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践并举基于学习动因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革新

2018-03-20 06:00谭必翰方玉珍
关键词:实践性思政理论

谭必翰,方玉珍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012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系好他们“第一粒扣子”的主要抓手。但由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个性差异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难以合乎学生的意愿与诉求,教学的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行动上的“疲软”,致使这一主渠道、主阵地的实际作用发挥还存在不足。本文将从学生学习动因角度着手探讨“学践并举”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革新,以期破解这一现实难题。

一、问题透视出于学习动力因素的调查数据客观分析

为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基本态势,2016年12月,课题组选择了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类别包括公办、民办学校。对这些学校在校生发放了1 0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976份,回收率达到97.6%。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学习状况、课堂参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评价方式等,归纳为兴趣目的、态度状态、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所得出的信息,比较直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评判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实际存在的问题。

一是,关于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目的的调查,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和“兴趣一般”的为35.7%,认为“没什么兴趣”的占64.3%;在问及“思政课”对自己的作用时,认为“使自己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占33.2%, 认为“选择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社会”占到33.1%,认为“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帮助”占35.3%,认为对自己的工作可能有帮助的为21.7%,认为不会有较大帮助的为9.9%;对于开设“思政课”为必修课,学生认为“对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提高帮助很大”占24.5%,认为“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人人必修”占46.5%,认为“是政治说教”“学校规定”和“学了没有什么意义”占到29%;而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应试者“专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学生数量高达66%;26.1%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目标模糊”,43.4%的认为“学习动力不足”。从上述调查的数据反映出,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学习“思政课”是出于社会压力的功利目的,而非自己成人成才的自觉需要。

二是,关于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学习状态调查。在问及“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的占到39.5%,“学习其它科目”的占18.7%,而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者达41.6%;问及是否主动回答老师提问时,选择主动回答者占28.3%,认为是被动回答的占40.9%,而不愿回答及没去思考、等别人回答者占30.8%;问及是否旷课经历时,70%的认为自己“从未有过”,24%的同学承认“偶尔有过”,只有6%的同学为“经常旷课”“根本不去”。由此可见,尽管大多数学生能来教室上课,但不少同学是“上甲课干乙事”,“身在曹营心在汉”,能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和融入课堂的学生数量很不乐观。

三是,关于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调查。在问及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时,57%的同学认为教学“偏重理论,与现实结合不足”“灌输型,学生参与度低”“不感兴趣,只为考试”;75.2%的同学希望“加大课外实践比重”,53%的认为实践要“选择合适方式”;77%的同学认为采用 “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希望教学要“多联系社会案例分析”“运用多种方式把课上活”达91.5%。这些调查反馈的信息充分表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存在方式方法问题,而学生都希望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课外社会实践性活动,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力度。

四是,关于成绩评价方式问题。60%的学生认为成绩考核要“侧重学习过程”,而不是以期末一张试卷来判定课程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数据分析的各种具体信息,我们归纳得出这样一些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尴尬的情形,尽管高校也曾在模式、内容、方法、手段、条件等方面进行着这样的努力那样的改革,然而没有深入认识学生功利性学习目的产生的根源,这种窘况是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的,当然根源性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学没有抓住学生兴趣点、兴奋点进行系统改革,特别是没有强化课外社会实践这一重要课堂。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势必造成“思政课”基本是教室的理论灌输课,课堂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这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主体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因素。

二、价值互进源于理论和实践内在逻辑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动力,而且是检验理论的最终标准。没有客观实际为基础的、无法为现实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的理论是空洞的苍白的,是空谈的无用的理论;而没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莽撞的,也不可能取得实践成功。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任何思想、任何理论都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产生的,时代就是现实生动鲜活的客观存在,是思想理论诞生的真正母体。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是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情政策、思想政治道德的系统教育课程体系,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间接性。如果“思政课”教学仅仅依靠课堂这一个“狭窄”途径来实现学生的理论认识和接受,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获得感相当有限,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思政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大课堂是教室这个小课堂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那就是校园外的广阔的社会课堂。没有很好利用这个大课堂来开展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性实践,从中深化他们对理论的再感觉、再认识,那么“思政课”的教学实施犹如盲人摸象,教学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2]广泛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性,这种实践非“点缀”“花边”“做秀”式的,而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有力地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深化的功效。

