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山西省造林局 山西 太原 030012)
太行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是华北平原及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太行山区由于长期遭受垦荒耕种和战火浩劫,原生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83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发出“绿化太行山,黄龙变绿龙”的号召后,1984年原林业部组织编制了《太行山绿化总体规划》,同年12月国家批准实施。山西太行山绿化从1984年开始规划、1986年实施试点、1994年正式启动,至今已逾30年,工程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森林资源的增加,工程区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从1994年的56.33万 hm2、14.75%,增加到 2017 年的 79.82 万 hm2、20.9%,森林多种功能得以发挥,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工程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一是调整树种结构,栽植山桃、山杏、连翘等经济树种,增加群众收入来源;二是鼓励当地私营苗圃发展,解决工程用苗难题,拓宽致富渠道;三是造林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有活可干,增加了劳务收入;四是带动一批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初步实现了太行山区山绿、民富、产业兴的目标。
工程建设改善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形成了绿化太行山、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能够在立地困难地区实现造林绿化、群众增收,主要依靠以下3点:一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二是系统、缜密的工程管理;三是造林技术和机制的不断创新。
一是部分林业工作者思想上重视不足,重造林轻管护,粗放经营,并将造林失败归咎于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主观上推卸责任;二是造林树种选择和配置不科学,林分结构简单,抵御灾害能力低;三是综合考虑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够。
新造林地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有林地林木长势不好。究其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造林难度大。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工程区相当一部分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差,同时,随着造林绿化的深入推进,造林主战场逐步向地处偏远、零散分布、困难立地转移,造林难度还在逐年加大;二是造林成本高,投资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对造林的投入标准处于中低水平,山西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劳动力和苗木价格逐年攀升,造林投资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林业工程建设有“三分造七分管”的说法,造林能否成功与造林后期的管护经营密切相关。工程造林投资在很长一个时期没有明确的后期管护费用,一些造林工程常常是造得起、管不好。新造林缺乏有效管护,林牧矛盾突出,加上工程区自然条件差,需要频繁补植补栽才能勉强达标,导致成林效果不理想;而且在成林后,仍然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导致林分普遍质量差、蓄积小,不能正常发挥森林应有的功能与效益。
解决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太行山区实际,不断研究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工程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工程区的山更清、水更绿、民更富。
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树立要造林、更需要管护的理念,要从重造林、轻经营向造管结合、造管并重转变,进而营造健康、可持续利用的林分,逐步实现森林的科学有序经营。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足够重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做到长远规划、科学实施、分类经营、生态优先、兼顾经济。
太行山区属于典型的干旱石质山区与土石山区,植被稀疏,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抗旱能力低,造林成活难。如何实现科学造林,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立地条件,实现造林树种选择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例如,阔叶树凋落物分解较快,有利于恢复地力;油松、侧柏等针叶树能适应土石山区贫瘠土壤,可以考虑在上坡及山脊处营造针阔带状混交林或块状混交防护林;坡下部立地条件好,可以考虑营造长寿阔叶用材林或经济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二是坚持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营造多层次、多种类的健康森林。根据立地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通过乔灌混交、灌草混交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度。三是认真借鉴以往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径流林业、覆盖保墒,容器苗、穴盘苗造林,裸根大苗带土坨栽植,根宝、生根粉促进等造林实用组装配套技术,突破干旱阳坡造林禁区,提高造林成效。
森林经营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要有科学的长期规划作为经营指导,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分类经营。就目前来看,太行山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防护林,兼顾用材林和经济林,什么区域适合什么林种,需要有长远规划。二是重视间伐。间伐可以扩大保留木的营养空间,改善林内小气候,促进保留木生长,能够提高林分质量和生产力。不同经营目标的林分应进行不同程度的间伐,例如用材林间伐强度应大些,促进保留木的胸径增长,而防护林间伐强度不宜太大,以保持稳定的林分密度。三是重视林下植被与枯落物。保护林下植被,调整林下植被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同时,作为林地重要的养分来源,不定期砍伐林下植被和散铺枯落物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四是大力实施低效林改造。如实施野皂角嫁接皂角技术,把工程区13万多hm2灌木林改造成乔木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推广仁用杏、大果榛、连翘、沙棘等经济乔木、灌木种植改良技术,为群众增收创造新的增长点。五是推广实用经营模式。如营造辽东栎混交林,为工程造林防火防虫、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完善的制度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国家和地方森林管护相关法律法规,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如出台封山禁牧实施细则,把封山禁牧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对造林施工队伍的培训与考核,完善奖惩淘汰机制,提高工程质量;三是建立林业监测机制,对太行山区林分相关指标进行长期监测研究,寻找最适宜太行山区的造林和经营模式,作为工程建设的理论指导;四是继续加大工程投入,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如可以探索性地引进PPP模式,减轻政府投资管理压力和企业投资风险,增强工程建设活力。五是工程建设中同步配套管护费用,用于林地的管护、抚育、补植等工作,确保造一亩、活一亩、成林一亩。六是引进森林保险机制,可以有效减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七是探索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让工程建设更有保障;八是完善造林失败面积核减机制,实事求是地对造林工程进行科学管理。根据检查验收和自然灾害等情况,及时核减造林失败面积,避免形成“数字造林”假象,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