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燕,曾 妍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是一种时间的存在,时间是美好生活实现的自然条件,其不可逆性决定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一定要拥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对自由时间占有多少以及它的利用程度如何,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越多,意味着生活品质越高,越能实现美好生活。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量的自由时间被消磨、被无尽的消费和无度的科技依赖所挤压,人在自由时间中处于异化状态的现象大量存在,这都严重妨碍美好生活的实现。在全国人民积极构建美好生活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自由时间,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生活在时间之中,对其具有无条件的依赖关系,离开了时间,我们将无法生存,更无法进行生产和生活。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从时间上基本可以划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人的发展空间”和“人的生命的尺度”。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还不如。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2]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是不包括基本的生理生存时间、被迫赋闲和从事低俗、违法活动等可以自由支配的非劳动时间,自由时间“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3](P230)。由此我们可知,自由时间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除必要劳动时间以外,个体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二是“用于消费品”,自由消费的时间;三是“用于从事自由活动”,即“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4],供自我发展的时间。
美好生活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层面,还包括人的精神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是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内在精神的充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一方面,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想拥有人生出彩机会,都想拥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都想拥有通过奋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机会,都期待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人们有了自由时间,才能有自由从事自己热爱的体力活动和精神思考活动的空间,才能自主学习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成为该生产领域内的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人才,才能摆脱分工的束缚,消除物的生产而产生的异化的可能,促进自身不断丰富与全面发展,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自由时间是生产的再开始,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的本质就是生产,“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的本身”[5]。在马克思看来,自动化机器体系下,自由时间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尺度,实质上是指科学技术或人的智慧在财富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6],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全社会人民的美好生活。由此可见,自由时间不仅是个人的发展空间,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增多能够有效的使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互促进。自由时间越多,个人越全面发展,科技越不断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即形成自由时间增多-个人全面发展-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自由时间……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推动美好生活的构建。
人们享有自由时间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及社会文明程度如何的重要标志,因为自由时间来源于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省,而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省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显著改善,人们自由时间逐渐充裕。充裕的自由时间为人们构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但是在新时代的今天,由于人们未能合理使用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中无尽地消费、无度地科技依赖、无质地休闲,致使自由时间中的人处于异化状态,妨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
第一,自由时间中“无尽的消费”,妨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在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但是人们对自由时间和自由消费的片面看法和做法却妨碍美好生活的实现。一是将人的自由等于消费的自由。人们在“自由时间”中自由地逛商场、网店,不停地购买,不断地拥有更多商品,享受更好的服务,“自由”地花费,“自由”地享受自由时间。人们信奉“我消费故我在”信条,在无尽的消费和物欲中寻找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正如马尔库塞描述的“人民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度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7]在大多数人看来,消费能为人们的自由提供保障,使人们的自由时间丰富充实,消费主义设立了虚假的命题一旦你拥有了消费的自由,你就完全有了解决自由问题的能力,就能实现人生价值,拥有高品质的美好生活。二是将消费欲望当成真实需求。如今在商业电影、媒体广告的不断轰炸下,各种需求被制造出来,人们的消费欲望也不断被激发,人们按照广告内容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人的唯一目标是拥有更多的东西,消费更多的东西。殊不知,这些“需求”有些并不是人们的真实需要,看似自由的消费事实上是被资本所裹挟,是资本逻辑运行的结果,可是大多数人深陷资本逻辑却不自知。三是为了“无尽的消费”不惜牺牲自由时间。人们为了实现无尽的消费,为了不让“贫穷限制想象力”,心甘情愿地牺牲自由时间去工作,使自己的自由时间仍然处于劳动时间的范畴之内。人们不断地为美好生活创造条件,却没有时间真正地去享受美好生活,人们在这种片面的消费中滥用自由时间,不仅加剧了自由时间异化,导致自由时间的不自由性,而且使自身最大限度地远离了自由,错失了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妨碍了自己真正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的实现。