三、双驱发力基于调动积极性增强获得感的“学践并举”教学模式设计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厘清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调查数据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设计了“学践并举”教学模式。它以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为目的,聚焦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注意学生的积极性、差异性,精心设计实践性内容和环节,搭建“实”“虚”两种实践性平台,实施自主开放实践形式,形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运用侧重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师生“双主体”作用,教师教与学生学融为一体;在教学运行中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条腿”走路,双驱发力。

首先,精心设计实践性节点与内容。对实践性教学,我们认为只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并能动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均是实践性活动。“以往,谈到实践教学,总是狭隘地理解为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参观考察之类,因而常常忽略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实际上,只要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有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可纳入实践教学范畴。”[3]在系统梳理“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兴趣、积极性调动,按照课堂和课外两条时空主线,把教学实践分成理论课堂型实践与课外型社会实践两大类型。理论课堂型实践针对理论教学中局部的知识理论,主要采用社会的、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热点问题,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讨论辩论等方式,把学生置身于其中,由学生自主开展观点争鸣、思想碰撞,达到“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进行思想“合拢”,返璞归真。例如把雷锋、刘胡兰、江竹筠、焦裕禄、王伟等英雄先进事迹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想”课堂,把当前社会“有人倒下扶不扶”“有人求助帮不帮” 焦点问题引入“道德”课堂。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课堂“百家争鸣”,深化了认识,也升华了思想。

课外型社会实践是当课程某一理论模块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为了加强和深化理论的认识,根据学校地域所拥有的社会教育资源而设计的比较综合性主题学习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想”部分讲授完,我们组织了“雷锋家乡学雷锋”的校外实践活动,在“道德”部分设置了 “做品德高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讲授完“毛泽东思想”内容后,组织学生开展“走近湖湘革命先辈”大型的缅怀革命先辈实践,讲授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就组织开展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的社会调查,等等。这些活动的设置与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性、内容的验证性、活动的教育性、实践的可行性因素,大大增强了操作性、针对性、时效性与获得感。实践性教学强调社会调查和实践,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的距离,解决了“思政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4]。

其次,搭建“实”“虚”两种实践性平台。除了理论课堂、院团委、学工处已搭建的实践教育基地之外,老师们还大力拓展校外实践场所,积极与校园周边的社区、居民小区、中小学、敬老养老院、工厂企业、聋哑特殊学校等取得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互联网+”时代虚拟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主体地位[5]。因此,利用学校超星资源平台开拓虚拟的实践空间,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建设,利用“微课”优势,设置补充一些理论课堂型实践内容移至网络平台,学生按照真实课堂方式在线上开展思想观点交流,老师在线辅导答疑,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虚”两平台结合,大大拓展延伸了实践性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展示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其次,实行自主开放型实践。在主题内容、目标要求确定前提下,无论课堂型实践,还是课外型社会实践,在人员搭配上,学生自由组合成团队;在实践时间地点上,学生自主确定;在实践方式形式上,学生灵活选择。自由自主开放型实践既兼顾了学生兴趣性、差异性,又释放了锻炼他们的宽广空间,还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许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增强了自主,创造了亮点。

再次,建立师生过程考核的综合评价机制。教学考核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教学考核不落到实处,仅仅是走过场,达不到考核的目的,由此考核的作用也就难以实现[6]。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外社会实践,形成高质量的互动式教学,促进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并重并行,我们改变过去评价方式,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程度、效果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评成绩一百分中,其中期末的知识理论笔试只占40%,而学习过程参与的课堂型实践(课堂互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成绩占6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试成绩只占30%,占70%的是学生学习过程参与成绩;过程成绩考核又因内容、方式、效果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分值,并对在综合性实践成绩特别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形成了公平合理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一改过去由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部门评价方式,加入学生网评,学生评价权重占至40%以上,评价一个老师课上得好不好,学生很大程度上最有发言权。这也驱使老师要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和喜爱教法,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最后,制定课程教学文本,为“学践并举”教学模式实施提供制度性保障。推进“学践并举”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线并行并重地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必须把两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量、教学方式、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基本要素,在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当次教学任务书等中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性文本。有了这些制度文本,教师教学有规可遵,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学检查督导有据可依。

四、结语

在学校支持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打磨探索已初步成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在稳步提高,学生对全校“思政课”的平均教学满意度测评由以前的较低数值上升到94%。但伴随新时代而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以臻于完善。一是,“学践并举”模式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适当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调节成绩评价部分因子的权重等。二是,老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新技术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学校的支持力度还要需加大,教学管理制度还要进一步“松绑”来释放教学活力。

猜你喜欢
实践性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