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龙,王晓燕,米福贵
(1.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2.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3.铁力林业局,黑龙江 伊春 152500)
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草牧业的发展,支持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料的种植,开展“粮改饲”及种养结合试点,进而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1〕。中央的任务提出后,农业部在2015~2017年分别进行了“草牧业”、“粮改饲”、“米改豆”试点。草牧业试点着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畜牧业发展构架。“粮改饲”、“米改豆”提出了解决全局问题的技术途径〔2〕。草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但各地发展中暴露出来的草畜矛盾问题,已成为影响草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3,4〕。随着经济全球化、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对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5〕。再者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更加追求优质蛋白与营养均衡,而且对畜产品需求直接转化为饲草料的需求〔6〕。另外,饲草料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水平较低、种植模式及草产品结构单一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畜牧业发展。如何突破以上因素制约,是未来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各种毁草开荒、征占用地、干旱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天然草地过牧严重、面积逐减、产量下降、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7〕。当超过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和恢复界限,最终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丧失物质再生产能力。从全球范围看,草地过牧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天然草地长期超载过牧,传统草地畜牧业处于崩溃的边缘。同时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牲畜冬春季饲草储备不足,因雪灾每年死亡大量家畜,使致畜牧业遭受重创。实施“放牧+舍饲”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对舍饲用草提出更高的要求〔8〕。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除了大力保护天然草场外,更为有效地途径是实施优质饲草料加工来支持草食家畜的生产。从畜牧业发展趋势来看,优质饲草料短缺已对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作用。因此,在保护天然草地的同时,必须兼顾优质饲用作物的生产,扩大饲用作物及优质饲草的种植面积〔9〕。
目前,由于可利用耕地有限,除了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之外,通过建设高标准饲料基地,实施优质草产品加工等措施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当遇到干旱、低温、暴雪等自然灾害时,避免因饲草料短缺而使畜牧业遭受损失。自然灾害的侵袭对畜牧生产造成的影响,其中饲草储备不足是一方面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缺少有效的市场总供给。通过调制加工优质草产品,运用“互联网+”,根据市场供求,及时调节供应和生产,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着现代畜牧业转变。传统饲草养殖模式效益低,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使用优质饲草加工调制草产品,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改变饲草生产和利用现状。实践表明,优质饲草料及调制加工技术是确保畜牧生产安全的关键。饲草料是畜牧业的基础,优质饲草供应不足将制约着我国草牧业的发展〔10,11〕。
随着我国畜牧业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人畜争粮”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人们食物结构中直接消费的粮食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粮间接消费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发展草牧业已成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畜牧业结构中,消耗大量的粮食可能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而优质饲草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粮食(苜蓿与混合精料的营养价值接近),提高饲草料的品质和转化效率可以减少饲料中粮食的用量,既节约了粮食,缓解人畜争粮矛盾,也维护了粮食安全。随优质饲草料在家畜饲养中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畜牧业的饲养模式“秸秆+精料”正在向“优质饲草料+精料”模式转变。“耕地农业”已不再适应我国膳食结构,重视“草地农业”和粮草兼顾型的农业结构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5〕。发展“草地农业”可引草入田,实行粮草轮(间、混)作,在时间、空间上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饲草发展共赢。
粮草兼顾型畜牧业“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显著作用,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提供了大量优质饲料,也改善生态环境,但大多情况下饲料作物这一结构易被忽视。在发达国家种植业结构中,有着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将饲草耦合到农业结构中,不仅提高了农田质量,还促进了饲草产业的发展〔12〕。相对传统畜牧业,针对我国畜牧业转型提出了“草牧业”、“生态草牧业试验区”、“草农结合”等发展模式与理念〔13〕。发展“粮草兼顾型”的“草地农业”是兼顾粮食和饲草生产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系统,大力发展草业及草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优质饲草料问题的关键。
草产业的现状表现为生产技术落后,加工设备简陋,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草产品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竞争力差,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严重制约草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草业、畜牧业及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随着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开展,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将得以缓解。传统的饲草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用于市场流通较少,只能通过动物产品转化获得间接效益。再者市场需求不稳定,农牧民种草积极性受到了影响,致使饲草生产处于无序状态〔8〕。而苜蓿、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禾本科牧草粗饲料供给存在很大不稳定性。因此,要满足现代畜牧业优质粗饲料需求,可在养殖集中优势区域进行布局,有计划地推进中高产田种植青贮玉米、燕麦和苜蓿。
目前,我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优质饲草,国内市场优质饲用作物品种及种植模式单一,尤其是培育筛选苜蓿、青贮玉米、饲用大豆等适栽品种及栽培技术模式。因此,为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规模化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粮改饲”试点,黑龙江省自2015年开始试点实施粮改饲工作。据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统计,近3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推行粮改饲工作,扶持生产青贮饲料952万t,利用耕地种植苜蓿达0.19万hm2,折算粮改饲面积2.14万hm2。2017年全省完成粮改饲面积8.35万hm2,青贮收贮量344万t,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草产品结构单一,目前市场常见的草产品多为(草捆、草块、草颗粒、草粉等)初级产品,产量和质量不高,利用率和附加值均较低,并且饲草收获、加工、调制、储备、饲喂等技术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强多样化、优质化草产品加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粮改饲”改变人们对饲草的认识,饲草作为畜牧业的基础,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要摆脱饲草的附属地位,将饲用作物发展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通过把饲草生产、加工、产品进行商业化生产,使草业真正实现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使生产经营过程实现产业化。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促进草牧业发展。“粮改饲”是把种植籽粒玉米的面积调减下来,种植优质饲草料的面积有所提高,筛选苜蓿、青燕麦、贮玉米、甜高粱、饲用大豆、黑麦草等优质饲草料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多种种养结合模式,为养而种、以养定种,既缓解了籽粒玉米收储压力,减少能量饲料耕地需求,又提升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质量,减少进口蛋白饲料,还能提高牛羊养殖生产效率,并且带动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草食畜牧业的供需矛盾。
产业化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服务为保障,集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商品化生产。产业化是在传统的草畜环节加入了草产品生产环节,将草产品加工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提升畜牧业的效益。进而对草产品生产及经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技术层面要研究新技术,产品方面要开发新型草产品,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品质,使草产品向着多样化、安全化、营养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14〕。饲草作为畜牧业必需品,将其商品化生产,积极开拓草产业市场,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将资源优势快速转化成产业优势〔15〕。除了制定鼓励农牧民生产饲草料的政策外,还要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质量管理、营销服务等服务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饲喂操作技术规程,建立草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发布草业(草种供求,栽培技术,草产品供求等)相关信息,了解草业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动向,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建立饲草储备库不仅可以保证草产品质量,还可对草产品进行集约化管理。针对我国北方冬春季较长,一旦发生雪灾及饲草短缺情况,可保证及时调拨均衡供给,使灾情及其不利因素降到最小。实施优质饲草储备战略,既可缓解畜牧业发展中饲草料短缺问题,也可保障年度及季节性饲草料供需平衡,从根本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16,17〕。饲草储备库不仅促进了草业的良性发展,也缓解了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草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