第二,自由时间中“无度的科技依赖”,妨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越来越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强化了人脑的功能,使人获得更多自主支配的自由时间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已,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美好生活创造条件,但是现实社会中往往会出现背离这一现象的情况。一方面,自由时间运用形式的泛虚拟化,使人们越来越远离鲜活的现实生活。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与其拥有的和谐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8],即“人们只有通过社会交往,人们的社会属性才能不断持续发展下去”[9]。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网络空间花样繁多,越来越多的人不自主地把大量的自由时间花费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热衷于“虚拟人生”,他们在游戏里成就“王者荣耀”,在微信运动中刷存在感,在社交网络中发展友情,在网络小说中寻找爱情。每个人的自由时间是有限的,人们花费在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和上网的时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人们将自主支配的自由时间用在虚拟世界中越多,用于现实世界中的就会越少。如果过度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长久以往不仅造成人内心的孤独与焦虑,还会由于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缺乏面对面的真诚交往而造成人们相互间的真实交流和情感纽带被消解、抽空,导致人际关系冷漠麻木,易出现信任危机。这种片面的过度虚拟生存不加以控制,不仅不利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破坏人们的生活,妨碍美好生活的实现。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弱化了人的自主创造性。网络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人们沉浸在信息的海洋,却难以消化吸收,不考虑这些信息是否对自己真正有用,是否能使自己能力得到发展,只是一味地占有,依赖科学技术。这样以来,由于我们无度占有信息不仅使我们的自由时间被大量侵蚀,还会导致我们大脑的自主创造性不断弱化甚至可能有退化的危险,不利于我们在构建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因此,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让自由时间更自主,实现人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必须心中有度、有界,一旦过度或越出界限,都有可能断送美好生活。
第三,自由时间中“无质的休闲”,妨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随着人们从事其他生产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人们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自由时间后,休闲就成为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生活方式,也是衡量人们美好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自由时间增多了,自由时间休闲质量却并不高。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内自觉自愿地去做属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使人们更具有旺盛的创造力,使生活充满活力,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然而,当前休闲庸俗化、空虚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人认为休闲就仅是工作之余的休息,对于自由时间运用也仅仅是纯粹地为了消磨时间而花掉时间,做一些无益之事,就如同鲍德里亚说“自由时间,也许意味着人们用以填满它的种种游戏活动,但它首先意味可以自由地耗费时间、有时是将它‘消磨’掉,纯粹地浪费掉”[10]。例如,许多人一到假期就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休息、盲目娱乐或者和亲朋好友之间聚在一起打麻将、喝酒,沉迷消遣,任意挥霍,自由时间浪费惊人,而真正自觉地把自由时间去用来阅读、提升技能、业余学习,促进自身发展的人偏少,这导致真正有益于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休闲文化被庸俗文化所取代,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降低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质量,妨碍了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
自由时间的运用是主体的人的一种自觉理智地安排,每个人对于自由时间理智安排到何种程度、自觉到何种水平,对于自由时间运用质量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马克思指出“这种同时作为拥有自由时间的人的劳动时间,必将比役畜的劳动时间具有高得多的质量。”[3](P230-231)尽管如此,因为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理智状况和自觉程度的差别,自由时间运用的质量也就不尽相同,获得自由和发展的状况必定出现差异。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我们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只有不断的奋斗,为享受而斗争,就是为幸福而奋斗,为自由时间而奋斗,在奋斗中我们逐步学会合理运用自由时间,实现自由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一种值得我们期待和追求的美好生活。
第一,科学理性消费,实现自由时间的自由性,构建美好生活。首先,树立理性的自由时间消费观念。当人们在真正拥有自由时间和自由的时候,认为无尽的挥霍型消费就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自由时间消费观念。消费的目的应是为了满足自身真正的消费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美好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无尽的消费,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努力形成一切消费都从实际需要出发的理性消费观。按照这种消费观,从生存资料消费到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人们都能有机会展示出自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掌控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其次,选择全面的自由时间消费内容。人们的自由时间消费内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美好生活中的自由时间消费内容也要求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层面,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应自由而有目的地进行精神文化产品消费,增加消费的文化含量和精神质地,实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共“富”,促进精神的自由与自我的提升,构建美好生活。