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廷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兽医局 273300)
羔羊梭菌性痢疾习惯上称为羔羊痢疾,俗名红肠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死亡率很高。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是影响羔羊成活率的一种常见病,应该加强防治。
(1)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羔羊在生后数日内,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如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雪后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等羔羊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在小肠里(特别是回肠)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2)通过促进羔羊痢疾的发生不良诱因可以发现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就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规律性。草差而又没有搞好补饲的年份,羔羊痢疾常易发生。气候最冷和变化较大的月份,发病最为严重。品种与发病也有密切关系,如土种羊比改良羊和纯种羊发病率高得多,一般认为与出生后被毛的厚薄不同有关。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一旦某一地区发生本病,以后几年内可能继续使3周以内的羔羊患病。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
(1)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d,病初精神委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直到成为血便。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d内死亡,只有少数病轻的,可能自愈。(2)有的羔羊,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也可能带血或血便)其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尸体脱水现象严重,尾、臀部和后肢有稀粪污染。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真胃内往往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菌及其毒素。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也可引起初生羔羊下痢,应注意区别。
5.1 预防措施 (1)加强妊娠母羊饲养管理,使母壮羔肥,从而增强羔羊抗病能力,实行计划配种,避免在 最冷季节产羔。(2)搞好卫生工作。产羔前对栏舍进行严格消毒,并要做好母体、乳房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并注意保暖防寒。(3)做好预防接种。每年秋季给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或厌气菌五联菌苗,产前2~3周,再给母羊注射1次,可预防本病发生。(4)羔羊出生后,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5)一旦发病,迅速隔离病羔,彻底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如果发病羔羊很少,还可考虑将其宰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扩大传播。
5.2 治疗 因本病危害严重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故积累的经验很多,下边介绍几个疗效较好的方法,可与加强保温、哺乳等护理工作结合运用,以提高疗效。(1)用抗羔羊痢疾血清,如果在病的初期及早应用,能够获得较好效果。进行大腿内侧皮下注射,剂量为10~20ml。(2)磺胺脒0.5~1.0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碳酸氢钠0.2g,将以上各药水调灌服,一次服完。3~4次/d,连服2~3d。(3)土霉素0.2~0.3g或再加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2次/d。如果心脏衰弱,可皮下注射5%樟脑磺酸钠或25%安息香酸钠咖啡因0.5~1.0ml。下痢停止后,如不吃奶,可口服胃蛋白酶1.0~1.5g,加稀盐酸2~3滴。(4)灌服硫酸镁和高锰酸钾,发病之后即用胃管一次灌服6%硫酸镁20~30ml(内含0.5%福尔马林),经4~6h后,再用胃管一次灌服1%高锰酸钾20ml,第2天上午继续服20ml,下午再服1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