再赘述。
笔者通过对目前英语“反淹没式”环境下,双语教学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思索与剖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开展教学实践探索。努力营造英语环境氛围,促进静力学授课从“反淹没式”环境到“准淹没式”教学的转变,促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习惯,建立起语言与思维链条,最终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随心所欲地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进行切换,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良好口语交流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应该指出,高校建设国际化并非最终目的,而应是提高学校教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的一种手段。对双语教学的国际化建设亦是如此,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是一战功成,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的优化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睿. 浅谈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 鄂州大学学报,2013, 20(7): 54-56.
[2] 党旭丹, 史少杰. 材料概论课双语教学探析[J]. 河南农业,2015(2): 36-37.
[3] 周密, 丁仕潮. 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9): 16-19.
[4] Niranjana T. Challenges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J].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5, 6(2): 252.
[5] Christoffels I K., de Haan A M, Steenbergen L. Two is better than one: Bilingual education promotes the flexible mind[J]. Psychological Research-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2015,79 (3) : 371-379.
[6] 林云. 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现状调查与思考[J]. 文史博览(理论), 2013(5): 68-70.
[7] Roberts C A.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 model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J]. The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1995, 19(3-4): 369-378.
[8] Dalton-Puffer C, Llinares A, Lorenzo F. You can stand under my umbrella: Immersion, clil and bilingual educa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4,35(2): 213-218.
[9] Hibbeler R. C. 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 (10 th edition)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孙耀远.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双语教学:1+1>2 [J]. 航海教育研究, 2015(1): 66-70.
[11] 王洪荣, 王梦芝, 喻礼怀, 等. 《饲料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J]. 家畜生态学报, 2015, 36(1): 91-93.
[12] 史新妍. 复合材料专业课双语教学方法初探 [J]. 山东化工,2015(4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