再次,倡导简约适度的自由时间消费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美好生活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就是在“大道至简”的智慧中学会简朴节约,遵循适度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在无尽的消费中浪费自由时间,不要在自由时间内委身做金钱的奴隶,充分发挥自由时间的自由性和自身的能动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爱好科学地选择自由时间消费方式,使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志向充分结合,并不断拓展自由活动的空间,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构建美好生活。可见,人们自由时间消费过程,也是自由个性彰显、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所以,只有抵制消费主义,树立理性的自由时间消费观念、选择全面的自由时间消费内容和遵循简约适度的自由时间消费方式,明白自由、消费、工作、自我实现之间的真正关系,才有利于促进科学合理消费,真正实现自由时间的自由性,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第二,正确运用科技,实现自由时间的自主性,构建美好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自由时间,都能共享美好生活的乐趣,都能把自由时间与自身的发展真正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首先,处理好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促进“虚实”和谐。虚拟生存既然已经存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就要用一种自主理智的态度处理自由时间花费在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两者中的关系,极力减少消极影响,增加积极影响,实现两者的和谐互动。其次,扩展交往关系,促进人际和谐。一方面,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规范和角色制约的自主进行自我表现的舞台,就如比尔·盖茨所说“网络在交往中最强大的方面之一,在于兴趣相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而不必考虑他们的地理位置和时区上的差异”[11]。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与不同的人进行思想、情感、知识的交流,使人与人之间以快捷和普遍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不仅节约自由时间的花费,而且一定意义上扩展了虚拟交往关系。另一方面,虚拟交往还可以从虚拟空间向现实世界延伸,从虚拟交往转向现实交往,因此,虚拟社会关系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与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这都有助于人的现实本质的生成,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美好生活。再次,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我们在自由时间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智慧,运用“认同和批判性思维的空间”[12],自主地选择、收集、组合信息,不断在人与电脑或是大量网络数据、信息交互过程中提升人脑对数据、信息的思考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超越,最大限度地帮助人们创造出新知识,转化运用知识,提升自主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的自主发展,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构建美好生活。
第三,积极健康休闲,实现自由时间的自觉性,构建美好生活。休闲不是无所事事的闲,更不是庸俗低级的盲目娱乐,而是人们在自由时间中具有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地进行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但由于我国当前还存在休闲观念陈旧、国民素质总体偏低和休闲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人们缺乏合理利用自由时间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未能实现高质量的休闲,拥有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这一客观形势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休闲观念,具备自觉意识。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于自由时间的运用受过去陈旧休闲观念的影响,对休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只要一提到“休闲”就是胡吃海喝、闲聊搓麻,还有人把“休闲”与“闲事生非”“玩物丧志”联系起来,实则不是,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内有目的地进行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有利于身心愉悦,又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表征。生活质量与美好生活密切相关,高质量的生活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部分[13]。所以要想实现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休闲观念,具备休闲的自觉意识。其次,大力普及国民教育,培养自觉能力。休闲生活质量的高低,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往往与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味成正比,拥有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者,易于选择质量较高的休闲活动;反之,低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者,则易于选择质量较低的休闲活动。因此,人们在自由时间中是否具备休闲的自觉能力,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构建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国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再次,提高休闲技能,提升自觉能力。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14]音乐如此,自由时间的运用亦如此,没有一定的技巧就不能有智慧的运用自由时间。所以还应适当开设一些休闲技能方面的课程或培训,引导人们根据个人兴趣学习更多的休闲技能,例如阅读、绘画、书法、文学欣赏等,提高国民的休闲技能。我们要想能够积极健康休闲,提升自由时间生活的质量,构建美好生活,不仅需要国家提高制度保障,还需要我们自身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和休闲技能,提升自由时间休闲中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实现自由时间的自觉性,进而才能提升休闲的品味和质量,不做庸俗文化的奴役,追求“雅”的美好生活生活需要,享受高“质”的休闲生活,明白美好生活的真谛。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5]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在充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享受更多自由时间。今天,人们对自由时间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如何让自由时间真正给人充分的自由,这需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对自由时间的伤害,引导人们不断超越消费异化、科技异化和休闲异化状态,让自由真正成为人的积极存在的时间,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